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家校共育的策略

2020-12-28 02:03俞芬
中国德育 2020年21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亲子

如果说,“建立关系”是家校共育的起点;那么,“提供支持”是带动农村家长成长的发展点;“找到归属”则是家长充分融入班集体的关键点。三阶共建,搭建丰富而生动的互动平台,共享教育资源,逐渐形成班集体强有力的教育场,最终实现家长、老师、孩子的共同成长。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長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个性、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因此,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是教育应涵盖的一项重要内容。

笔者从城区学校调往农村学校交流支教,接触一段时间后发现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很少,班级群也基本都是询问作业内容、格式之类的问题,很少谈及教育子女的事或是班级工作的事。相处一学期后,我发现班级的这些孩子虽然外显的综合实力比不上城区的孩子,但是他们内在的发展潜力并不比城区的孩子弱。之所以有差距,是因为他们享受到的家庭教育资源是截然不同的。据我了解,大部分城区学校的孩子接受过早教,课后参加过各种培训班,而且家长日常也陪伴孩子阅读。农村学校的孩子大部分属于自由式成长,家长对孩子的规划、引导不多。以笔者所教的班级为例,家长的学历普遍不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受限,另外生计压力大,家长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辅导孩子,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就完事了。所以在农村学校,很多孩子的家庭教育是缺失的,很多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也是陌生的,家庭与学校的关系是脱节的。

如何在农村学校激活家校合作共育的活力,构筑家校融合新景象?班主任要有积极的意识,大胆践行,用务实的行动突破农村家庭教育被动的现状,寻找家校合作的多维路径,促进家校共赢。

一、建立关系,激活合作意识

家校共育的前提是家校之间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先有良好的家校关系,才能顺利开展家校合作,真正抵达家校共育的目的。人与人相处,关系决定后续相处模式。彼此信任,所有问题都好解决;关系僵硬,相互合作也只是表面功夫,达不到实质性的共育。

农村学校的家长和城区学校的家长不同,他们很少主动来学校交流,与老师的关系更趋向于保守。若家校之间是两条平行线的关系,何谈共育?所以笔者接手这一届学生,开展家校合作的第一步工作,就是与家长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具体落实在一个“懂”字,只有让家长懂老师的心意,他们才会放心大胆来学校交流,才能取得彼此的信任和支持。

其一,懂带班思路。把学校的教育、孩子的班级生活亮在家长面前,消除他们对学校的陌生感,因了解增添亲切感。第一次家长会上,笔者重点向家长宣讲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介绍了班级文化的标识图,让家长明白班级的培养目标,也让家长明白目标的实现需要共同的参与和努力。在日常班级生活中,通过微信群、家访、书信等形式,向家长播报班级活动;主动创设机会与家长交流,邀请家长参与班级成长建设;向家长示好,如感谢某某家长的付出,这次有您,班级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在互动中拉近了家长与班级的关系,激活共同参与的意识。

其二,懂教师用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当家长看到老师全心全意为班级付出、为孩子付出,他们的内心会认可你、信任你。与孩子相处,我习惯把日常的点滴记录在班级公众号“俞班那些事”中,透过这些微镜头,家长能看到孩子的校园生活,能感受到学校、老师为了教育孩子付出的努力,特别是看到写自家孩子的文章,家长会格外的兴奋、感动。值得高兴的是,有几位家长也开始为孩子写成长日记,偶尔也会主动发几篇过来。农村的家长质朴,虽然一开始不善交谈,但是当他们一旦与你亲近,便会敞开心扉与你交流,信任、支持学校的工作。

一、提供支持,更新教育观念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最好的方法是家长的自我认识、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提高家校合作的质量不是靠共同开展几次活动,而是要帮助家长提升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很多农村学校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学习的机会也少,交流的时候经常听到: “俞老师,我们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教育是一门艺术,家长唯有提升自己,才能提高教育的智慧。

为此,笔者启动了“3+1”家长互动课程,即“一周一本亲子读物推广”“一月一次主题沙龙交流”“一学期一次专家引领”,外加“联合家访”,融自主阅读、相互交流、专家引领、实地考察为一体,多形式、多渠道促进家长开展学习活动。

