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运用林氏推拿联合运动针法辨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经验

2020-12-30 08:51何增华罗冠宇李建强指导吴山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林氏经筋正骨

何增华,罗冠宇,李建强,指导:吴山

吴山运用林氏推拿联合运动针法辨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经验

何增华1,罗冠宇1,李建强2,指导:吴山2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随着当今社会节奏加快,罹患颈椎病者逐渐增多,尤其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最高,临床症状表现突出,易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吴山教授临证采用林氏正骨手法联合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满意。本文对吴教授相关经验进行总结,可为临床治疗颈椎病提供借鉴。

名医经验;吴山;神经根型颈椎病;岭南林氏正骨;运动针法;经筋辨证

神经根型颈椎病又称颈肩综合征,是颈椎病的主要类型之一,最主要症状为肩颈部僵困不适感,或伴有肢体牵扯痛及麻木。“岭南林氏正骨”是精武门林应强教授依据自身多年习武从医经验所创立的以“触诊知病,寸劲见功,筋骨并重,治病求本”为特色的正骨推拿流派,其学术继承人吴山教授联系脊柱生物力学理论,提出“筋骨力学平衡,调控动态压迫”[1]为核心的正骨理筋思维。林氏正骨流派治疗筋骨疾病与针刺运动疗法主张“以痛为腧、以灶为腧”[2],“以动致动”恢复“骨错缝、筋出槽”达到筋骨内外平衡的相关理论有相似之处,吴教授临证善于将二者结合,共同运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疗效满意。兹介绍如下。

1 辨治思路

林氏正骨流派以善治急慢性筋伤而闻名,其要素之一正是对筋骨并治的重视。吴教授指出,林氏正是手法以“筋骨并重,恢复筋骨力学平衡”为原则,重视“筋骨一体观”[3],其手法不仅将脱位的骨回复原位,还将移位之筋整复如初,筋骨并治的思想贯穿林氏正骨始终。运动针法早期又名动气针法,是指在治疗期间,针刺配合运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源于《灵枢•官针》“恢刺”法,即在关节肌肉僵困疼痛处旁边直刺进针,得气之后,让患者做局部运动,将针刺和运动有机结合,两者发挥协同作用,使经气迅速抵达病所,调整患部气血紊乱状态,恢复筋骨力学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1.1 理论依据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损伤不外乎“筋”和“骨”,其中筋的因素包括肌肉、韧带、筋膜因损伤或炎症反应而张力过高,内部压力过大,以及神经、血管受到牵拉、压迫等;骨的因素包括骨质增生、小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或膨出,以及寰枢关节错位等。因此,林氏正骨思想便将调整筋骨力学失衡作为治疗急慢性筋伤的关键。

基于“以动致动”的患部针刺运动过程主要机理在于恢复筋骨力学平衡,针刺运动疗法在针刺患者相应穴位后配合其颈部主动或被动运动,可迅速缓解局部肌肉僵硬状态、促进经脉畅通,并尽可能缓解疼痛而达到理筋正骨效果,与此同时运用推拿可迅速解除患者病痛。

1.2 重视“摸法”的诊断作用

无论林氏正骨还是运动针法,均重视“摸法”的运用。林氏流派的“摸”借鉴《医宗金鉴》伤科“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而运动针法强调对经筋诊察的“摸”法发端于《灵枢•经水》“审、切、循、扪、按”,其诊疗思路类似,二者都强调诊断为先,注重对机体病变点即所谓“结筋点”的检查,林氏正骨体系中关于颈椎局部压痛点、牵拉痛点等阳性反应部位与运动疗法中结筋点类似,所不同的是林氏正骨手法“摸筋摸骨”,强调对病患局部“骨错缝、筋出槽”的诊断,而针刺运动摸法应用范围更大,扩展到整条经筋。

“骨错缝、筋出槽”是指筋骨与关节的正常生理状态及空间位置发生变异,导致局部关节活动范围、临近组织生理功能出现障碍,其实质乃筋骨力学失衡,即约束关节的肌肉、韧带、软骨等组织因异常作用力而导致其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并失去原有生理学、力学平衡,导致关节受限、肌肉强直僵硬等。因此,正骨理筋恢复筋骨力学平衡即成为治疗关键。手法治疗应做到对局部解剖、筋骨移行方向有确切的掌握,将受伤筋骨恢复至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吴教授特别指出,只有在诊断明确时才能正确整复错位,调正骨缝,恢复患者的筋骨力学平衡,从而达到“法从手出,手随心转”的境界。

