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法则:感应或对视
——老房子诗集阅读印象

2020-12-30 13:38
星星·散文诗 2020年32期
关键词:老房子诗人诗歌

诗人老房子是一个具有乡村记忆、城市经验多重身份的写作者。从诗人生活进行考察,诗人出生地是成都,籍贯是大凉山西昌,有下乡的经历,从小县城到大成都,他的工作地点和工作性质也多次变更,反映在诗歌上,作为说话者,叙述主体,他的诗歌身份多数时候就不是当地人,而是作为“第三人称”的旅客和他者的身份。

所以,在他的大多数诗歌之中,表现出一种旅游者的观察和思辨。你总是看见一个匆匆忙忙的身影,不断寻找精神家园的漂泊者,他所以沉醉,因为他是“时间的目击者”。他企图洞见人生的无常,世道的变幻莫测,诗人的书写仿佛就是一种寄托,无论是深入事理和物理的困惑,还是生活遭际的情绪张力,都烙上了诗人身体的地理学印记。

老房子的语势是内敛的,语调倾向于河流一般的曲折和洪钟一般的昂扬。非意识形态的意义挖掘,包括倾注人性、人情的现实关怀,都使他的诗歌偏重于具有汉语古典美学的抒情性。诗人企图通过情感去和解人生的困境,通过语言的意义去弥补生活的无意义。

现实与历史、个人抱负、诗歌理想的悖论,在生生不息的写作之中转换为对事物神秘不可知的惊奇,奥秘的勘探成为诗人对存在意义的永远追问。这是当代诗歌书写非常悲壮的一面,一边面临现代社会的精神困境,一边面临诗歌书写艺术边界不断更新的挑战。

“记忆的邮票,是/揭不开的景象/贴上,发出去/疼痛或者甜蜜”。诗集《你走以后》基本上是从记忆出发,关于自然、亲情和内心的诗歌。一个诗人的成长与时代、种族和环境分不开。知青经验或者知青生活记忆更是深刻地培养了诗人的心性,铸就了诗人的基本语调:疼痛和甜蜜的交融。春夏秋冬,季节的轮回,表达了诗人自然主义的土地情怀,格物致知,诗人的想象力和思想力在心与物的对视之中得到了培养。白玉兰、红蜻蜓、夜雨、树影,还是初春的顿号,秋天的韵律,此刻诗人是安静的,细微的描写,不断呈现心灵的惊奇。

诗人的生活是漂泊不定的,注定造就诗人的敏感和远离家园的孤独感。那么,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和故乡山水的思念成为诗人书写的永恒的主题,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乡愁,在“行咏”诗歌之中,表现得非常强烈而潜在。“我是一匹冲锋陷阵的战马”,“在哪里去给灵魂找一个安稳的底座”,包括《深秋藏地》和《边地组歌》,诗人的乡愁表现为入世的壮怀激烈,表现为神性力量对诗人的隐秘召唤。怀念、情调、怀旧和轻微伤感的诗语成为《你走以后》的主旋律,成为诗人诗歌生涯的出发地。《你走以后》形成的生命底色也成为老房子诗歌语言的底色——怀念和记忆,伤感和发奋。咏物诗和格言诗是诗人人格的物化,表达诗人对高洁、倔强、独立不羁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和“崇气”和“炼意”诗学精神的实践。时间和空间的张力来自于生命细节的心灵书写,来自于诗人“物我两忘”“相看两不厌”的屏息静气之中。在老房子诗歌之中,你发现“出世”和“入世”的情怀或者悖论,在特定诗歌之中表现为一种和谐,诗人有出世的人生态度,也有“入世”的积极心态。由此,诗人的诗歌世界自然就会朝向丰富和复杂。是生活培养了诗人,是生活历练了他的诗心。

一个诗人的成熟,首先是语言的成熟。由视野、思想和诗学综合成的写作前提,不仅仅是对生活的体验能力,更应该是对生活的超越能力,甚至表现为词语的修辞能力。经验——体验——超验的写作心理学意义,确立了诗歌内部结构的理性逻辑。写作的多元化、多样化以及世界文化共同体的学术催生,一定在相当程度上,打破诗歌书写的单一化,诗歌对当代生活表现力的需要也加速了诗人共同体在艺术观念和责任使命上的自我改造,不断修复传统艺术与当代先锋的裂痕。提升诗歌对当代生活的发言能力、处理能力,应该说是当代大多数诗人在语言实践之中的革命自觉。如果说《你走以后》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情感诗篇,那么,到了《低于尘埃之语》,诗人已经在语言意义上脱胎成为一个现代诗人。

