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何以养德

2020-12-28 02:03唐爱民
中国德育 2020年21期
关键词:之德辛勤传统美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俭以养德。俭何以养德呢?《说文》道:“俭,约也。”“俭”是主体对自我欲望的克制及适度的生活消费。“约”有限制、简单之意。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不得不俭,因为这是生存之需;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年代,我们仍然需要抱持勤俭品格,因为勤俭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自身也成就美德,正所浔“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在社会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比较发达的当代社会,赓续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重构并弘扬崇尚勤俭、反对奢侈的风气,极为必要。当下,讲排场、摆阔气的奢靡之风正在侵蚀、挤压着勤俭之德的存在空间。《左传>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事实上,当人习惯于用物质的消费水平来定义存在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时,便已经失去了自我,更谈不上寻觅生命的价值与品位。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断言:道德德性就是适度。“每个人都会给钱或花钱,这很容易,但是要对适当的人、以适当的程度、在适当的时间、出于适当的理由、以适当的方式做这些事,就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或容易做得到的。”诚哉斯言!人的道德品质易于被不足和过度所摧毁,所浔“万物均须适度,道德当取中道”。

勤,即勤劳。人只有通过辛勤的付出才能心安理得地获取自我欲求的结果及其价值。因为,只有在辛勤劳作中才能体会劳动成果之过程、之艰辛、之意义。事实上,合理消费、适度消费,不仅是对劳动过程的尊重,也是主体自我的生活修养与行为品质的流溢。唯有真正的、切己的“勤”才能达臻知俭、行俭之境。勤俭教育的德育价值,在于引导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意识到“勤”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与可能性,而“俭”则是对自我欲望适度、理性的控制;在于引导学生不断践行“勤”与“俭”,进而养成勤俭的良好习惯。勤俭教育是一种生活的教育——在生活中、通过生活、为了生活,应该从勤俭的意识、勤俭的思维、勤俭的能力方面着手。勤俭的意识,即一种对自我的勤俭行为进行反思或反观的意识,是一种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与勤俭的差距,进而达到知勤、知俭的意识;勤俭的思维,即根据具体事物与情境分析相应的勤俭行为之标准,进而能够明确勤俭的指向,形成思勤、思俭的道德思维;勤俭的能力,即控制自我欲望,达臻辛勤劳作与适度消费的能力,是实现达勤、达俭,养成勤俭之德的能力。

勤俭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素养、一种德性。勤俭之德不仅是人们生活、消费的行动指南,也是消弭物质丰盈与精神贫困的落差这一时代顽症的有效路径。在此意义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学校教育承荷着勤俭美德教育之无法回避的职责。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刊特约评论员:唐爱民

猜你喜欢
之德辛勤传统美德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助人为乐的小牛
做人美德
常修“四为”之德
道德经
关心下一代工作
选择
长幼有序
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