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化培养的困境与破解

2020-12-28 03:03刘婷
山东体育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校园足球青少年

刘婷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校园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可持续培养的发展意义,针对传统观念束缚、思维固化,体系不健全、缺少完整的系统管理和保障机制,各部门之间责任意识与工作任务模糊等现实困境,提出具体对策:打破传统观念,植入足球校园文化;借鉴学习国外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后备人才可持续化培养新道路;推动各方力量协同发展,构建校园足球发展新格局,进行有效的足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化培养。

关键词:校园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化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0)03-0047-04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football youth reserve talents is the key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football in China. School football rush promot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orts and provides goo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for i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 analysi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ustainable cultivation of campus football youth reserve talent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are bound and the thinking is solidified. The system is not perfect, lacking the complete system management and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All the parties have their own problem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is vagu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break traditional concepts and implant football campus culture,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to explore a new path suitable for the sustainable cultivation of reserve talents in China,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ll forces to build a new pattern for school football development.

Key words:school football; youth; reserve talent cultivation; sustainable

1 研究背景

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既是职业足球的储备工程,又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源泉工程。早在1985年,邓小平在足球比赛后指出,“我们中国足球运动要搞上去,要从娃娃、从少年抓起”;2014年底,在召开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刘延东强调,“要继续認真抓好青少年足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夯实国家足球事业人才基础”。如何使人们对足球国家队消除屡次失败、假球等的负面影响,如何使中国足球更长足发展下去,而不只是昙花一现,如何使职业足球在国际化道路上走得更远、实现中国梦,无不需要培养不计其数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在现阶段,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化培养也正是足球工作良性改革的重要契机,对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的中国,这一改革显得尤为重要。“给我一个杠杆,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有效的“支点”将是一项伟大新工程的突破口。本研究认为,培养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落脚点必然在校园,校园足球作为一个“支点”,将有撬起整个学校体育,甚至整个体育领域的力量,是实现新时代足球梦、体育梦、中国梦的根基。

基于此,本研究以校园足球为研究背景,以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化培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官方网站等,查阅相关文件、政策、通知、论文期刊、文献等,进一步厘定校园足球中后备人才可持续化培养的发展意义及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突围方式。

2 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意义

2.1 有利于打造足球文化育人理念

国家自上而下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培养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并不仅仅是为拥有会踢球、踢好球的青少年,更重要的是在校园根植一种特殊的校园足球文化,打造文化育人理念。有学者指出:文化,“文”是内核,“化”是普遍性,文化是校园足球的内核所在,文化建设是校园足球的核心工作。校园相对于社会是一个以青少年为主体的较为单纯的环境,在此特定的环境下,青少年更易受文化氛围的熏陶,利于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及文化素养等。首先,校园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助于青少年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强健体魄,有利于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协作、拼搏向上”的风气;其次,校园足球不仅可以营造一种充满生机活力、乐观进取的文化氛围,来培育阳光向上的青年一代,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可持续化传播。从推广践行校园足球到打造校园足球文化,进一步打造校园文化,从而影响社会文化,实现可持续化的育人理念,将是校园足球“热”的最高理念,也是校园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内涵所在。

2.2 有利于推动教育+体育改革

足球运动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三大球之一”,其在体育改革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校园足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支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也曾指出,一方面:推进校园足球,是要以校园足球为起点,进而推动中国足球的改革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推进校园足球,是要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目的是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从而间接影响教育改革。校园足球的强有力推动、后备人才的广泛培养必然会有效地推进体育改革。那么如何教育改革?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明确由教育部门来主管校园足球工作,培养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这也是教育与体育改革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将校园足球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避免了体育改革孤立独行的局面,使两者相互依赖、扶持发展。体育、教育部门理顺关系,也正是把校园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作为中国教育和体育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2.3 有利于实现体育强国梦

