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教育的主要发展和基本经验

2020-12-27 08:48谭义恒冯丰收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国防建设

谭义恒,冯丰收

(安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国防教育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威胁的建设与斗争,对民众传授与国防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社会活动,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我国的国防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在守正创新、丰富内涵、推广普及上持续用力,为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回顾国防教育的发展历程,一些有益的经验弥足珍贵,值得总结和汲取。

一、国防教育的发展阶段划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将国防教育的源动力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逐步将国防教育上升为国家意识,发展成为特色鲜明、体系完善的基础性教育。从国防教育的发展脉络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55年。这个阶段的国防教育主要围绕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聚焦抗美援朝,鼓舞民众士气;第二个阶段:1956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这个阶段的国防教育受阶级斗争路线的影响,准备打仗的意识浓厚,在法制化、规范化的建设上有所加强;第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这个阶段的国防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紧跟世界潮流,优化国防教育体制机制,不断为国防教育开辟活水源头,使得国防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国防教育的主要发展

(一)构建了国防教育的新格局

一是形成了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由此,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国家的发展与人民形成了血肉联系。建国初期,为了保卫无产阶级革命胜利果实,为了反对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国民党残余力量,党中央根据当时所处国际、国内环境,及时开展了以“爱国、拥军、反敌特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1]。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安全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并成为国防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实践者,国防教育的群众基础逐步夯实。此后,在抗美援朝、中苏珍宝岛事件、对越自卫反击战、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等关系国家主权安危的事件中,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迅速汇集成磅礴的力量支持我国政府的合理诉求,有力地震慑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二是树立了重视国防教育的鲜明导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用切实的举措推动国防教育,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尊重、爱护军队,积极支持军队改革和建设的通知》中要求,“搞好预备役人员的组织、训练和高等院校、高级中学学生必要的军事训练。通过做好这些工作,向人民群众进行生动实际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2]。不但丰富了国防教育的形式,而且在全社会树立了鲜明导向,助推了国防教育的普及。近年来,各省级领导班子坚持以上率下,组织班子成员、企业领导、媒体负责人、民主党派人士积极参加国防教育专题培训。并拟制学习计划,将国防教育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学内容中,设置国防教育课程或组织军事实践活动,积极总结推广各地科、处干部国防教育培训的做法,不断扩大领导干部国防教育的覆盖面。

三是拓展了国防教育的方法。在国防教育的方法上,坚持走群众路线,在传统宣讲、说教的基础上,采取集会游行、拥军优属、阅兵演习等途径不断拓展国防教育的方法。抗美援朝期间,全国普遍开展制定《爱国公约》活动,各界民众积极参加《和平宣言》签名运动,各大城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热情空前高涨。1958年,按照毛泽东主席“大办民兵师”要求,结合美帝国主义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形势,各地群众纷纷游行、集会,采取各种形式声讨控诉美帝国主义,全国开展了形势、战备和人民战争的教育。党和政府一直保持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国家采取组织安置的方式,解决复员转业军人、军人家属的工作和待遇问题,集全国之力认真履行“保卫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的规定。此外,组织国庆阅兵、“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建军90周年阅兵”和大型军事训练活动,多渠道宣扬人民解放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光辉形象,使全国民众了解了部队正规化建设的成果,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国防建设的信心。

四是形成了完备的国防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积极引导,建立了党委(军队)、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国防教育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积极贯彻制度化、体系化的发展思路,充分调动多种资源,形成了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国防教育模式,优化了国防教育资源,提升了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二)国防教育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

一是国防教育相关法律不断完善。1954年与1955年,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迈开了国防教育法制化建设的第一步。1956年,全国累计培训和动员县、乡两级干部达49万5400人,并利用这批骨干深入发动群众,宣传普及《兵役法》,在全国掀起了国防热。1998年《国防法》、2001年《国防教育法》相继颁布,这两部法律对国防教育的内容、组织领导、教育的方法等做了明确的要求。这是党和国家重视国防教育、推动国防教育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对国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1年8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决定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确定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法定节日,彰显了国防教育在全社会的重要地位。

