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发展方向

2020-12-29 11:54万庆
兵团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科学内涵现代化

[摘要]现代化的概念虽然是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生而产生,但现代化与西方模式并非等同。相反,西方国家以资本为推动力的社会发展模式是与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相背离的。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是人类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能够越来越充分地实现自由自觉活动类本质的过程。只有克服资本的局限,朝向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理想社会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现代化。在我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建设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

[关键词]现代化;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方向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0)06—0051—05

[作者简介]万庆,新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只有清晰地把握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才能够逐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将现代化片面地等同于“西化”,甚至认为从制度设计到意识形态,和西方发达国家越接近现代化程度就越高。还有的将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的主要社会指标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目标,认为只要实现了这些指标,就是实现了现代化。这些认识都是荒谬的,都是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的结果。

一、现代化不同于“西化”

今天谈论的现代化概念,确实是伴随着西方国家工业文明的产生而产生的。伴随着大机器的轰鸣声,生产力得以高速发展,生产效率节节攀升。人口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农业领域转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工业领域和满足人们更多需求的服务业领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量压缩,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形态由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伴随而来的,是教育的不断普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此,工业产值、城市化率、识字率、预期寿命等,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但如果我们深入思考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指标是现代化的外化表现,而非现代化本质自身。的确,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命体验越来越好,包括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生命的延长、拥有劳动产品数量的增加、生活环境的舒适等,这些都是人类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而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就是不断实现人的自由与自觉,也就是说,每一个时代相比于之前的那个时代的进步意义,在于人类通过不断地改造客观环境,实现着自身的完善。如果我们宏观地抽象地回顾历史的话,我们就会发现,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就越高,人的生活条件就越理想化。在未来,人类还要在继续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迎接新的更加美好的时代。

因此,现代化的核心并非是物,而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才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归宿。所有自在自然不断改善后的后果,如交通的便捷、信息的丰富、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文化产业的兴旺等都是在不断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服务的。物的现代化是手段和工具,实现人的现代化才是目的。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生存方式的不断改善和历史文明的不断进步。所以,对现代化的把握,应该体现在人类认识自己的存在方式及存在价值上。现代化追求的,是人们要从对人的对象世界的关注转回到对人自身的关注,而不是相反。

以哲学视角反思现代化,就必须要搞清楚关于人的终极问题:人从哪里来?人应该处于什么状态?人最终要到哪里去?人自身在进化的过程中,实现从非人到人的质的飞跃,所形成的类本质是什么?

在所有的生命体中,人是最特殊的存在。人类并非被动地去适应客观世界,而是不断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改变自身,摆脱蒙昧。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再到高度细化的社会化大分工,人们的存在方式在不断变化。变化的根本是人类要追求自由全面发展这个共同目标,而自由自觉活动就是人的类本质,也是实现从非人到人的飞跃的关键。未来的人类社会,一定会进入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理想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在每一个相对之前的社会更加“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的关注点会不断地回到自身。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渔猎时代、农耕文明时代,人们的存在方式是依附于群体,群体的价值取代了个体的价值。柏拉图说,人性在大写的国家之中;或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属于城邦。在工业文明时代,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每一个个体开始摆脱具体的部落、宗族、村庄、城邦的局限,可以在社会化大生产这架机器中找到进行劳动力价值交换的位置,從而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每一个个体的个体意识觉醒了,蕴含在每一个个体中的创造潜力有了开发的可能与空间。所以,西方国家率先启动的工业文明,确实推动了人的现代化的实现。

然而,西方国家逻辑的核心是资本,而不是人。资本的最大化,而非人的现代化,才是驱动发展的动力之源。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前提下,资本所有者用资本驱动劳动者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不是追求劳动者或资本所有者自身的完善。恰恰相反,以资本最大化为取向的单向度发展,会以破坏这种完善为代价。在资本的逻辑中,人是手段和工具,资本的最大化才是目的。升格到国际关系中,在西方国家的视野下,弱国是手段和工具,西方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才是目的。从当年英国的“重商主义”到今天美国的“美国利益优先”,都是这种逻辑的必然结果。

所以,西方国家按照资本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会走向现代化,恰恰会走向现代化的反方向。如今,国际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恐怖主义难以消除,人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都是西方国家主导的“现代化”的结果。因此,西方国家并非现代化的模板。片面地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甚至以西方标准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样板,就会南辕北辙,与现代化渐行渐远了。

二、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现代化并非所谓的“西化”,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呢?它和西方模式又有什么关联呢?

