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情景剧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中的调节与干预

2020-12-29 15:12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22期
关键词:心理剧情景剧情绪

韦 莺

(景德镇陶瓷大学心理健康中心,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当代的大学生,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也是被互联网影响最深的一代,有着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普遍追求新颖、时尚和个性化,特别是标志着时代属性的网络与信息化技术的学习与利用。但尚不成熟的自我意识、较差的自制力和缺乏规划的生活状态容易使他们陷入“科技成瘾”的境地,如手机依赖成瘾或叫手机依赖。智能手机是这个时代群体社会的缩图,既是一个“智力生成物”,也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它的便利性和功能性正在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手机的过度使用也导致了许多现实问题,课堂、图书馆、宿舍、食堂、操场,“低头族”随处可见,手机依赖俨然成为大学生的时代通病。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探索更生动、更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心理情景剧有具象、即兴、自主和高效等特点,在教育形式和手段上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相较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更利于学生喜欢和接受,为干预大学生手机依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途径。

1 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加了2 984万人,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率是99.1%[1]。ii-Media Research的调查数据显示,44.9%的大学生每日手机上网时间为3~6小时,12.5%的大学生上网时间达到了6小时以上,超半数大学生上网时间均超过3小时。在大学生群体能接受多长时间脱离手机上网的调查中,仅有2.0%的大学生能接受24小时以上不使用手机上网,超六成大学生能接受6小时内不使用手机上网,有8.1%的大学生完全无法接受不使用手机上网[2]。手机使用不断渗入人们的生活,使得手机逐渐成为人们身体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手机正在成为个人身份和个性的象征。手机依赖是由于对手机的过度使用而产生的一种依赖行为,虽然手机依赖目前尚无明确的概念界定,但基本上可以从以下3个视角切入:一是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二是强调手机的过度使用所导致的后果;三是从多个维度对手机依赖进行界定,包括手机的过度使用、手机的过度使用所导致的后果等[3]。

目前,大学生的手机使用率基本达到100%,手机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很多受访大学生明确表示“忘记带手机会坐立不安”“经常害怕手机会自动关机”“经常有手机铃声响了或手机在震动的幻觉”等,表明大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手机依赖现象,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重要的部分,大学生群体对手机上网的依赖性显著增强。大学生在手机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手机依赖或成瘾现象,对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影响,甚至出现了相应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大学生手机依赖也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课题。

2 心理剧及校园心理剧概述

心理剧(Psychodrama)是由维也纳的精神科医生莫雷诺于1921年创建并发展起来的,并以心理剧疗法的形式运用于精神治疗过程中,主要用于心理治疗实践[4]。莫雷诺对常规的舞台表演剧进行了改良,让角色能够自发地进行表演,鼓励人们自发性地去展现自身的亲身经历,释放压力、宣泄情感、调整情绪、改善心理。不仅角色本身可以在心理剧中得到治疗,其他参与者或旁观者也可以通过协同扮演和观看演出触动心灵,得到心理的修复和改善。心理剧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但心理剧属于心理治疗范畴,需要有专业的、扎实的心理治疗功底。

心理情景剧的技术主要来源于心理剧,是受心理剧的启发而在校园里应运而生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它以心理剧的理论基础为依据,但不如心理剧对专业性的要求高,因此更容易在高校中推广。通过大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来呈现他们各种典型的心理冲突、困惑、烦恼,在心理辅导教师及团队的帮助下,帮助当事人解决心理问题。同时,观看者与角色中那些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一起经历了开放和被修复的过程,纵然没有亲自上台演绎,也获得了一种疗愈经验,获得心理健康的启示,更好地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校园心理剧已逐渐成为各大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的一个重要载体。

3 心理情景剧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调节与干预作用

心理情景剧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自由想象与发挥的空间,使其能在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环境下释放自身的情感,增强主动参与的欲望;另一方面,在参演的过程中,对于问题的产生、引起的心理冲突、解决方式等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而得到新的体验和感悟,强化相应的知识能力,特别会给那些有相应心理问题的学生带来双重效果。在干预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中,心理剧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以心理情景剧创作和表演的方式进行大学生手机依赖专题的学习和讨论,使大学生以主人翁的意识进行自我剖析和反思,通过角色扮演、镜子技术、换位思考等,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无疑比单纯的说教更深入人心,其重要作用及应用如下。