二是国防教育制度不断完善。进入21世纪,军委总部指导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以军民共建的形式,制定军营开放项目、内容展示、综合保障等意见,结合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以及公务人员培训、学生军训、新兵入营训练等时机组织干部群众到军营参观学习,有力地支撑了国防教育制度化建设。新时期,为了进一步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爱国拥军情怀,推动军营开放规范化常态化,2017年中央军委批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营开放办法》。目前,全军范围内共600多个单位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标志着我军军营开放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的探索取得了突破,为进一步汇聚强国兴军的强大正能量,意义重大而深远[3]。

三是国防教育配套建设不断完善。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在国防教育“硬件”建设上,已经逐步将国防教育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不断加大国防教育基地、主题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使用力度,推开博物馆设置国防教育展区,依托现有城市公园打造国防教育主题公园。遴选4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持续加强学生、国家公职人员国防教育特色实践基地建设。因地制宜改造升级了一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建立省级全民国防教育培训基地,为规范化常态化国防教育提供良好平台;在国防教育“软件”建设上,传承红色基因,建立革命军事馆和军事历史展陈场所,挖掘整理红色资源,编撰革命故事集。打造新的国防教育阵地,推动国防教育新媒体平台建设,继续加大国防教育题材电影支持力度,积极开展优秀国防教育类微信、微博评选活动,制作国防教育微课。

(三)国防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

一是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分析认为,世界战争短时间内打不起来,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基于此,党中央决定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军事改革。因此,国防建设指导思想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了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这一重大决策的转变,不但标志着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到一个新时期,也标志着我国国防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是国防教育在战备工作中不断推进。和平时期,大抓战备工作是进行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主要通过集中宣传战争爆发的紧迫性和突然性,强调随时准备对付帝国主义的突然袭击,教育人民保卫家园、抵抗侵略,调动全国民众关注国防、参与国防的积极性。如1965年8月,国务院第158次全体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全国军民掀起了大抓战备工作的热潮;1973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进一步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强调对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应保持高度警惕,做好一切准备;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军队、国家党政机关开展了一系列的战备教育,为作战提供了思想保障。通过一系列的战备工作,凝聚了民众的力量,加强战争准备,推动了国防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是形成了独特的国防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滋养下,不断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勇于探索创新,努力开创国防教育的新路径,形成了独特的国防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创建了多所少年军校,积极推广“军营一日游”“走进军营”活动,开展军队英模进校园、进厂矿等活动,不断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全社会形成了关注国防的强大洪流。举行国防知识竞赛,举办各类军事体育赛事,助推了国防教育品质提升。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0月,在武汉市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不仅展示了我国国防文化软实力,而且对于国防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国防教育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教育的开展,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国家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党对国防教育的绝对领导是实施国防教育的第一要务

一是坚持以党的理论体系为指导。我国国防教育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着眼于国防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国家发展、建设的实际,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国防教育。新时期,党中央、中央军委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统领,加快国防和军队转型建设,不断探索国防教育的规律,完善国防教育的体制,丰富国防教育的方法内容,改进国防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使国防教育牢牢地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开辟了一条“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特点的国防教育之路。

二是坚持以中央军委战略方针为依据。“积极防御”是我国的军事战略方针,它在指导国防建设和战争准备的同时,也为国防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不仅用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武装全体军民,而且依据“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要求制定了国防教育教学大纲,确定了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等。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防教育贯彻军委“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着眼于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学习信息化战争的有关知识,不断提高国防教育的质量,为全民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坚持以“爱党爱国”教育为根本。“爱党爱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同时,“爱党爱国”又具有内在统一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国防教育始终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爱社会主义中国,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重点,使其成为国防教育的主旋律。我们要紧紧抓住“爱党爱国”这个根本,不断挖掘国防教育的内涵,用“爱党爱国”的鲜明旗帜号召群众,用“爱党爱国”的生动事迹感染群众,用“爱党爱国”的革命精神滋养群众,使国防教育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的有效手段。

(二)服务国家发展是我国国防教育的本质属性

国防教育服务于国家发展是由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国防教育必须服务于无产阶级专政,围绕国家发展目标,紧盯国家大项任务,立足国际、国内形势有序开展。