由于临床有部分患者肩颈部病损情况表现不明显,以至于影像学检查常被忽略,而正常生理结构的细微改变仍会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但通过“摸法”——即触诊,特别是动态触诊,再结合影像学表现,是能诊明病灶的。只有通过精准摸筋摸骨,以找到手法作用的应力靶点,才能保障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实施。

1.3 确立治疗方式

吴教授根据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变性质及运动针法与林氏正骨的各自特色,确立针灸推拿综合疗法的治疗方式,即先实施运动针法后运用林氏正骨。

运动针法包括针刺和运动两方面内容,即对病变经筋结筋点针刺后配合患部运动(包括患者自身意念运动),根据经筋生理和病理特点,此种针法目标明确,可使针感直达病所,容易得气,起效迅速,可达到“消灶解结”效果。无论针刺还是运动皆可归为调气,二者均可激发患部经气,运动针法将针刺和运动有机结合起来,两者协同作用,使经气速至,调整患部气血紊乱状态。岭南林氏正骨“爆发力”是手法核心,定位精准是操作要点,并在“爆发力”手法的基础上,发展出快扳与慢扳两类重点手法,其中快扳调整关节,以治疗骨与骨的失衡;慢扳松解肌肉、韧带,以治疗筋与筋或骨与筋的失衡。

因两者同样重视对病变“结筋点”的治疗,林氏正骨采用近部的按、揉、点、推、弹拨、挑刮等,做“十”字状分筋理筋手法,而运动针法则采用远部的针刺与近部的运动,两者殊途同归。另外,林氏正骨重点手法之一的“扳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患部的一种被动运动,在运动针法强调主动运动后,再次运用被动运动弥补不足,以提高治疗效果。二者合用是局部与整体、被动与主动、静止与动态的联合,扩大了诊治范围,增加了对病情的整体认知。

1.4 突出综合疗法优势

在正骨手法操作之前,原有的手法局部松解肌肉神经在很大程度上换成针刺的主动运动过程,缩短了治疗时间,可减少医源性损伤。推拿手法之前进行针刺运动操作,可增大椎间隙,松动关节,缓解肌肉紧张痉挛,不同程度恢复颈椎正常生理状态,提高手法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通过针刺运动时患者运动受限情况、疼痛及压痛点等相关病理征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更准确地判断其病变性质、病程进退,提高了手法复位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总之,针刺、推拿、运动相结合,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故疗效更佳,凸显了综合疗法的优势。

2 基于经筋理论辨治神经根型颈椎病

对于治疗关节与肌肉疼痛性疾病,运动针法更强调“经筋辨证”。手三阳经筋自手至头,共同经过颈项部;足三阳经筋从下而上贯穿颈部,故其病变自然更多引起颈肩不适,并可在经筋循行路线上寻找到压痛点、结筋点进行治疗。虽然经筋循行部位大多与其本经经脉相近,但足太阳经筋循行更为广泛,另有“筋会”阳陵泉主治筋伤疾病。吴教授认为,承山附近及阳陵泉附近易找到结筋点,因而其应用更为广泛,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亦更为突出。

《灵枢•经筋》虽未明确指出手太阴肺经筋过肩颈部,但强调肺与喉头、气管等组织联系密切,后世医家据此多有发挥,如《类经》明确提出“喉为肺系”。因人体内外相应,表里一体,故肺之经筋亦与肩颈痛有较密切联系。

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吴教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经筋辨证特点进行归纳总结,见表1。