现代化,是一个与传统相对应的概念。所谓现代化,就是人类不断地改造现有的环境与条件,使之更趋向于理想化的一个过程。从广义上讲,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因为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变得比之前更加美好,人们还要继续改造以期待其更加美好。因此,任何一个时间节点都有其对应的现代化概念。从狭义上讲,一般语境下的现代化,指的是工业文明之后,当代人通过不断改造和反思,将客观世界改造得更加美好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人类一旦从自然界中产生,就将自在自然改造为人化自然。包括自然条件在内的外在环境和条件一旦形成,就反过来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保障、支持、束缚等多重作用。人类会不断地摆脱现有环境与条件的束缚,创造新的环境与条件。在摆脱-创造-再摆脱-再创造无限循环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动态发展过程。现代化,其实就是这样一种扬弃的过程。人们现时的生存方式与过去不同,人们的观念、心理、行为、态度等也与过去不同。如果说工业文明初期,人们以工农业生产的高效率、物质财富的迅速丰富、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能源的大量消耗作为现代化的标志的话。在人们逐渐进入到后工业时代时,慢生活、绿色环保、低能耗、极简主义等生活方式,恰恰成为现代化的标志。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很清楚地看到,如果发展中国家逐渐采用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现有的地球资源远远不够。因此西方学术界在意识形态领域习惯于扭曲现代化的本意,甚至将是否采取西式民主作为现代化的唯一标志,以达到其以资本操控世界的目的。如果不能把握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就会在意识形态斗争中丧失主动权,最终走上“西化”的邪路。

作为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文化上层建筑,西方哲学对现代化普遍出现曲解的现象。曲解的特点在于将人实体化,以物的逻辑来看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到,现代化的标准不是物而是人。人的类本质体现得越充分,人的现代化程度就越高。在物种演化的过程中,人类摆脱了原有的藩篱,是对动物的类本质的否定,实现了对人的类本质的确定。正如马克思所讲:“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类还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社会属性。人类创造的哲学、宗教、艺术、道德等,都不断地优化着人类自身。

费尔巴哈曾經尝试突破旧哲学理性思辨的局限,从类的角度去理解人,这在哲学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但令人遗憾的是,费尔巴哈是从宗教的上帝的本质引申来的类本质,而忽视的人的实践,忽视了人的现实存在。他直观地认识到人的抽象的感性,而忽视了人的具体的实践着的感性活动,最终陷入抽象人性论的困局之中。只有到马克思这里,扬弃了费尔巴哈抽象的类的概念,赋予了类概念具体的历史的内涵,从而为唯物史观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2]马克思之后正是基于对人的类本质的准确把握,才提出人类历史发展的三阶段说。从人对人的依赖再到人依赖于物,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理想社会阶段。

在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做出了最准确的判断。

在人对人的依赖阶段,人以群体为本位,在族群中生存。族群共同体是人的类存在的初始状态,体现的还是自然的群落本质和人在群体中的生命力量。所谓人的类本质,在这个阶段还只能是萌芽的存在。

随着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时代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生产的效率远远大于农业生产的效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分工协作、专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所取代,个体开始摆脱对群的依赖,并逐步实现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的转变。人开始摆脱了人身依附和等级从属关系,人的解放程度大大提高。但这个时代,个体的独立并非真正的独立,而是基于对物的依赖的独立,人们受到资本、金钱、物质的支配。这并非是真正的现代化,而只是人的现代化过程的过渡阶段。

由于西方国家借助于大航海,率先实现了经济形态的转型和综合实力的迅速提高,使得西方学界掌控着足够的话语权。西方学界的主流,不仅粉饰了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罪行,还将欧美先发国家描述为现代化国家的样本。其目的就是引诱其他国家都走上西式民主之路,以达到其用资本控制全球政治格局,从全世界掠夺剩余价值的目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颜色革命,就是最鲜活的例证。所以,西式模板不是现代化,而是西方学界刻意打造出来的,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杀人于无形的利器。

真正能够实现人的现代化,是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人的类本质才能充分地展开和实现,每个个体才能真正实现和占有人的本质。只有摆脱资本的局限,个体的生命才能够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的享受而存在。换言之,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生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对现代化科学内涵的理解,依赖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认识。在马克思之前,所有的哲学家都将人性抽象化,在观念的哲学范围内讨论。只有马克思实现了基于人的实践,把每一个人的个体理解为具体的感性的活动存在,从而真正实现对人的关照,将哲学问题拘泥于对人的永恒本质的追求具体到对具体的人的现实生存问题的求解。哲学的使命并非局限于对客观世界的解释,更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不仅要从自然中解脱,还要实现人的自身的完善。哲学突破了简单的形式逻辑,而走向了唯物辩证法。自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后,哲学开辟了新境界,人的实践本性也得以揭示。哲学实现了人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生命本质与超生命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肯定性与否定性的多重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才能够揭示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从而开启人类对自身的科学认识。

三、在我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西方发达国家并非现代化的样板,反而是现代化发展的障碍。比如南北差距等全球化问题的产生,肇始于大航海后西方国家对全世界的掠夺,定型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全球资源的掠夺和对落后国家的经济殖民。同时,西方学界还将西方的价值尺度打造为所谓的“普世价值”,造成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混乱。片面的价值尺度必然导致片面的结果。只有从整个人类的价值尺度出发,抓住人的类本质,才能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正确的指导,才能指导人类社会走出现代化的生存困境。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利益,不是某些先发国家的核心利益,而是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利益。

