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营销,满足学生真正所需

2020-12-28 06:51彭一皓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0年2期
关键词:小册子背书聊天

彭一皓

妈妈是初中语文老师,舅舅是初中物理老师,姨姨是高中生物老师。家里人一致认定,李冬阳也注定会当老师。

学龄前,李冬阳就热衷于架起家里的小黑板给小伙伴们上课。小学五年级时,看见妈妈在桌上放了一沓作文本,李冬阳没忍住,悄悄帮着批改了五本作文,认真圈出了作文里的错别字,勾画了优美的句子,最后给出了自己的批改建议。等到了初中,学的东西多了,李冬阳消化复习想要听众,便拉着爸爸做自己的第一个“大人学生”……

高考报志愿选专业,李冬阳如愿以偿学了中文。实习期间,她去过媒体、出版社等行业,却发现,还是只有那三尺讲台,最让人安心。于是,毕业后入行,顺理成章。

高考以后,人生启航

作为学生时代的“优生”,李冬阳并非一名典型学霸。

高中时,作业再多,她也雷打不动地坚持10点半上床睡觉,从不像其他同学一般开夜车学习。高三作业多,写不完怎么办呢?李冬阳就定下早晨四五点的闹钟,选择早起接着做。

在李冬阳看来,高考并不是人生的终点站,高考以后,人生还有更漫长的道路要走,而学会调节自己的身心至关重要。进入大学后,李冬阳也验证了自己的观点——有太多学习特别好,到了大学却无所适从的学生,因为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因为不会调节自己,最终陷入迷惘和混混度日中。

从浙江大学毕业后,李冬阳来到武汉外国语学校任教高中语文老师,她也将自己的这一教育观带入了日常教学中。在期中等大型考试后,有分数不理想的学生,一脸沮丧地拿着卷子来让李冬阳分析问题。李冬阳分析后,发现学生的功底、学习习惯、方法等都没太大问题,相反,是学习状态有问题。

这种时候,给学生讲勤奋、讲努力,不仅意义不大,甚至会加重学生的焦虑情绪。面对学生一脸沉重地问自己“该怎么办”时,李冬阳噗嗤一笑,“还能怎么办,每天跑三圈,先跑上半个月。”学生们听到这样的答案,往往一脸愣住,却又显得松了一口气。

“这样的解决方法真的有效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李冬阳解释说,班上的孩子们,大多都学习主动自觉,甚至会陷入一种逼迫自己一直学习的状态中。面对这些已经很努力却没有发挥好的学生,帮助他们放松自己更为关键——先松松紧绷的弦,缓和自己,重新整理思路,方能再次更好地出发。

一些大型考试过后的周末,学生们都渴望休息,李冬阳就会把书面作业改成生活作业或艺术作业,艺术作业如唱歌、弹琴、朗诵、拍照等,生活作业如做家务、陪伴家人、做饭等。李冬阳衷心希望,学生们还能在学习之外,更多地关注生活,感受生命的不同情态。李冬阳说,孩子们的远大前程,除了眼前的高考,还有之后的漫漫人生路。

花样尝试,提升兴趣

如何让理科班的学生爱上语文课?初登讲台,李冬阳迎来了自己教师生涯的第一场挑战。

在诸多尝试中,“背书券”制度的效果名列前茅。“背书券”,是一张盖了“已背书”的哆啦A梦印章的纸条。在学到选修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时,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对诗词的热爱,李冬阳要求学生们背诵指定的一些篇目,成功背诵之后,便可以兑换“背书券”。

“背书券”大有用途:一种是必用,每两周交两张,作为基础要求;另一种是选用,凡是背得多有结余的,可以用来抵摘抄和读书笔记等作业。

“背书券”制度的兴起,是李冬陽在阅读心理方面的书籍时获取的灵感:看得见摸得着的奖赏,对学生而言会更有动力。李冬阳曾经看见学生小心翼翼地将新兑换的“背书券”夹在课本里,轻轻摩挲着,特别珍惜。

随着学习的深入,在活动后期,李冬阳又扩大了兑换“背书券”的范围,她印发给学生唐诗宋词的自制拓展小册子,学生们可以从中选择背诵,或者自主选择其他喜爱的诗词篇目,经李冬阳确认内容值得背诵后,同学们也可以背诵换券。

在这一制度中,李冬阳观察到了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由此对学生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挣券时,知足常乐的,并不会多背,够用就行;积极上进的,总是“围追堵截”。花券时,居安思危的,留着券等以后没时间写作业时再抵用;大手大脚的,有多少花多少。

有学生后来写文章记录道:“当课本后面夹着一堆券的时候,心里的满足感仿佛要溢出来。仔细思考后,我发现这政策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工资制度十分相似,原来老师是为了让我们提前适应复杂的社会啊,真是‘霈然甘泽洗尘寰‘天降生意与人间一样的明政啊”。

类似的花样,李冬阳尝试了不少。在教鲁迅的《祝福》一课时,李冬阳安排了一场辩论,一部分同学做律师,另一部分做起诉的检察院检方。检方负责起诉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律师负责辩护反驳。通过辩论,学生们在语文课上有效进行了思维提升的训练。

讲评作文时,李冬阳也会“放权”给学生们。那些作文被选为范文的同学,会在李冬阳的精细指导下,为其他同学呈现一堂既有方向指引,又有细节规划的作文讲评课。李冬阳告诉记者,她后续采访了听课同学的感受,同学们说,比起老师授课,这样的方式更新奇有趣,而且在内心形成了一种榜样力量。