习近平曾讲到,“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他在领导人会谈中表示,“中国世界杯出线、举办世界杯及获得世界杯冠军是我的三个愿望”。体育已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大国形象的有力名片,实现体育强国梦,就要努力实现人人参与体育、消费体育、热爱体育、支持体育,校园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将是中国名片的重要体现。作为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校长代表指出,体育强国梦根基在校园。与此同时,随着2014年校园足球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校園足球的推进,亦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是顺应时代进步的产物,是实现我国体育强国梦的坚实基础。毋庸置疑,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化培养与实现“足球崛起梦,体育强国梦,民族复兴梦”息息相关。

校园足球“热”的背后,亦需要冷思考来坚实改革与发展,“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校园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是足球文化育人、体育与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体育强国梦的基础与保障,拥有足够优秀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队伍,才可能提高我国的足球水平,实现迈向世界杯战场的愿望。如何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足球运动中,如何进一步扩大足球后备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化培养,本研究无疑将落脚点放在校园,这也是当今研究者不可回避且相当重要的课题。

3 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3.1 传统观念束缚、思维固化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深厚,相比于国外观念较传统,如何使传统与现代、体育与教育相结合,中间必然离不开观念的桥梁作用。“学习成绩不好的才练体育”“练体育会耽误文化课学习,没有前途”,这些对体育下的定义,是人们思维中一直存在的误区,束缚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赌球、假球、黑哨,这些违反法律的行为影响着青少年、家长及社会的感情,败坏社会风气,使人们对足球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抗拒心理,极少数家长会让孩子学习足球运动。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的推广,使人们的观念逐渐有所改变,但思想观念的转变并不是一时能解决的,这也是阻碍校园足球发展、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化培养的内在困境。

3.2 培养体系尚不健全,缺少完整的系统管理和保障机制

我国地域面积辽阔,国家对各地校园足球的重视程度也不同。研究发现,我国校园足球存在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与其自身成长成才、学习就业等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在大部分学校仅仅是在为了达成下发校园足球的任务而单纯地发展足球运动,足球水平较高的学生一般有两条路:一是走体校进行专业训练,但文化课学习必然会耽误;另一条则是作为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在中考等方面加分,或者以高水平运动员身份以较低分进入大学,后期的成才道路也将遥遥无期。我国的校园足球体系尚不健全,停留在表层阶段,没有很好地将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成才、学习就业等整合成完整的体系制度,缺乏系统的保障机制。这直接导致了我国校园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匮乏,同时也是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化培养所面临最直接的现实困境。

3.3 各部门责任意识与工作任务模糊,尚未形成协同发展理想模式

2014年9月,正式确定由教育部来主导校园足球工作,这是国家进一步将体育融入教育系统的一大进步表现,是校园足球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但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落实到位,不少学者对此存在不同态度。有学者研究指出:虽然校园足球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问题,也提出了教育、体育等部门要融合、协同发展,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不免存在体育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系统的整体性规划;让体育回归教育、“体教融合”“体教一体化”的模式实施缓慢;各部门之间责任意识与工作任务模糊、各管各自工作的传统思想严重。在落实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实现教育部门主导,体育部门、社会力量等各方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导致校园足球的改革发展道路缓慢,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现状。

4 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突围方式

4.1 植入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明确培养目标

中华民族思想文化观念源远流长,要加强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化培养,必将融入文化观念这一内核要素,增强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深入培养青少年成长成才观念。一方面,开齐开足足球课,开展俱乐部专业运动员进学校活动,举办足球文化节、体育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足球活动,打造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使校园足球的普及推广与提高相结合的同时,亦要明确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学会基本足球技能与基础,深入学习足球技能、成为热爱足球、终身球迷,足球精湛水平并能代表学校参加系列比赛,将来能为地区、省市、国家争光的人才。本研究认为,要培养更多的足球后备人才,关键是植入校园足球文化观念,文化带动实践,目标带动行动,进而推进校园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化培养。