一是国防教育必须与国家安全环境相适应。国家的安全环境,决定国防建设的方向和重心,直接影响国防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如抗美援朝期间,我们举国动员,加大国防教育力度,大张旗鼓地宣传、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支前。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方针,“国防第一”成为统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纲”,政府、军队、学校、厂矿和广大农村的国防教育不断得到强化,临战型国防教育得到大力普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国防教育的重心也逐渐转移到提高公民的国防意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国家储备高素质国防后备人才的轨道上来。实践证明,我国的国防教育紧紧围绕国家安全形势教育人、培养人,为国家安全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是国防教育必须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著名教育学家潘愈元教授认为,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教育正是围绕如何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开展,并随着社会需要的发展而发展,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运用新技术、新理念,不断丰富国防教育的内涵。按照教育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紧跟社会发展趋势,立足青少年一代身心发展和现实需要,推动国防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国防教育必须紧紧抓住青年一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教育规律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学习能力最强、接受新事物最快、精力最旺盛的“人生窗口”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青少年作为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坚持把国防教育融入“四有新人”的培养之中。1997年,《国防法》提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这标志着学校开始突出国防教育功能,并在青少年学生中首先推开公益性、普惠性的国防教育工作。2007年3月,教育部、原总参谋部、原总政治部制定的《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明确要求:“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必须围绕服务国家人才培养、服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开展”。国防教育突出青年人的这个侧重点,体现了国防教育与培养高素质的青年建设者和保卫者的社会要求相适应。

(三)不断丰富内涵是国防教育永葆活力的关键

一是培植丰厚土壤是国防教育内涵建设的根本保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防教育的探索中,我们利用体制优势,将国防教育深深地扎根于民众之中,为国防教育带来了“源头活水”。同时积极发挥国家、军队、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作用,不断加强和完善党领导下的国防教育组织管理体系。主要做法是:国家规定国防教育的政策和任务,颁布有关国防教育法规,宏观上对国防教育实施领导和管理;军队一方面组织所属人员进行军政训练,另一方面协助民兵、预备役人员和青年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社会团体根据自身的职责任务,在国防教育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学校在学生完成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学习任务的同时,组织学生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为战时储备具有一定军事素养的后备军。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普遍开展国防教育,使国防教育既有国家组织的纵向领导,又有军队、社会、学校和家庭等组织的横向联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是建立党员培训体系是国防教育内涵建设的有力推手。实践证明,建立党员国防教育培训体系是推动国防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经验。国防教育与党员培训体系有机融合,费力少,收效大,既是党员教育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利用党校这个平台,在各级党校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对党政各级领导干部集中进行国防教育,深化其国防理论认识,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通过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明确国防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辐射带动全社会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更好地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保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三是丰富教育形式是国防教育内涵建设的现实驱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教育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大众生活,采取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加强正面引导,提升教育质量。如组织全民国防教育宣讲团深入部队和基层巡回宣讲,赞颂党和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讴歌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褒扬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和光辉历程,在正面教育中不断引导和激发广大民众珍惜和平、居安思危的强烈意识,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尊崇军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实施军人军属法律援助政策,推进挂光荣牌、送立功喜报全覆盖、常态化,拥军优属工作深入人心。倡导党员入党、团员入团、军人入伍、公务员入职、青少年成人礼期间祭奠缅怀英烈,在学校、社区等场所设置英模荣誉墙,大力弘扬英雄精神。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拍摄反映强军主题的微电影、短视频和音乐、动漫、游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手段,利用宣传橱窗、电子屏幕、网络媒介开展国防教育宣传。

可以预见,我国国防教育无论是对以往的继承,还是对未来的开辟,都将面临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一方面,站在新的起点上审视我国国防教育,继续坚持党的创新理论对国防教育的引领,努力将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国防教育的各个方面,不断丰富国防教育内涵是未来国防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在全球视野下进一步诠释崭新的国防教育观,为国家安全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国防后备军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促进国防教育和现实生活的互动影响中不断开辟新的领域,是未来国防教育的着眼点。

猜你喜欢
国防建设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