“一周一本亲子读物推广”,考虑到农村家长没有买书的习惯,每周一,笔者在班级群里推荐一本电子书,家长只要识别二维码,就可以打开阅读,非常便捷。一开始参与阅读的家长并不多,群里偶尔有两三位家长发几句读后感想,我就抓住时机与他们展开交流,慢慢地围观的家长就多了,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一月一次主题沙龙交流”,沙龙活动自愿参加,每次报名的人数不超过12人,限定人数是为了让每一位参与的家长都有机会发言。地点在教室,偶尔也去有情调的茶室,渲染交流的气氛。沙龙形式自由,不给家长任何压力,交流的话题有关于阅读的,有来自生活的,小范围的相互交流探讨是最能促进思考和成长的。

“一学期一次专家引领”,这由学校的家长课堂安排,邀请亲子教育专家开设一堂专题报告,引领家长更新、提升家庭教育理念。听完讲座后,笔者会在群里组织家长讨论一番,尽可能让家长把讲座的内容与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发挥日常的指导作用。

“联合家访”,针对部分育儿存有较大困惑的家长,邀请他们一起参与家访活动,走进经验丰富的家庭进行交流。如走进郑俊浩家庭,当郑妈妈捧出记录孩子成长的三本册子,同去的家长连连赞叹,原来“别人家的孩子”是因为有“别人家的妈妈”才如此优秀。通过实地考察,更能让家长身临其境地感受优秀家庭的教育氛围,学到优秀家长日常育儿的经验做法。

三、找到归属,体验共育价值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归属和爱”是人重要的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家长若能找到集体的归属感,得到老师、同学、其他家长的接受、尊重和认可,感觉自己就是学校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合作中就能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在此心理下形成的家校合作,才是平等的、共享的、互利的合作,进而使共育的力量趋向最大化。

归属感的形成具有多向度和多层次性,是一个由浅入深、渐进互动的过程。家长归属感的培养是在与学校、班级的交往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如上文阐述的一、二两点都在此范畴内。当家长认可这个集体,愿意参与集体的活动,他们与集体互动交往的过程中,才能体验到合作共育的价值,包括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家庭亲子关系的改善,与老师、其他家长建立友好和善的交往氛围,等等。实现这一步,笔者主要依托的是班级的亲子课程——爸妈小课堂。

或许有老师会质疑:农村学校亲子课堂能开展起来吗?笔者经过实践证明可行,并总结了三点经验:第一,亲子课程的开设要有前置工作的铺垫;第二,寻找农村家长身上的教育资源,开发有农村特色的亲子课程;第三,涟漪式扩展运作,由内而外一层一层扩大受众面,一部分家长先做起来,做出成绩了,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家长参与。

例如,班级的“一亩三分田”亲子课堂,挖掘家长农耕教育资源,在班级的一块自留田上做文章。一学期有五批家长走进学校,现场手把手教孩子们开垦农田、播撒种子、日常维护和收割蔬菜。不管孩子们遇到什么问题,他们总能凭借自己的经验给出答案,常常会赢得孩子们的赞美:“叔叔,你种菜的知识好丰富!”“哇!叔叔这个你也懂呀!”家长们日常也很少听到夸赞,自然心生欢喜,更愿意教他们。孩子在“一亩三分田”课堂上体验了蔬菜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之后又参加了延伸活动,如孩子们把收获的蔬菜送给老师,在家长的指导下炒菜,和家长一起把收获的豌豆做成包子馅,等等。亲子课堂,对孩子来说很新鲜又长知识,对家长来说同样新鲜,走进学校体验到了不一样的亲子相处方式,同时也为孩子的成长而高兴。

又如,校外的“家庭联谊”亲子活动,将亲子活动拓展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谊,共同组织校外的拓展活动。活动由爸妈智囊团牵头,拟订方案后在家长群公布,家长自愿报名参加,这一活动形式深受家长和学生喜欢。如一起春游野炊,一起驱车采摘,一起参加公益活动,等等。家长们凑在一起交流生活,谈论孩子,感受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和亲子关系。

如果说, “建立关系”是家校共育的起点;那么, “提供支持”是带动农村家长成长的发展点;“找到归属”则是家长充分融入班集体的关键点。三阶共建,搭建丰富而生动的互动平台,共享教育资源,逐渐形成班集体强有力的教育场,最终实现家长、老师、孩子的共同成长。

【俞芬,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江口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 孙格格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亲子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