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评述与评析历史现象或观点的方法

2020-12-30 06:48山东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5期
关键词:评析结论观点

山东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进,高考命题要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改革者的共识。教育部考试中心已不再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为《考试说明》)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为《考试大纲》),高考命题转向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科知识而不是教材知识为支撑,着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须适应高考命题改革的变化,跳出教材的条条框框,在构建时空视野下的宏观历史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现象、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认识历史、解释历史、评价历史的能力,形成学科综合素养和正确的历史观。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是一轮复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应当将其与学科体系的建立有机结合,贯穿于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在近几年来的历史高考试题中,以全国卷第42 题为代表的开放类试题,以其新颖、严谨、多样化的特点,凝聚着多方面的学科素养,为历史命题改革和历史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成为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尽管开放性试题的形式多样,但都是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评述、评析历史现象或历史结论的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开放性试题重视观察、认识问题的角度的多元化和新颖性,强调思维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所以,该类试题的答案仅有技术层面的抽象要求,且各地阅卷的评分标准不一致且不公开,使师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无章可循,甚至出现导向性错误,导致试题失分率居高不下。

一、评述与评析的基本要求

什么是评析与评述?评析是分析和评论,评述是叙述和评论。历史评述和评论就是以夹叙夹议、边叙边评、史论结合的方式,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评论,是建立在历史事实和正确的历史观基础上的历史认知和结论形成的过程。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这类题目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类:从材料信息的呈现形式来看,一类的材料是抽象的(即历史研究者、学者的论述),需要对其进行评析;另一类的材料是直观的历史事实,要求对其进行评述。从答题要求来看,一类需要拟出论题,并就此论题进行评析;另一类需要评述历史事件,不要求写出论题,但需要通过评述而形成结论。无论如何分类,总体方向是一致的,即要求对历史事件或历史观点进行分析、评论,形成主观性的认识。

该类试题的答题要求往往有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证有力、逻辑清晰等,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核心,主题明确,论题或结论鲜明,这是前提;二是史论结合,评和述有机结合在一起,即历史事实和认识有机融合,从而使评述、评析过程严谨,言之有理、有据,从而达到逻辑清晰、论证有力的效果,这是核心;三是表述成文,有头有尾,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这是历史阐释的形式要求,考查的是行文能力。

二、评述与评析的方法探究

评述与评析类试题依托新材料、新观念、新的历史发现或研究成果,在获取和解读信息、在特定时空坐标下分析并认识历史、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历史阐释、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也是历史学习所必备的综合素养和思维品质,即命题者所言的“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体现了新时代人才选拔的需要。明确该类试题的考查方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优化一轮复习的目标、实施策略和提高复习效益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近几年的试题中,2019 年全国卷Ⅰ第42 题和2019 年山东省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第19 题最具有代表性,这也体现了在新高考背景下,评述与评析仍为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高三教师应予以充分重视。

例1.(2019·全国卷Ⅰ·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例2.(2019·山东省模拟考试·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

1933 年,《申报月刊》发起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讨论范围集中于生产和经济方面,并将问题析分为两项:(1)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2)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

《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出版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并对发起讨论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编辑之言》指出:“‘中国现代化’这个问题,与其说它是一个新问题,无(毋)宁说它是一个八九十年来的宿题……须知今后中国,若于生产方面,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我们整个的民族,将难逃渐归淘汰,万劫不复的厄运。”

讨论共收到10篇短文和16篇专论。其中,明确主张采取社会主义方式的有9 篇,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终极目标的1 篇,主张非资本主义的3 篇,主张计划经济的1 篇,主张兼采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1 篇,主张受节制的资本主义的1 篇,明确主张个人主义方式的1 篇,未回答采取社会主义抑或资本主义,只是提出具体主张的8 篇。

——据《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例1 是一道典型的观点论证题,要求对钱穆先生有关历史教育的时代价值的观点进行概括、归纳和评析。例2 要求对20 世纪30 年代有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这一历史事件做出评述,这是开放题的创新。严格说来,应当是对这场“讨论”的发生、概况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该结论是唯一的,不应有其他的观点),并就此进行评述。

(一)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就是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这是明确材料主题(主旨)、确定论证方向的基础和前提,是一项基础性的素养要求。在一轮复习中,教师需要一以贯之地重视对材料解读的训练。

第一,全面解读材料信息。试题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比较精炼,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有解读和利用价值,因此,学生需要全面捕捉主干表述、材料出处、时间、空间、作者及其立场等方面的信息并加以解读。在例2 中,“讨论范围集中于生产和经济方面”的表述就对该题的答题条件进行了明确界定,可运用的知识被限定在经济领域,与当时民主革命没有直接关联。

第二,深入理解材料信息。只有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明确材料的真实含义和主题,提炼观点,得出科学的结论,才能抓住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例1 中,尽管材料包含多条观点,但核心是特定时期历史教育的价值,体现的是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历史担当。在例2 中,对“‘中国现代化’……是一个八九十年来的宿题”可进行如下解读:这场“讨论”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探索进程的延续,因而需要放到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宏观背景下来认识。

对例1 所提供的材料可进行如下解读:①时间——1940 年;②观点——中国的国民应当学习中国的历史;应当对本国历史有敬畏之心;应当有历史担当;只有了解本国、本民族历史,保持对历史的敬畏与担当,国家才有希望;③历史教育应当培养国民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应当与时代同步;④作者钱穆作为一名学者的正确的历史观和时代担当。

对例2 的材料可进行如下解读:①时间——1933 年;②中心——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即中国的前途问题,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还是资本主义;③限制条件——经济领域;④原因——从历史教训和现实需要看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必要性与紧迫性;⑤基本结论——基本认同社会主义模式的现代化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二)明确立意