大多数50后或者60后汉语诗人的成长路径都是从唐诗宋词开启了诗歌的心灵,又通过见证现代主义诗歌运动和参与现代诗歌写作完成了诗歌的启蒙,并且在广阔的现代主义诗歌的观念和现代诗歌精神的培养下,完成了作为现代诗人的身份转变,诗人老房子也不例外。90年代以来,汉语诗人开始从文化神话、生态诗歌和纯诗的写作方式,开始了语言的个人化表达。历史的个人化,宏大叙事置于个人的日常审美之中。关注现实,关注日常,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诗人写作更多的内心的诗歌,使诗人对题材和经验的处理具有了更多理性色彩和生命关怀。经验与情感在语言之中的胶着状态使诗歌对当代生活的影响成为诗歌意义的积极力量。

在《低于尘埃之语》之中,诗人与世界的对话(倾述)、与自己的对话(独白),以及与语言的对话(思想)构成诗语系列,形成诗化的人生观。诗人从繁复的社会生活中退回到个人的“私语”,更多的时间用来目击,更多语言用来磨砺。公共空间成为诗歌的底色和背景,抒情的语调因为叙述的加入而显得有触摸感,体温就是思想的温度。城市经验明显加剧了诗人的多思和孤独的焦虑。那种恬静、和谐的乡村般的诗意,已经同破碎感、临时性、即兴写作、匆忙感形成了巨大的落差。精神与现实的悖论,加上诗人骨子里的法理和历史意识,我不难看到诗人老房子思想外衣下面潜藏着一股艺术的傲气。

诗人身份的确立,依靠的不是社会性,而是写作者的语言态度。从《你走以后》到《低于尘埃之语》,诗人身份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守候——离开——守候的过程。无论诗人的社会身份怎样地变化多端,他始终保持了一颗不变的诗心。诗歌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的思维方式。书写意志同语言命运的关联在老房子的写作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他的灵魂是被语言的光芒照亮的,所以,其诗歌之路越来越开阔和繁杂,语言的老道正在改变老房子的写作命运,可能性和辨识度也由此培养一个成熟的诗人,面对语言的未来,诗歌的真理之路已经与诗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现在,当我们读到老房子充满沧桑的文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诗歌之路会有千山万水以后的沉静,也会有一览众山小的大境界。

近年来,老房子开始摆脱情感和意义对诗性的局限,在他的诗集《九行诗》之中,陌生化处理,变形处理,以及专注于词语的含混表达,多义和歧义的捍卫,都是诗人走向语言自觉的开始。诗人的表达朝向更加自然。“清明是一列疾驰的动车”,诗人为一种永恒的寄托找到物质意象的对应,而且有了动态的形象。时间和死亡,现实世界和虚空世界的对比,为旅途蒙上了悲剧的阴影,对时间的幻灭感的现实认证,语言镇定。“月亮你这个随意搬动的道具”,诗歌的切入点就是一个趣味,如果没有超越平常人的眼光,以及对“月亮”和“文化”的独特思考,月亮与道具的关联就不可能产生诗意。意象的叠加,在更大文化背景之中去发现诗意,诗人的天赋能动性也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现代诗歌以感受力作为书写的前提,诗人要打通的是现实与感受的关联,而不是思想的集体发声,所以,老房子的语言策略恰好对应了诗人对于语言内部结构的自觉。《梯子》是一首感觉的印象诗歌。诗人的潜意识和幻觉,诗人充分尊重直觉的意象,时空构成的魔幻,打破了生命逻辑的现实感。诗人的艺术意识被真正唤醒,构造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精神画境。诗人把古典诗歌的意境置于现代社会的喧嚣背景下去描绘,给我们呈现了现代人企图摆脱物资囚禁的挣扎,以及对平静生活的向往。老房子对意象叠加的格局讲究,对词语的精心剪裁,在语言上匠心独到。

老房子的可信,因为他的语言可信。尽管他在处理现实经验时还需要足够的耐心去打通经验与现实的关联,澎湃的诗歌激情还需要理性在时间上的还原,甚至在修辞的维度上努力抵达诚实还需深入。但我看见一个凝神的诗人,他的窗外,“所有的路都是路过”。我看见诗人语言的梯子,嗨了月亮大的酒。他的早班飞机,蛙声一片。

■附:老房子诗二首

月亮你这个随意搬动的道具

苏轼把中秋月吟成了相思的绝唱

摄入千年馆藏

情感薄如透视的杯壁

挂不住醇黄的酒和清醒的夜光

离高楼越来越远

远得随意在手机上刷屏

离茅屋越来越近

近得在新版线装书里嗅不出秋风的痕迹

来,把一个复制品定期展出

月亮你这个随意搬动的道具

梯 子

傍晚的阳光

抬着刺眼的梯子:

“爬上来,可以见到奢望”

一匹黑影贴着地面

鬼祟,尾随

交错的脚步

越踩越薄

秋雨

开始滴下省略号

乌鸦“呱呱”躁动的黑氅

一件一件陨落

我把梯子抽走

猜你喜欢
老房子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老房子》
老房子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老房子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