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机制束缚与对策

2020-12-30 19:24唐山市路南区万达小学张晓丽魏晓辰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教育资源京津冀

■唐山市路南区万达小学 张晓丽 魏晓辰

京津冀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成绩与机制束缚

随着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出台,京津冀区域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步伐变得越来越快,而共享基础教育资源也成为促进三省市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京津冀三省市按照《规划纲要》和教育部的要求,先后在校际合作、教师授课等方面进行优质资源共享。例如,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北辰区与廊坊市联合成立三区市教育联盟;北京小学、北京实验中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先后与唐山市地方学校签署协同发展协议;唐山市万达小学、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天津市河西区平山道小学、石家庄市桥西区西雅小学联合签署发展协议,四校不定期进行教学互访。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推动了京津冀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活动,为促进京津冀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由于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是一个长期的、需要跨行政区域合作并相互协调的过程,在京津冀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工作中,还有一些机制束缚有待破解。一是三省市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态度不同,难以形成共享合力。拥有较多优质资源的地区往往能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缺乏共享积极性;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为求得更好的发展,强烈的共享意愿,却并未对共享形成科学化的系统性认识。二是教育资源共享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保障长效共享。教育资源配置条块分割严重,各行政区域间、校际的教育资源管理各自为政,没有可供共享的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三是基础教育资源共享运行机制不完善,难以推动有效共享。目前,京津冀区域基础教育资源管理还存在资源管理缺少相互协调、资源共享缺少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效果无法得到反馈等问题,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很难保证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开展。

创新京津冀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议

建立资源共享政策机制是资源共享的保障。京津冀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是一个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规避或排除行政区域限制、教育管理体制制约、学校间越来越激烈的生存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实现基础教育合作共赢的资源共享,还需要行政力量的介入。一是三省市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部应制定系统的教育资源共享的专项文件,以法律手段推动、调控教育资源共享。二是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应的可操作、可执行的具体意见,鼓励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参与到教育资源共享中来。三是建立健全区域教育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以有效协调各共享主体间的利益分配等各种关系。

转变共享观念是资源共享的基础。无论从增强基础教育区域竞争力、拓展外部生存空间的角度,还是从促进中小学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客观需要来看,开放基础教育资源是必然要求。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突破求稳怕乱的传统意识,充分认识到教育资源共享是提高教育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应在资金投入和政策上保障教育资源共享的实施。二是中小学幼儿园应逐步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界线,从学校长远发展和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全局出发,积极参与到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中来。三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技术人员和学生,要加强对区域教育资源共享的认识,积极参与到资源建设和使用中来,形成合作共赢、和谐发展、协同创新的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环境。

创新资源共享管理体制是资源共享的关键。

教育资源共享,其本质是共享主体间的合作双赢,而本质的核心是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利益分配问题。它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体制调解各个共享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并根据区域教育发展情况,统一做好自上而下的指挥和协调,否则很多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因此,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牵头建立一个权威的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协调机构。机构成员应由资源的投入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共同组成。机构的职能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制定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工作规划、制度,完善工作秩序。二是统一协调各资源共享主体间的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以保证共享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指导共享主体的教育资源建设,以推进共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四是为区域资源共享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如继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支持,设立教育资源共享专项基金,鼓励资源共享学校,对积极参与资源共享的教师给予一定物质奖励,等等。

完善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是资源共享的必要条件。当前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是以县为单位。资源一旦配置下去,其使用权和管理权就归乡镇和学校所有。因此,完善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设立教育资源共享专门管理部门。部门负责落实区域教育资源管理协调机构的资源共享规划工作,合理调配校内资源,科学制定评价机制,鼓励教育资源共享,协同其他学校根据具体工作,确定资源共享的模式和内容。二是建立及时有效的教育资源共享实施情况的评估反馈机制。这种机制主要分为校内评估和校外评估两个部分。校内评估由资源共享的专门管理部门开展,侧重评价教育资源共享工作的实施及产生的效果,以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环境。校外评估主要由教育资源共享的协调机构开展,侧重对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环境进行评价,并使协调机构能够及时了解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情况,便于协调机构,做好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整体规划。

创建多元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是资源共享的有效路径。在京津冀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中,仅依靠有形的师资资源、基础教育设施资源、跨区域学生交流活动等形式具有一定的限制。这就需要在有形的资源共享的同时,加强以数字网络信息基础为载体的资源共享,提高共享效率。例如,不同学校之间的学生借助“互联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区域内教育协同发展和共同提高的目的。目前,虽然京津冀三地已经建设了基础教育数字云课堂,但后续还要不断完善开发“互联网+”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京津冀三地优质教育资源,为京津冀三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教育资源京津冀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集团公司人力资源共享中心模式探索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模式研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针对大数据背景下工程造价信息的资源共享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