命题立意即命题者通过该题所考查的目标和体现的意图。杨宁一指出:“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一个是能力的考查;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

从学科素养考查的角度看,两题都致力于考查通过信息解读培养特殊时空下的历史实证意识、历史理解和历史阐释的能力。所以,在一轮复习中,教师要以历史问题为载体,将这些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去。除此之外,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都将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培养置于重要地位,需要师生对一些历史问题的认识进行重新定位,如凸显中国历史上国家治理体系的延续、变革与创新;重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破除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揭露和批判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等。例1 和例2 在立德树人和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方面的立意非常明确,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例1 所示观点的核心是历史教育要培养正确的民族意识。1940 年,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一方面,中华民族在抗日战场的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抗日战争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国内一直存在反共投降的逆流,汪精卫集团公然叛国投敌,充当汉奸,弘扬民族意识、坚持全民族抗战成为时代的紧迫课题。

例2 通过这场关于中国经济领域现代化道路的争论,揭示当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渗透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自信。对于这场讨论,曾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1933 年的这场讨论,虽然没有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什么具体的影响,但却很能解释历史进程的奥秘:中共日后能够借“新民主主义”发展壮大,将大批知识青年吸引到延安,并非偶然;1949 年能够取得政权,获取士心,更非偶然。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尤其是经济层面)是近代中国最主流的思潮。至少,在信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个问题上,1949 年不是割裂,而是坚固的延续。这种延续,显然也不是执政党一厢情愿的延续,而是‘士心’之所在。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摸准近代史演进的真实脉搏。”

(三)构思

构思指在充分阅读、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在明确了试题的考查立意和主旨的前提下,对试题答案的文字表述构成进行设计。在非选择题的答题中,构思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常常被忽视的思维活动。清晰的构思能够使结构完整,逻辑严谨,表述流畅。答案行文的结构设计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点题,这是表述成文的要求,需要点明事件的开始及结局或经过提炼得出的结论。②评述,需要考虑用到哪些知识(述),这些知识与结论或观点的联系(评)。对于历史事件或历史观点,需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发生)——关注背景;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或特点——关注过程;为什么会这样结束——关注结果。③给事件或结论定性——反映了什么问题、实质是什么等。④阐述结果或影响,还可以谈谈启示。

落实史论结合是构思的重点,学生在评价历史问题时常见的错误是只有“述”而没有“评”,或者“评”与“述”未能有机结合,因而难以做到思路清晰、论证有力、逻辑严谨。历史评述(评析)就是把历史要素(事件、人物、观点等)放到特定时空下进行分析和认识,形成历史结论,体现历史阶段和发展进程中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特殊与普遍的关系。

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对教材主干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并完善,形成新的学科知识体系。第一,通过对特定时段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历史要素间的有机联系,构建历史阶段特征;第二,通过一定时期内历史概念的发展演变,解释历史的延续与变迁,明确历史发展趋势。在例1 中,需要通过1933 年这个特定时间内世界经济领域的变化,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德日等国家的经济法西斯化等史实,概括出世界经济中出现国家干预和控制经济这一普遍趋势,从而与“讨论”建立起联系,得出“讨论”的发生和结果都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这一基本结论。

基于以上思路设计,笔者为两题拟写了以下答案(示例):

示例一(选择其中一个观点):1940 年,钱穆提出了关于历史教育的观点。他认为历史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国民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即培养国民的民族意识。

这一主张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当时,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开展全民族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抗战相持阶段,需要进一步坚定抗战信念,动员全民族抗战,提高民族凝聚力。

钱穆的历史教育观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有利于增强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历史教育应当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民族服务,这在今天仍极具现实意义。

示例二:1933 年,《申报月刊》发起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

这场讨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从国内情况来看,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20 世纪30 年代,民族危机大大加深,这促使人民继续探索维护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从国际形势看,到20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模式暴露出严重危机,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德日等法西斯国家实行战时经济模式,苏联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国家干预、控制经济成为潮流,这导致这场讨论中多数人倾向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模式。

这场讨论体现了中国人实现现代化的强烈愿望,这有利于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客观上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对中国最终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因此,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

三、解题注意事项

(一)在历史结论(主题或观点)的提炼方面,要求简洁、明确、抽象

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的产物,不是历史现象的表述。在例1 中,若将观点表述成“钱穆谈有关历史教育的使命”,这只是历史现象的陈述,不是结论;“钱穆认为历史教育应当培养国民的民族意识”才是历史结论。历史结论与历史现象之间具有直接关联性,即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能将概念的外延随意扩大,如在解答例2 时就不能将这场经济领域的讨论扩大到当时政治领域的国共斗争中去。

(二)论证过程最为重要

所引用史实要经过概括和归纳,点到为止,不能泛泛叙述,如例2 中关于这场讨论的历史原因的阐述,简单提到近代以来中国近代化屡遭挫折即可。关键是在历史事实、事件和观点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明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体现出科学的实证意识。

(三)用词准确,恰到好处

基于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对于历史事件的定位或结果、影响的阐述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的正确理解之上。在例2 中,对这场讨论的意义不能定位过高,因为这毕竟只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件小事,仅是从某个方面反映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但不能成为决定性因素。所以在答题中,要注意使用如“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了”等程度上不太绝对的词语。

(四)明确体现表述成文

结论或观点一般出现在开头或结尾,单独成为一段,起强调作用。论证过程要具有逻辑性,体现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或关联。首尾要相互照应,结尾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升华,谈谈对该事件(观点)的认识或启示等。

猜你喜欢
评析结论观点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观点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楚庄王》:感赋与评析
结论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