这些“花样尝试”,普遍都有科学依据可寻。比如让“小老师”们讲课,是当为同龄人设置身边的榜样时,因为榜样并不遥远,将产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内在驱动力。

李冬阳说,在高一高二这两年,时间相对充裕,她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有趣、好玩的尝试,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乃至热爱。这样,学生们到了大学,即使学习的专业和语文无关,他们也能在业余保持阅读的习惯。

饥饿营销,因材施教

为了扩充语文知识点,李冬阳自制了各种小册子,作文素材、时事热点、唐诗拓展等等,一应俱全。最初印刷时,李冬阳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份。但不久,她便发现不少同学在拿到这些扩充知识点的小册子后,直接放在了抽屉里,根本不会翻开阅读。

作为一名生活中的环保达人,她一面心疼这些被浪费的纸张,一面心疼自己的劳动成果。在之后的一次小册子印刷中,她选择了只印四十份。这个数字,意味着百分之二十的同学将没有小册子。

临近下课时,李冬阳宣布自己的“新政策”:“我这里只有四十份最新的作文素材,作业完成后还有多余时间想学习的同学,可以找我拿,先到先得,发完即止。”

同学们一听说最新的小册子并不是人人有份,下课后争先恐后地抢着跑到办公室找李冬阳领取。领到小册子的,表情就跟春节在微信群抢到红包一般。然而,拿到册子的学生不得不及时阅读,因为那些没有抢到的同学,时不时地便来询问,催促着他们抓紧看,其他同学还等着借阅。

饥饿营销奏效,李冬阳暗自窃喜。之后,凡是扩展知识的册子,她都会少印刷一些,让想看的同学才来拿,将册子的功效真正落到实处。

在李冬阳看来,饥饿营销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一个班的学生不可能一条腿齐步走,老师需要让还能吃的同学多吃一点,让消化不良的同学多消化一会儿。

保持沟通,反促学习

不同于大多数“踩着上课铃声进教室”的科任老师,轮到自己的课时,李冬阳总会在课间就早早地来到教室,抓紧时间和学生们“聊天”。至于聊天内容,坚决不和学习相关。

李冬阳喜欢在教室缓慢转悠、溜达。第三排有同学桌上摆的小物件没见过,李冬阳便主动搭话问学生这是什么;第五排有同学在做化学作业,李冬阳又想起自己最近了解的某个化学趣味知识,主动请教学生;教室后面的同学在聊天,李冬阳也凑过去,问学生们最近看的剧、周末计划、近期生活状况……

课前的这些闲聊,宛如一道开胃的前菜,成功地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同时吸引着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李冬阳身上。等到正式上课,因为有课间的“预热活动”,学生们不仅思维活跃、对课堂全神贯注,还积极响应李冬阳的提问与组织的活动。

闲聊带来的收获,远不止于此。在聊天中,李冬阳了解到现在孩子们的关注点、兴趣爱好、流行元素,休息时,她便上网查查孩子们提到的东西,保持自己不掉队、不落伍。作为老师,只有知道孩子们喜欢什么、关注什么,才能让自己在备课时,时刻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样,课堂的主体才能真正说是学生。

也因为喜欢和学生聊天,李冬阳担当起了班級“知心姐姐”的角色。 在语文常规作业读书笔记中,同学们总会“趁机”分享自己近期的困惑。一位平日里刺头般的学生,在读书笔记中提到每次考试过后,即使成绩还没出,心情就已经很沮丧,开始想象周末回到家,父母的喋喋不休和严厉指责。

李冬阳猜测,学生所表现出的“刺头”形象,或许正和这样的家庭氛围有关——亲子关系紧张,学生缺乏关爱、关注。意识到这一点后,李冬阳在课上课下,都对这位学生多了些关怀。慢慢地,在李冬阳的课上,学生逐渐敛去刺头的一面,还开始主动拉着李冬阳提问。

还有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困惑,甚至想单独约时间和李冬阳谈一谈,询问失恋了该如何走出困惑。更多时候,李冬阳都担心自己不够专业,承担不了心理辅导的角色,便会在聊天过后,建议学生们可以找心理老师进行更专业的指导。

除了擅长聊天,李冬阳还尤其擅长“煲鸡汤”。在种植水仙时,李冬阳惊讶地发现,水仙根系极其发达,甚至能将盆顶起来。李冬阳拍下照片,带到教室向学生们展示并分享自己的感悟,“植物的生命力尚且如此,我们在生活当中也要有韧性,不要一次考试,就把你们打趴下了。”

采访最后,李冬阳说,老师也需要像水仙一样,保持新鲜的活力,在课下积极地提升自己,才能给学生带来源头活水的感觉。

快问快答

你是如何选择自己的学科课代表的?

入校时候,班主任推荐加学生自荐。

认为自己的教学优势是?

因势利导,用情用智。抓住“势”,不放过任何有利的教育时机。

休息时间喜欢做什么?

在学画画,主要想学好速写和钢笔淡彩,可以记录生活。

给新教师们一条建议?

多“输入”,不能只“输出”。

猜你喜欢
小册子背书聊天
留白
留 白
浅谈背书涂销制度
我就是不想跟你聊天了
敞开门聊天
背书连续性若干问题探析
论期后背书的效力
手翻的迷你小电影
聊天不倒王
你我聊天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