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话语传播实践对受众美学的解构

2020-12-29 11:55周梦琴
大经贸 2020年7期
关键词:全媒体

周梦琴

【摘 要】 近三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多样的传播媒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美学在新媒介的环境下不断被解构。从传播主体来看,传播主体由传媒人转为了受众者;从传播方式来看,传播渠道多样化;从传播内容来看,这个时代传播的信息有了数量上和质量上的提高,受众者可以主动选择信息。因而,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美学的交互主体性将面临理论重塑。

【关键词】 全媒体 受众美学 交互主体性

人类进入21世纪来的10余年里,传播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上世纪纸媒、广播、电视各自长期处于媒介主导地位的状态不同,进入新世纪以来,传播媒介的功能开始不断变化。关于全媒体的界定,传播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而且学术界始终未将其定义为专业词汇,但是它表达了在未来媒介发展的新趋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彭兰教授认为的“多平台上进行落点,多形态的传播”[1]恰如其分的表达出全媒体传播在互联网等新媒体运用之中的最普遍的应用形式。全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来源于传播界的务实探索,而终结于受众的日常生活体验。

一、受众美学的解构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主要靠传统的纸媒、电视、广播作为传递和接受信息的平台。作为传播主体的“官方”和上层精英阶级掌握了大部分话语权力。文化领导权理论很好的阐释了这一现象,资产阶级掌握文化领导权,控制社会主流輿论,控制人们的思想,单方面输出所谓的“文化”和“真理”。人在这种环境里逐渐丧失自我性,成为“文化”的制造品。这样“单向度的”传播塑造了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所谓单向度的人是指对失去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的人。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打好基础。各种新媒介如雨后春笋一般进入人们的生活。互联网平台逐渐取代报纸期刊等纸媒的地位,互联网平台上的信息大爆炸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互联网强大的媒介功能将广大受众的精神需求无形地提高了,传统媒介形态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在传统媒介时代,媒介垄断了传媒和信息,但是在信息时代,媒介无法再垄断传媒,因为这样的垄断成本太高而且可能性很低。在信息时代所谓的有效传播是受众者主动接受和选择的传播。受众者成为传媒传播网上最重要的因素。受众开始有意无意地、自主地将各种媒介上获取的信息整合起来,资源共享。此后,各大媒介,包括报纸、电视节目、大型社会活动等活动的运作,都遵循了这一理念,开创了全媒体传播的新时代。[2]

“解构”因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改造而来。德里达从语言观念的分析入手,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思维方式的反思。“解构”指对有形而上学稳固性的结构及其中心进行消解,每一次解构都表现为结构的中端、分裂或解体,但是每一次解构的结果又都是产生新的结构。接受美学主张以读者为中心,走向读者。显然在全媒体时代到来之前,受众者只是机械的接受所谓的“官方”所传达的信息。信息的来源被垄断,民众无法判断信息的真伪,无法进行选择,自然也无法进行批评,逐渐丧失了批判精神。全媒体构建的新形式的媒介平台,使受众的生活的点点滴滴被严密地包裹起来。通过各种媒介平台传播的信息,受众者被动地接受媒介平台传递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研究全媒体时代话语传播实践对受众美学的解构,是在这个新到来的全媒体时代下,通过对新时代话语传播实践的分析,对受众美学进行解构。对原有的不适宜当今时代发展的部分进行拆解,建立全媒体时代下的受众美学结构。以及分析全媒体时代下话语传播实践对受众审美、受众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影响。针对全媒体时代的话语传播实践方式对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充分发挥全媒体对社会以及社会心理的积极建设作用和最大价值。

二、全媒体时代的交互主体性与被动性

20世纪爆发的“新媒体革命”或“数字与信息化革命”是以数字化及信息传播技术革命为特征的,其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直接导致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交互性是全媒体时代的媒体最大的特征,所谓“交互”,是指双向的影响和因果关系,和单向的因果关系相区别。对传统媒体而言,受众对媒体的反馈很少,受众之间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但是新媒体的交互性却改变了受众与媒体的相处模式,以及受众之间的相处模式,增强了彼此间的交流主动[3]。人的本性是懒惰的,人在思考问题时习惯于“惯性”思维,用最少的成本达到目的,这是人的本性在全媒体时代,世界是一个被话语包裹着话语世界,所以受众美学不在局限于文学文本,而且对应于所有的“文本”作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编码。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价值追求和所处的社会地位的不同,使得其中每一个个体所表现出的接受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就使得传者和受者的关系成为一个重大问题,著名的霍尔模式中的接受美学规律,提出受者和传者的关系的三种基本模式:(1)受者和传者立场一致、(2)受者和传者立场不完全一致、(3)受者和传者立场对立。

(一)人与新媒体间的交互主体性与被动性

在新媒体基础之上建立的新传播模式,是以受众者为中心。受众者以自己的社会社交网络为信息传播网络,受众者在这网络上接受和传递信息。这一模式给予用户更大的传播和接收自主性,表现为:(1)个体可以在新媒体中构建自己的传播中心,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2)个体可以自主选择传播媒介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接收;(3)“把关人”在逐渐消失,个体通过新媒体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群体,产生群体效应,而使得专业传播者对个体用户的控制减少。但是人在与新媒体的人体互动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被动性,其一是由于人的本性——懒惰性——指的是人们总是愿意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报偿。为了减少成本,人们往往会依赖外界的力量,这也就导致了用户的被动性。人为了用更少的成本获取更多的信息,往往会过度依赖新媒体,如百度等,遇到了问题不去过多的思考就直接百度获取信息,这样会导致新媒体对人信息获取途径的再次控制。其二是新媒体用户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很强的惯性,即人们容易被自己的习惯所左右、所固化,这是其被动性的另一个体现。面对新媒体中的信息爆炸,人们会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行为惯性去降低获得信息的成本。新媒介让信息传播机制越来越“社会化”。由于人的本性所显现出来的被动性进一步被加强,媒介再次将自己的意志强压在新媒体用户的意志之上,便显出全媒体时代下人的被动性。