4.2 借鉴国外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后备人才培养新道路

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校园足球的起步阶段,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方针,要积极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经验。德国与英国在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上有着较成熟的经验。德国“回归学校”的培养思想,强调青少年足球训练是“始终业余”和“全体业余”相结合的模式,即:足球青少年从选材到成才的过程中,都在业余范围内;水平高与低的青少年都进行业余训练,即使在俱乐部的孩子同样要在学校中上课,同时“业余训练”很“专业”。借鉴德国经验,在我国积极推动“课余训练”(足球青少年都是正规非体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和“课余训练高水平化”(课余训练要提高训练水平),拒绝出现“早期职业化,业余低水平”,并以地区或者相应的足球水平划分,几个学校为一个单位,建立足球俱乐部,平时加强俱乐部与俱乐部之间的联赛交流,培养相互之间学习交流、团结合作精神,进一步推动实行激励政策。英国足球人才培养输出多元化,人才输出既有足球教练员、职业运动员、普通教师,也可以是足球俱乐部的创始人、管理者等,其完善的人才输出保障机制及多元化的培养形式,也是校园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此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同时,汲取更多发展校园足球的精华,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化道路。

4.3 推动各方力量协同发展,构建校园足球发展新格局

李毓毅曾提出,“现在我们要让孩子将足球当作一种爱好,让他们回归到家庭、学校、社会中,做一个完整的人和快乐的人”。2019年8月23日,中国足协换届,当选的执委来自各个领域,行政官员比例下降,教育界专家、专业运动员、具备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界人才等执委人数扩增,政府、学校、社会等各界人士的参与必将利于校园足球运动的深入开展,增强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化培养力度。家长是学生的直接监护人,家长的关注支持是促进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直接动力。21世纪是网络媒体新时代,网络媒体的宣传报道是推动后备人才可持续化培养的隐形力量。在互融互通的新时代,校园足球正向着各方力量融合、协同、一体化方向发展,构建政府有力主导、学校教育创新、社会规范参与、家庭关注支持、媒体多方传播的发展格局,达成校园足球“政府+學校+社会+家庭+媒体”五领域的联动效应,扩大青少年足球人口,为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添砖加瓦。

5 结语

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化培养,目的是推动学校体育有序规范化开展,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试点地区等的实践证明,校园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已渐入佳境,取得了新的成绩。但在响应校园足球的同时,要大力植入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建设;借鉴学习国外经验,完善后备人才成长成才保障机制及多元化培养等;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力量协同作用,为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化培养指明方向,我国足球事业前进道路方能枝繁叶茂、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路云亭.国家战略:中国足球文化的纵深维度[J].体育与科学,2015,36(4):6-13.

[2]贺新奇,刘玉东.我国“校园足球”若干问题再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1):108-113.

[3]潘正坤.中国足球发展的文化学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6):77-80.

[4]胡庆山,曾丽娟,朱珈萱,等.校园足球热的审思——兼论中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126-131.

[5]刘海元.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发展情况及对当前主要问题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3):209-213.

[6]传海,刘光同.我国“三大球”体制改革困境与抉择——利益冲突下的多方博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8):23-28.

[7]陈云云,张玉,胡娟.新时代习近平体育思想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5):5-10.

[8]何鹏.校园足球热下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审视与建议[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7):646-648.

[9]朱荣.我国足球赌球现象社会学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9):43-46.

[10]孙克诚,李赞.结构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生态化转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9):22-29.

[11]樊典雅,曾吉.近8年我国校园足球研究综述[J].湖北体育科技,2017,36(7):655-658.

[12]毛振明.新校园足球的成果审视与发展建言[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4):7-11.

[13]钟勇,毛振明,潘建芬.论“新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5)——以“一校一品”和“1+X”为灵魂的新校园足球课程教学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1):19-23.

[14]毛振明,刘天彪.再论“新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从德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看中国的校园足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6):5-11.

猜你喜欢
校园足球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英国青少年速度与灵敏训练方法介绍与启示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沈阳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建立与分析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