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广播剧的再次兴起

2020-12-28 06:54杜红玲
锦绣·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广播剧特色

杜红玲

摘要:对于听众来说,似乎消失很久的广播剧,在耽美的风潮下,突然又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本文试从中文广播剧的历史来介绍广播剧的走向,分析当下广播剧流行的原因与其时代特色。

关键词:广播剧;配音;特色

网剧《魔道祖师》的意外爆红,带动了《魔道祖师》广播剧随之走红,它由当时并不算大众的APP——猫耳FM推出。三季《魔道祖师》总播放量超过四亿次,播出总收入近两千万。广播剧这种早已消失在大众视野中的艺术种类,在网络时代居然又重新崛起,而且以网络为依托,与动漫画同为二次元世界的一员,依靠着耽美文化的流行,又兼有粉圈文化的某些特点,成为制造国产大IP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

国产广播剧的源头要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陪着改革开放那一代人一起出现的人们对文化和娱乐的填不满的饥渴,不管什么作品,都会受到狂热的欢迎与关注。影院上映虽是异常古早的外国电影,依然一票难求,一本新书的出版,一首歌曲的出现都能成为一种潮流。外国电影译制片和配音演员这个行业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走入人们的视野中。

配音演员绝大多数都是声色极具魅力、台词功力深厚的演员。起初的配音演员都隶属于相应的“国营单位”,是有“组织”的。在整个八十年代,电影译制方面上影、北影、长影三家争奇争艳各有千秋。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是其中当仁不让的龙头霸主,旗下众多配音演员都是当时的“全民声音偶像”,声线华丽戏剧感染力强。北京更加大气内敛,而长春电影厂的配音走的是朴实无华的路子。

配音演员不仅要为电影配音,还会再配上串联情节的画外音,再制成声音作品,给广播电台播放。这种特殊时代独有的声音作品,被称作“电影录音剪辑”——毕竟在当时的中国,很多地方没有电影院——人们就这样一遍一遍在广播里听着电影,从配音演员生动的声音演绎来“想像”电影里的情景。这几乎就是中国广播剧的雏形。

八十年代的听众真实地享受到了声音的盛宴。那是广播的黄金时代,播音员音质优美素质过硬,幕后人员想方设法推出更新、更有趣的节目。和电影录音剪辑几乎同时崛起的是传统评书,但是总是几位大腕的传统评书翻来覆去的播出,实在缺少新意,广播人就想起来将二者结合起来,用电影配音的方法来做中国的有声小说,它就是长篇连播。

中国第一部长篇连播作品,是由著名演员王刚播音的《夜幕下的哈尔滨》。起初广播人依然称之为评书,后来大家觉得这种兼有朗读和戏剧特色的新东西,和评书相去太远,才改名为长篇连播。八十年代是个连娱乐都要披着经典外衣的“高雅”年代,听众随着播音员浑厚疏朗的声音,听完了一本本经典,那就是一代人的文化瑜伽。笔者听的最多的是张家声老师与李默然老师播的小说,以致于这么多年过去了,一听到他们的名字,还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他们那独特的声音。

后来央广还制作过戏剧性和可听性更强的多人长篇连播,第一部多人作品是《北京人在纽约》。可惜进入九十年代,电视一跃而成为普通百姓的娱乐最佳伴侣,广播就这样淡出了我们的生活,长篇连播节目也随之没落。

古早的广播剧到底有没有形成某种规模?这个问题估计到现在,依然是很难得到公允的答案的。虽然前面提到的译制片的副产品“电影配音剪辑”,从某方面可以看作是最早的中式广播剧,后来也制作过一些广播剧。但广播剧制作成本比有声小说大得多,短的广播剧又很难产生较大的影响,只有儿童广播剧的反响较好。

四川广播电台还制作过广播巨制——全本《三国演义》,从82年到93年一共做了28部108集。可惜,90年代已经是消费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时代,真正给观众留下印象的广播剧经典是上海推出的《刑警803》。这部剧第一部是90年制作、91年播出的,这时广播业已经开始迈向衰落,《刑警803》简直称得上一枝独秀。

在长度和内容上,这部剧都完全“和国际接轨”,它模仿流行的侦探故事模式,讲警察和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故事,而且非常注重内容和效果,剧集够商业、够都市化、够惊险刺激。《刑警803》第一季和第二季都制作了超过一百集,新版《刑警803》2001年重启,前后播了七八年接近800集。相比之下,现在最多也不过二三十集的广播剧就显得太“小打小闹”了。

世纪之交,随着广播业的整体凋零,广播剧这种投入成本巨大的广播类艺术品在正式广播台基本消失,绝大部分广播剧演员(现在被称为CV)要么成为话剧演员,要么转为正式的配音演员,主要为电视剧配音。正规军成为电视行业的一部分,而业余的网络配音却在不经意间慢慢崛起了。

这些网络配音起初是一些广播爱好者自己组织的广播剧团,他们仅凭个人爱好,自己组织广播剧的制作,然后无偿在百度贴吧和晋江论坛等处广播剧,尤其是其中的由耽美小说改编的短小精悍的广播剧,却意外地悄悄走红起来。慢慢地,一些规模比较大、人员相对稳定的剧团像翼之声、剪刀剧团、春色惊鸿、水岸聆音、决意同人、凌霄剧团等,都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CV们在粉丝中也有了相对稳定的人气。但是网络配音确实存在着人员流动大、作品水准忽高忽低、作品常常有始无终等各种问题。在2010年前后,像喜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懒人听书等音频分享平台如雨后春笋一般先后崛起,他们对音频节目需求量巨大,鼓励广大CV制作发表各种声音作品,起初完全为免费收听。在聚集了一定人气之后,收费的有声小说首先开始出现了,这让广播剧团和CV们看到了发展的新希望。

他们先在这些APP上发布过往的广播剧作品,但真正改变广播剧生产与影响格局的,是729声工厂制作的收费广播剧《杀破狼》。729声工厂是由著名配音演员阿杰创立的商业配音社,《杀破狼》改编自著名耽美小说,它首先在喜马拉雅和猫耳FM上发布,这是第一部收费广播剧,三部共计超过60集,每集30分钟左右,每周播出一集。《杀破狼》无论从长度、制作的精细程度都是之前的广播剧难以比拟的,它还确定了以后收费广播剧的播出传统,确定了广播剧的“收费标准”。

《杀破狼》的成功,让更多人看到了广播剧发展的新希望,更多的商业配音机构,像边江工作室、光合积木、北斗企鹅、音熊联盟、冠声文化等由专业配音演員组成的工作室纷纷杀入商业广播剧行业,同时,像翼之声这样CV众多、粉丝群体固定的网络配音社团也开始推出收费广播剧。从《杀破狼》开始短短两三年间,广播剧就崛起网络时代另一种虽然不够大众、却不容忽视的新力量。

猜你喜欢
广播剧特色
耳朵里的声音大戏:新中国广播剧风雨历程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广播剧音乐研究成果简介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时代特色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旧时王谢堂前燕,于今将往何处飞?
当广播剧走上舞台
广播剧的发展现状分析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