表1 神经根型颈椎病经筋辨证要点

病变经筋疼痛、麻木、活动受限部位 手阳明大肠经筋颈部前缘、腕横纹拇长展肌腱外侧、食指、手三里、曲池、肩髃附近 手太阳小肠经筋项背后缘、肩甲周、耳上、肘内锐骨后廉、腋下、腋后廉、腕横纹尺侧腕伸肌外侧、小指 手少阳三焦经筋颈部侧面、臑外廉、中指、无名指、耳前、肩井附近 足少阳胆经筋颈部侧面、腋前廉、缺盆、耳后、足第4趾、阳陵泉附近 足太阳膀胱经筋项背后缘、枕部、腋后外廉、完骨、缺盆、肩髃、承山附近 足阳明胃经筋颈部前缘、缺盆、足三里附近 手太阴肺经筋胸锁乳突肌、肘内廉、腕横纹尺侧腕伸肌内侧、尺泽内侧面附近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60岁,退休教师,2019年9月14日初诊。颈部及肩背部僵困不适感伴右上肢麻痹感3年,加重1周。刻下:后颈部酸痛伴活动受限、以右侧为甚,颈部左旋时牵引右肩颈疼痛,右肩关节上举、外展均明显受限,可引起颈肩部右肩胛骨内侧麻木感,伴右上肢麻木,以右手食指、中指麻木明显,左肩颈部酸困较右侧为轻,左上肢未诉明显麻痛,每于劳累加重,休息后稍有缓解,因近1周伏案工作较多,熬夜劳累后加重,四肢肢端不温,稍有怕冷,时有腰酸但无腰痛,平素有轻度口干口苦,无明显头晕头痛,纳眠一般,舌稍黯,苔薄白。既往有吸烟、饮酒史,无其他慢性病史,颈肩部无外伤史。查体:颈椎两侧肌肉僵硬感,右侧风池、肩井压痛明显,双侧三角肌轻压痛,肩后小圆肌附着处压痛,双侧颈肩部肌肉无萎缩,椎间孔试验呈阳性,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叩顶试验弱阳性。X线示:C5/6、C6/7椎间隙变窄,C3/4、C4/5、C5/6、C6/7双侧钩椎关节增生,相应椎间孔变窄,C3~7小关节骨质增生;前纵韧带局部钙化。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伴颈椎退行性变。辨证:病变涉及小肠、膀胱、大肠3条经筋。

排除脑血管病、颈部外伤等禁忌证后,分三步操作。①选穴:以经筋摸法寻找结筋点,即检查双下肢膀胱经筋,双上肢手太阳小肠经筋、手阳明大肠经筋有无明显阳性反应点(压痛、酸胀、条索等),结果右腕横纹尺侧腕伸肌外侧(手太阳小肠经筋)、桡侧腕短伸肌肌腹(手阳明大肠经筋)处压痛明显,故分别对此二处压痛最明显的部位(即结筋点,此处为2条经筋各1个结筋点)予以针刺。②运动针法的运用:嘱患者低枕平卧,医者于其右手侧,常规消毒穴位及医者针刺手指,采用0.25 mm×40 mm毫针,分别针刺使得气(深度、方向与指压一致),以平补平泻手法,同时嘱患者放松并运动肩颈部,分别颈部轻度前屈、后伸,并左右旋转,左右交替活动肩关节,以右肩为主(肩关节水平前屈、水平后伸、内旋、外旋等尽可能各方向运动),重复动作数次,并不间断行针。针刺行针配合患者患处运动1~3 min(针刺运动过程平均3 min内,时间过短则达不到运动效果,时间过长则增效不明显且可能诱发患部二次损伤);针刺运动结束后患者肩背部僵困不适感基本消失,但仍遗留右侧颈背部某点牵拉感,此时找出患者右侧颈部牵拉点(右肩胛提肌内侧缘与C6~7棘突间有条索状物),定为阿是穴(亦为结筋点、病灶点),刺之并不同方向提插,针刺范围稍大于病变部,以达解结目的,此时患者右颈部牵拉感即刻减轻,至此针刺运动毕,共约3 min。③林氏正骨手法应用:患者取端坐位,嘱患者放松、双臂垂直下放,颈椎前屈约30°,医者立于患者身后,右手拇指以适当的力按住其右侧C6~7间隙旁,其余四指环扣颈椎,固定患处,颈椎前屈约30°,并左旋约45°,再以左手臂环抱患者下颌,固定于枕后部,使患者左侧颞部贴近术者胸前,借助医者自身旋转带动患者颈椎向左向后旋转,逐渐增大角度,感觉有阻力感时给予快速稳重的力量,此时可听到“咯哒”声响,或手下有关节移动感,手法结束,每日治疗1次。