与其他物种不同,唯有人类具有独特的生命意识。人类不仅可以改造客观世界,还能够思考改造客观世界的意义;人类在实现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同时,还实现了对自身的改造。人不仅可以追求自己生命中的体验,还可以追求超越生命的价值。这样,人类才能够从自己的生命本能中挣脱出来,成为自己生命活动的主宰。人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自觉地尊重他人的生命。这意味着唯有人类才能够真正支配自我,在生命活动中创造超越生命自身的价值。只有人才能确立起类的意识,才能够将生命活动变成自我意志的对象,超越生命、主宰生命。

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独立人格意识的觉醒。现实中的人,不仅能够在生理上体现到自身肉体机能的存在,还能够在心理上感知自己精神活动的存在,更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现代化社会中的公民,就应该具有自觉做人的意识,能够以类生命作为自我本质的意识。因为人的生存方式与人的价值存在在本质上是同一的,现代化社会中人类的生存方式的转变,应该通过价值判断反映到人格意识中,从而控制人的存在方式。如果仍然停留在以资本控制人的存在方式,现代化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应该以全球意识、全球利益、全球命运作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遵守的价值坐标。这是在对人的类本质准确把握基础上形成的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准确把握形成的类价值。只有人的类价值的全新理解,才能够真正理解人类社会现代化困境的真相。人作为主体,能够在社会实践中,把握社会主体的类价值。

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基于人们对类的共同意志的认同形成普遍的价值关系后改造客观世界而成的。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基于对人的价值的深层或深层理解而导致的。全球性问题的呈现,也引发了西方学者对于人自身存在价值的重新思考与定位。以道德迷失为代价的现代化,是不能体现人类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的。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大意义,是以人类整体的存在价值作为发展的导向。人类社会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正和博弈。要寻找“最大公约数”作为发展现代化的重要参考指数。唯有如此,人類社会发展的方向才不至于陷入片面的自我中心的泥潭。因此,摆脱资本的逻辑,基于人的逻辑,从资本主义进步到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才是现代化的正途。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我国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跨越了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这个最先进的社会形态。这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极端落后和社会形态的先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我们一定要清楚,我国建设现代化的道路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坚持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举。在经济基础建设、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我们应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但在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等领域,包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现代化建设还必须立足于经济形态的转型,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突破商品经济中人被物化的局限。在自然经济形态中,粗鄙的社会分工、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规模伴随着低下的生产效率;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劳动产品的创造者与使用者分离,人类社会进入到商品经济时代。

自然经济对应以群体为本位的生存方式,追求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不具备外在条件的。商品经济时代带领人走出群体生活方式,进入个体为本位的生存方式。相对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要求以社会性普遍分工为前提,促使了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化,能够推动社会成员突破原有社会关系的狭隘性。在商品经济时代,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自身利益的主体,其责任、权利、义务都是对应的。每个主体由个人的意志支配自己的行为,也负责每个人自己行为的后果。

但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下,社会成员虽然能够摆脱对生活群体的依赖,但无法摆脱对资本的依赖。所有人在资本面前都成为奴隶。“在货币关系中,在发达的交换制度中(而这种表面现象使民主主义受到迷惑),人的依赖纽带、血统差别、教养差别等事实上都被打破了,被粉碎了(一切人身纽带至少都表现为人的关系);各个人看起来似乎独立地(这种独立一般只不过是错觉,确切些说,可叫作——在彼此关系冷漠的意义上——彼此漠不关心)自由地互相接触并在这种自由中互相交换”。[3]

如前所述,现代化的核心是社会成员个性的完善。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以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在商品经济阶段,生产资料私有制就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障碍。只有废除私有制,实现公有制,人类才能为真正实现现代化清除最后的障碍。我们始终坚持公有制为基础,就是在要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实现现代化。

从摆脱自然经济到摸索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我们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多的曲折。从鸦片战争之后,传统的自然经济就不断地被蚕食,而羸弱的民族经济只能在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缝隙中生存。到建国时,我们的经济基础仍然是一穷二白。受苏联模式计划经济影响,商品经济形态中由市场调配资源的活力一直没有被激发出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立与完善,是当代中国对人类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它既发挥市场调配资源的积极作用,又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构建了能够摆脱资本控制的健康的商品经济形态。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用短短几十年要完成先发国家用几百年实现的经济形态转型,无论是在教育、法治等有形领域,还是文化等无形领域,都难免留下巨大的社会心理空白。因此,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用两个十五年来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

责任编辑:杨建平

猜你喜欢
科学内涵现代化
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生成依据及当代价值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敢立潮头唱大风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基于国际视野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析
雨花英烈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