3.1 通过对认知的调整,帮助促成手机依赖大学生的人格完善

大学生处于自我认知进一步发展成熟的阶段,自我意识增强,但还不能很好地给自己定位。部分大学生难以充分了解和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坦然承认自己和欣然接受自己,一旦遇到自己无力解决的困难或遭遇到某种挫折时,容易陷入退缩和无力自拔的境地。许多研究表明,手机依赖的个体更容易忽视外部其他刺激,导致频繁的认知失败[5]。如在人际关系中受挫,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形成较低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很差劲,为了避免再次受挫,转而将时间和精力投入手机网络世界,逃避面对面的接触,减轻现实压力。但在认知无法正确调整的情况下,不仅不利于人格的发展,还会使手机依赖形成恶性循环,欲罢不能。心理情景剧通过剧本创作、舞台表演,通过替身技术、具象化技术、镜子技术、角色扮演、未来投射等具体方法来使学生塑造自我和改善自我。手机依赖的表现是什么?有何利弊?角色参与者在思索与搜寻能支持角色观点依据的过程中,促进其对手机依赖的相应观点从不了解到认识、从认识到反思、从反思到认同的转变,一定程度上能改变他们的心理结构,多次的表演也能增强其心理弹性,从而调整认知上的偏差,促进人格发展。

3.2 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实现手机依赖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宣泄与释压

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背后隐藏着许多负性的情绪体验,如孤独、抑郁、焦虑、强迫、冷漠、自卑等。这些不易觉察却难以克服的情绪,无疑会影响积极情绪的产生,容易使他们陷入消极情绪的深渊,导致更严重的手机依赖行为。心理情景剧表演浓缩了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恐惧、自卑、焦虑等现象,心理情景剧的角色扮演可以为参与者提供宣泄情感的机会,特别是困扰他们的消极情绪。结合合理情绪疗法,通过让参与者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景中的手机依赖行为角色,把不合理信念转变为合理信念,让扮演者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角色表演得以释放。随着剧中角色复杂情绪的呈现,特别是负性情绪的感知、流露至爆发,主角、配角、观众都能体验到情绪的宣泄,个体的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在这个参与和互动的过程中,不管是问题角色的扮演者,还是台下观看演出的旁观者,都能更好地审视自己的内心,觉察自己的情绪,改变不合理信念,将负性情绪中的对抗与压抑变成疏通与释放,理解手机依赖行为下深层次的心理诉求,增加正性的情绪体验,进而改变不良行为。

3.3 通过增加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正确的手机使用方式

手机依赖的形成往往与当事人既往所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不良解决模式”有关,需要重新构建有效解决模式。心理情景剧围绕主要问题展开,在多次的排练中,主角、配角、导演与指导教师要进行频繁沟通,把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问题进行陈述、辨别和澄清,探寻事件对个体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并尝试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在挖掘、展现问题的过程中,在多次排练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团体合作以探寻多种合理的手机依赖问题的解决途径,讨论后确定一种最好的问题解决方式去展现,改变个体习惯性的不良问题解决模式,并进一步强化正确的手机使用行为模式。

3.4 通过重建安全的心理环境,增强手机依赖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性

心理情景剧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安全、可掌控的心理环境,创设了一个多维度的人际互动环境,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心理情景剧中,所有参与者与观众都能看到手机依赖现象背后所面临的困境及心理问题。一方面,发现身边不少同学其实也有与自己一样的手机使用困扰与复杂窘迫的内心境地,自己的问题并不是个案,有利于降低焦虑,减轻心理压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应对手机依赖问题的信心;另一方面,在团队合作的互动环境中,在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中提高沟通技能,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羞于表达的学生而言,频繁的沟通、修改和确认,反复地磨合、排练和情感表达,无疑能更好地领悟人际互动的涵义和提升团队协作的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尤其在分享环节,手机依赖大学生在表演中往往会尝试暴露出复杂的人际关系,并在心理情景剧这个开放和包容的舞台上呈现一些与现实自我相悖的模式,在不断的扮演中努力把剧中学会的更合理的行为模式和应对方式迁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在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而手机游戏成瘾是大部分手机依赖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重要原因,随着网络和信息的迅猛发展,手机成瘾或手机依赖是否会成为下一类精神疾病不得而知,但确实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管是被认定为一种单纯的行为成瘾,还是延伸为心理与行为的双向成瘾机制,手机依赖的发生机制都是非常复杂的。作为刚刚起步的心理情景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果的巩固,特别是对不良行为习惯的觉察与纠正中的疗愈作用,有深远的探索与应用的空间。诚然,成熟的、卓有成效的心理情景剧的开展需要实施者有更专业、更高的资质,随着心理情景剧研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逐步深入,势必会给手机依赖大学生的干预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科研工作增加新的理念和方法。

猜你喜欢
心理剧情景剧情绪
教师核心素养在组织与实践校园心理剧中的体现
情注三月三 歌声绕畲家——略品俞明龙《又是畲家三月三——民族风俗音乐情景剧》
校园心理剧助力农村初中“临界生”心理强韧性的实践研究
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
(情景剧)一江之水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景剧的妙用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