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2020-12-27 11:30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职业院校大赛

王 琦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安徽 合肥 230013)

技能竞赛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制度设计和抓手。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始终围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工作理念和竞赛思路开展了一系列项目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其中教师比赛中非常具有代表性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始于2012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主要是基于破题当时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理念不新、信息技术和手段取法、应用能力不高、缺乏团队合作不紧密等问题。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教师教学能力竞赛的指导思想、项目设计以及指标内涵都在与时俱进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在变革中不断引领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2018年教育部正式将该比赛调整其名称,并将之纳入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

2019年2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随即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工作进行重大改革,在具体形式和内容上都作了较大的改变,更加突出新时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即“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精神”[1]。在赛项和指标体系上进行了大幅改革,明确改革方向,从重点考察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转变[2];认真落实“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简称“四个回归”)的内涵,特别是是引导广大教师回归教学本分,要引导广大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的要求[3]。

1 形式的调整

1.1 对项目优化设计

从过去的个人战、作品战、信息技术战升级为总体战、实力战、专业底蕴战,比赛范围从过去一至二课时到现在的十六课时,比赛材料从单一视频为主辅助部分文字材料增加到多视频、多材料、现场教学、实施报告,比赛形式从教学设计全面转向现场课堂教学,从过去局部围绕信息化手段向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简称“三教”改革)全面提升的转变。

1.2 组队方式进行调整

教师团队结构化的要求更加明确,在团队成员构成上,体现了新老教师协作、学校企业协作、东部西部协作等特征。2019年参赛团队更加强调结构化的思路,参赛教学团队总数由不超过 3 人变为不超过4人,鼓励跨校联合组建,反映大赛引领校企深度合作的导向性,更加注重团队整体知识背景的结构化。

1.3 强化质量意识

减少参赛数量、注重作品质量,2018年各省可推荐到全国参加比赛的指标为19个,2019年调整为12个。参赛的总体指标压缩1/3,这也使得各省选拔赛更加激烈,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竞赛不再局限在之前的专业大类内部,而是延伸到各专业大类之间,根据高职专业目录,各省只能在 19个专业大类中择优上报10个专业大类作品,因此省内竞争更加激烈,对作品的质量要求更高。

2 内容的革新

2019年大赛在内容较以往有较大变化,更能体现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和育人要求。

2.1 课程更加完整

除了要提交2-5段教学短视频、教案、人才培养方案外,新增加教学实施报告和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报告是一个教学任务整体实施情况的报告,是整个参赛作品的纲领性材料,十分重要,不仅要求是课程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思考和总结,更是对教学思想和内涵的高度概括和精炼,与视频、教案、课程标准等要有对接和联系。课程标准主要是体现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和课程实施的要求,同时要和作品实际情况相符合,如要求课程标准中要说明课程要求、时间进度、实施保障等,体现了以赛促建,通过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来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化建设。

2.2 内容更加丰富

2019年之前,大赛是以点看面,一般以一节课或一个教学任务的内容来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2019年大赛则是针对一门课程、一个教学项目或教学任务进行全面考察,要求最少以12个课时(公共基础课12个课时、专业课程16个学时)的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为基础,避免了为赛而赛的倾向。

2.3 视频更加客观

2019年国赛要求原则上每位参赛教师都出镜,3-5段课堂的实际片段,总时长控制在40-45分钟。视频形式的变化体现了原则上要求教学团队成员全面参与,且从不同视角反映团队成员的教学活动实况,全面了解主讲教师以及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4 决赛更加真实

决赛现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能够真实的模拟实际教学,对现场抽取的内容开展讲授和示范,且注重“授课者”对教案的环节和内容是否熟悉,是否能否充分准确理解学习情境,能否很好地展示出应有的教学基本功。决赛现场更加关注团队每位教师对作品内容的熟练程度,对问题的深刻把握以及团队的有效协同分工。

3 改革的导向

2019年国家大赛方案更加凸显时代性特征,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要素,尤其在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的大背景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深化课程为核心的改革导向

落实“大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以课程为着力点推进“三全育人”。公共基础课程要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专业课程要求深入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统一。

3.2 坚持加强劳动教育的改革导向

人才培养工作要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弘扬劳模精神、大国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元素,体现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要求。

3.3 突出“三教”改革为重点的导向

以课程改革为立足点,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重点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式教学,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3.4 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的改革导向

鼓励提交“1+X”证书制度试点参赛作品,鼓励大赛作品先行先试,对接有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尤其是在课程中融入了证书标准内容的程度。

3.5 贯彻国家相关教育教学标准的导向

坚持国家标准和职业标准的底线和要求,参赛作品必须要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和行业标准等相关要求,如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等。

4 大赛推进教学改革的探析

2019年,教育部对教师教学能力做出了重大调整,既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时代性、又彰显出职业教育变革的内在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改革明确的方向和重点,以“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简称“三教”)为重点的改革任务不断推进,教师作为实施 “三教”改革的关键因素,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为此,以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为抓手,重点在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改革。

4.1 理念先行

立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把立什么样的德、培养什么样的人明确好、坚持好,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在完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相关要求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要求的理解和把握,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立足专业特点,围绕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的目标和要求,挖掘出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要点和元素,并在课堂上予以有效应用,引起学生的共鸣,切实让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政育人”功能在专业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效发挥作用。

4.2 学生中心

一切从学生出发,根据不同生源特点,进行科学的学情分析,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进行分类制定、个性开发,并施以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一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情分析,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在课前对学生的职业理念、知识结构、学习基础、生源特点等通过问卷进行分析,科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3]。二是强调师生、生生的全面良性互动,展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实效性,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4.3 完善课程体系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的新技术、新工艺等需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重构重点体现模块化课程的新思路,同时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在开发和熟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订模块化课程建设方案;结合相关的“1+X” 技能等级证书,将技能等级标准的要求融入课程模块;在完成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增强学习者就业创业能力。

4.4 转变评价方式

以评价方式的变革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基础性作用,开展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点强化教与学全过程信息采集,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过程性考核与评价,做出教学针对性的反思与改进;实施多元评价,基于信息技术开展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企业导师评价等,把学业成绩、竞赛活动表现、实习成绩和用人单位的意见等纳入评价体系,体现综合评价;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参赛作品中应包括学生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评价的过程性材料[4]。

4.5 推进团队协作

团队协同开展课程教学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和趋势,围绕课程建设,加强校际、校企、跨区域的团队合作,特别是通过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以赛促教,让更多青年教师深入了解教学基本环节和要求,明确从学情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过程、从教学过程到教学评价、从教学评价到教学反思、从教学反思到教学改进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推动课程建设,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基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流程、课程结构等教学要素的深度参与和变革,凝聚教师教学改革的合力。加强结构化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教师跨校、跨区合作,增强校际、校企之间人员流动、资源共享,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鼓励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协同开展校企合作,在技能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

4.6 融合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变量,教师是实现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施者。教师要了解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走向和最新应用,需要在更多的课程教学中进行普及,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重点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监测和学习资源供给等。基于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基于新冠疫情的实践和启示,以及基于精品在线课程的实践经验等,引导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鼓励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经验,积极开展项目式、案例式、情境式教学。加强教师团队之间的研讨,鼓励教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职业院校大赛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依托《课程标准》的一轮复习侧略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说谎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