当日治疗后患者诸症明显缓解,颈肩活动自如,右手食指、中指麻木明显减轻,嘱患者忌辛辣寒凉食物、避风寒,忌熬夜及过度劳累;隔日复诊,经第2次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按:本案患者为教师,系多年工作劳累加之作息不规律,姿势不良而积劳成疾,局部肌肉劳损僵硬、关节退变卡压神经而致。吴教授临证强调“筋宜柔不宜刚”,治疗应首先改变局部关节气机不利,“先柔筋而后正骨”。经筋辨证既考虑患者疼痛及活动受限部位,还结合林氏正骨及运动针法共同重视的“摸法”,诊察病变结筋点,相互佐证共同确定病变经筋。在经筋诊察过程中,吴教授尤重视大关节处(踝、膝、腕、肘)结筋点的检查,并在这些部位大筋附近寻找结筋点,即使这些大筋内外均无明显阳性反应点,亦可根据颈椎病变部的内与外而决定其针刺部位的内与外,临床疗效仍然较好。本案患者在3 min的运动针法运用结束后症状明显减轻,可见运动针法治疗效果明显,后继续运用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遗留症状,此时患者颈部肌肉已明显放松,颈部气血得到明显疏通,故不必再行过多推拿放松手法,稍作理筋即可以林氏正骨的快扳法正骨后结束治疗,节约时间且疗效显著。

4 小结

针刺与运动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推拿手法整复“骨错缝,筋出槽”的病理状态,是使疼痛、麻木获得持久缓解的决定因素,提高治愈率。吴教授指出,林氏正骨手法应在局部气血通达输布后快速应用,不可在肌肉僵硬或强直状态下强行使用扳法。运动针法可快速有效缓解患者局部肌肉神经紧张状态,治疗前后针刺结筋点的生理变化可作为治疗是否有效的参考。另外,针刺运动应遵循“先慢后快、先小幅度后大幅度”的运动原则,并注意询问患者感觉,不可运动过度而增加额外损伤,运动幅度以患者适应为度,强调患者自主运动,一则因自主运动时患者患部肌肉更为放松、意念更为集中,更利于经气传达,二则因患者对自身病情感受更为直观,不会因运动幅度、力度、时间长度等因素而造成二次损伤。值得注意的是,肩颈部病灶点可针刺但不宜留针,以免影响局部运动。总之,针刺运动与林氏正骨可相辅相成,在治疗筋骨急慢性损伤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时能取得明显效果,缩短了单纯使用推拿手法治疗的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1] 马卫东,李立元,吴山.运用岭南林氏正骨推拿诊疗腰痛的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5):23-24.

[2] 周威.经筋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体会[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3] 范志勇,赖淑华,吴山,等.林应强教授辨治筋伤病的学术思想[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63-865.

Experience of Wu Shan in the Treatment of Radicular Cervical Spondylosis by Lin’s Massage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Kinesitherapy

HE Zenghua1, LUO Guanyu1, LI Jianqiang2, Instructor: WU Shan2

With the accelerating pace of society today, the number of people suffering from cervical spondylosis has been increasing, especially radicular cervical spondylosis with the highest incidenc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re outstanding, which is likely to relapse, and the treatment is tricky. Professor Wu Shan adopts Lin’s massage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kinesi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radicular cervical spondylosis, with satisfactory efficacy.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Professor Wu’s relevant experience, whi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 Wu Shan; radicular cervical spondylosis; Lingnan Lin's massage; acupuncture kinesitherap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meridians and muscles

R274.915.31

A

1005-5304(2020)12-0116-04

10.19879/j.cnki.1005-5304.202001278

广东省财政厅资助项目(2016年)

吴山,E-mail:2644473207@qq.com

(2020-01-18)

(2020-04-09;编辑:梅智胜)

猜你喜欢
林氏经筋正骨
《天台山道家功夫正骨真传》读评
经筋排刺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王老五破案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香港林氏总商会荣获韩半岛和平奖章
平乐正骨手法源流浅述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林语堂巧释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