(二)建立在新媒体基础上的人人交互性与被动性

在全媒体时代之前,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十分不便利,受众对媒体的反馈很少,受众之间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互动性就是主体之间在相互往来的过程中,形成的互为主体、互为客体的特点。也就是说主体为了达到对其他主体的认识理解,就必须把他人当作客体;同时,主体为争得他人的支持认可,又必须把自己设定在客体的位置上。在这个双向交流过程中,主体间关系中的双方,既是主动的,又是被动的;既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这样的主体才是一种真正的主体。也就是说在这种全媒体传播模式中,信息传播网将每个人置于网的节点上。由于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是沿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流动。所以在这个节点上,个人同时担任两种职责,传播信息和接收信息。因为人是社会性的,所以信息在人群中的传播方式类似于传染病的传播方式。群居性也导致人有种依赖他人的惯性,这种惯性和人本身的懒惰性也就导致在新媒体基础上建立的人人的交互关系中必然会出现被动性。依赖他人,是降低成本的一种方式。如在微博中,大部分会盲目相信大V的推荐,依赖他人,将自己的主动性湮灭,成为他人信息的传播的绝对客体。每个人在新媒体时代中都是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的,但是不能过度的依赖他人,这样會导致主动性的丧失。另一方面是新媒体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信息传播机制也表现出社会化。群体、社会化互动等社会环境,使得集体意志凌驾在个人意志之上,受众者的主体性和个性再次被压抑。

随着网络传播媒介平台的发展,人们开始近入自媒体时代(WE TALK)。所谓自媒体就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公民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新闻。自媒体有别于其他传统媒体,是由“主流媒体”传递信息,而是由大众通过各种方式传递信息。各种声音来自四面八方,受众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官方传播的信息,“主流媒体”的声音和影响力逐渐减弱。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官方”告知对或错,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信息中,不被外在过度影响地判断事情的对错。每个人在自媒体中既是信息的传递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扮演者双重角色。因为在全媒体时代受众者的是整个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而自媒体让受众者成为传播主体,这是自媒体成功的重要因素。自媒体最重要的作用是:它给予从来接触不到话语权力的群众以机会,让他们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铸就个人价值,体现了民意。个人在自媒体中自由地选择信息接收,也自由地传递信息,个体既是主动的,又是被动的;既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

(三)话语内容的碎微化

全媒体时代带来的是“微文化”它是指社会中具有独特语言、意识形态的小群体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形态更加的碎片化,人沉迷于“微”文化,这种微文化其实就是西方马克思学家所说的总体性的丧失而导致的。人被科学技术异化失去了总体性思维,思想、文本、话语等的微化,最终带来的是碎片化。微文化在进一步加剧碎片化的同时,碎片化也在加剧微文化,碎片化和微文化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社会和文化的碎微化。信息不但碎片化还以微型的方式进入社会生活,碎微化是碎片化发展的结果。话语内容的“碎微化”是社会和文化“碎微化”最突出的表现。话语内容的碎微化是以微型的碎片化信息为其基本形态,因此,微型、微小、微量的信息方式成为微文化的外在特征。以微博为例,平台上充斥的是各种短小但数量惊人的信息,它们在各类信息门户中快速传播。

话语内容的碎微化有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个特征说的是碎微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全媒体时代中,信息、文化、交往等一切都趋向于微小化。第二个特征是在碎微化过程中信息传播的主要特点:实时性和高效性,它同时昭示了当代社会和文化的高速特点。第三个特征涉及话语内容碎微化的信息方式的量,信息爆炸,大量信息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的快速传播,导致了人与信息的关系颠倒。最后一个特点是话语的碎片化,人们不再关注事情和话语的全貌,而是只专注于某一感兴趣方面。导致话语的娱乐化和快感化,只重视视觉效果,关注话语带来的关注度,“标题党”现象就是这种特征的具体表现之一。

三、结语

本文全媒体时代出发,分析这个时代的变化,以及在全媒体时代话语传播实践的变化,对受众美学的解构。传统受众美学的结构不再适应当今时代,全媒体时代,文学文本不再只是依靠传通纸媒传播,而且受众美学不在局限于文学文本,而且对应于所有的“文本”作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编码即在传播中获得的信息。受众美学开始和传播学联系在一起,把受众者的地位再次提高,不是人在追逐信息,而是信息在追逐人。但是科技和传播媒介的发展又让受众美学出现新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受众主动选择接受信息实际上是新的技术装置不断逼迫人去关注和接受各式各样的信息。话语传播实践方式的改变让接受美学消解掉了原来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内容,建立了全媒体时代的接受美学。但是这个解构也让接受美学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己,读者成为了虚假的主体,在读者背后的技术才是真正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 (2):22.

[2] 李静修.全媒体视野下受众审美心理研究[D],2013:13.

[3] 王晓宇.论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交互主体性内涵[D],2012:7.

猜你喜欢
全媒体
浅议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全媒体传播生态下台网联动形式及价值浅析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