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研究

2020-12-29 11:58王文轲阳欣伶徐亚蕊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22期
关键词:开放型成都市成都

王文轲 阳欣伶 徐亚蕊

[摘 要]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成都市打造创新型城市,优化成都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文章通过分析成都市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现状,剖析成都市建设开放型区域创高新体系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了成都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成都市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22.088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22-0-02

0     引 言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经济全球化以及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成都市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势在必行。打造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是成都市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快成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技术知识产生、扩散和转化,有助于不断提升成都创新城市地位,提升国际竞争力。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在该系统中,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通过交流、合作与整合,物质、信息以及资源不断交互,推动区域创新系统不断发展。在经济发展凸显区域化特征的背景下,成都市需要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充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以有效提升成都区域创新能力。在资源受限、环境制约的前提下,加强成都创新体系建设,不能再走传统发展的道路,必须借助外部力量走开放型发展道路。目前,探索符合成都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战略和政策设计问题成为成都市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成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基于成都市本身实际发展情况,充分研讨自身发展优势、不足与特色,在充分借鉴学习发达国家及地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战略和操作层面提出建设成都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

1     成都市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现状

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指具有区域特征、建立在区域资源基础上、协同推进区域开放式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中,成都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对推动成都技术创新的产生、扩散和转化具有重要作用。成都开放型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成都区域创新的制度与文化环境。成都区域创新主体与外部创新主体通过开放式创新合作与互动不断协作开展,实现创新成果的推廣与产业化。

1.1   创新载体不断壮大

成都市通过政策引导,不断加强人才聚集,以股权为纽带构建创新联盟,实现创新主体间有效协同,不断推进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成都市政府支持构建校企创新联合体,充分利用多元创新主体各自的技术、生产、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资源,迅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1.2   多元繁茂的创新主体

成都市通过建设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不断吸纳和汇聚多元创新主体,为创新者提供重要发展条件;通过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和模式创新不断提升成都自主创新能力;吸引世界高水平企业落户本地,落实知识产权奖励制度,激发创新主体持续创新和转化的动力。

1.3   创新成果丰硕,生态环境优越

良好的创新生态可以有效降低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成都市先后出台了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政策文件,营造全方位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通过在郫都区实施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不断深化各项创新政策机制,不断改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

2     成都市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的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相关机构要对成都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现状进行评价,深入分析成都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态势,准确定位成都市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战略,设计成都市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目标,在此基础上优化设计成都市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政策,解决成都市区域创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难题。

2.1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够深入

政策环境、协同机制、关系网络及支撑保障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区域创新发展。目前,成都市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仍不能充分调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大众实施协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还需要强化多元主体的协同工作,进一步探索实施高校科技成果收益权改革。

2.2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创新人才结构难以满足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创新人才依旧比较缺乏,成都市本地企业需要进一步强化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2.3   协同创新机制落后

协同创新理论认为各创新主体之间通过主体协同、资源要素优化可以提升创新效率和绩效水平。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要激发多元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打造创新网络,形成多元创新格局。当前协同创新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提档升级,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和路径与成都市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还不匹配,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发育仍不成熟。

3     加强成都市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大力创新区域技术

第一,基于成都市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成都市全域创新发展。第二,全方位引进创新团队和尖端前沿技术,通过人才和技术要素提升产业升级能力。第三,大力支持高校构建基于学科和研发优势的创新平台、技术研发中心、研究院和技术创造中心。第四,全力支持中科院成都分院等研究机构发挥创新优势,进一步建设世界级科研机构,全力提升成都区域创新能力。

3.2   全面助推“双创”提质升级

聚焦成都市区域优势,促进“双创”特色化、优势化发展,同时不断深挖新兴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通过细分领域深化创新创业。另外,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及各類创新主体及创客群体广泛实施协同创新,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以科技科研人员为核心的众创空间,充分发挥科技园及孵化器的助推作用,不断实现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3.3   创新人力资源要素供给机制

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依据成都市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改革人才落户制度;通过“产教融合”大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模式革新,对接企业创新发展要求和高校、职业学院优势开展对口人才培养。在高新区、天府新区等区域实施人才政策与机制创新,构建符合成都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求的国际化人才管理制度,推动成都市人才管理改革。

3.4   大力培育扶持科技型领军企业

鼓励成都市本土龙头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尖端前沿技术和产品、积极参与重大科研国际分工。同时,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形成产学研协同研发中心,积极参与协同创新和产业链协作。构建小微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整合创新资源,助推和支持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3.5   促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第一,不断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与技术链研发创新,集中力量突破重大关键技术,不断开展前瞻性研究,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二,推动绿色创新和环保建设,大力发展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绿色技术、信息技术创新,推动其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改造传统产业并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第三,搭建全成都市统一数据共享平台,支持企业和社会机构面向行业应用建设专业化大数据服务平台,支持智慧园区及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高信息生产力。

3.6   不断创新资本要素供给体系

第一,加大财政支持创新发展力度,搭建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的联动机制。第二,制定科技金融创投联动补助及风险补偿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发展建设。第三,运用产业引导基金促进各类基金支持创新投资与新经济业态发展,构建特色创业投资生态圈。第四,大力发展新三板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推动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大力推动科技保险服务创新,尝试构建财政、银行、保险公司多方分担风险的的科技贷款机制与模式。

3.7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第一,支持高校开展职务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不断推动科技成果使用和收益权改革,运用多种方式释放科研人员创新动能,激励科研人员转化创新成果。第二,通过创新网络,积极引进重点领域重大技术、设备和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国际创新合作,不断加深成都市与国际创新网络、创新体系的融合。第三,积极引导本土企业通过国际创新协作网络推广海外技术、产品,在发展海外市场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创新资源流动。第四,进一步加强成都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朝虹.关于进一步完善成都区域创新体系的思考[J].决策咨询,2016(5):26-29.

[2]Cooke P,Uranga M G,Etxebarria G.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Institutional and Organisational Dimensions[J].Research Policy,1997(4):475-491.

[3]程都.塑造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成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现实与未来[J].中国经贸导刊,2019(10):33-35.

[4]范锐平.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J].先锋,2017(7):4-13.

猜你喜欢
开放型成都市成都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穿过成都去看你
成都
内陆开放型经济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难点及其对策:以宁夏内陆开放型实验区为例
粒子在二维开放型四分之一圆形微腔中的逃逸研究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