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应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2020-12-30 23:27王洪贵戎海燕
江苏教育 2020年95期
关键词:劳动评价教育

王洪贵 戎海燕

一、中小学应充分认识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1.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我国古人既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问,也有“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之训。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尊崇劳动、勤奋劳动之优良传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在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的共同努力下,才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书写了中华民族灿烂的篇章。然而,在我国进入互联网、数字经济时代后,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很多人梦想快速成功、成名、发财。另一方面,更多人基于社会环境、工作压力等原因,失去了追逐梦想的动力。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今天,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具有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把广大中小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长期坚持的目标。把广大少年儿童培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是认真执行和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加强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应有之义。

3.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需要。

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珍爱生命、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可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深化国家认同。实践证明,劳动教育既是凸显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有着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二、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路径

习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为此,中小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劳动教育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效果。

1.突出科学性,改造劳动教育内容结构。

劳动教育,按劳动场所的不同,可分为校内劳动、家庭劳动和社区劳动;按劳动时间的不同,可分为日常劳动、周末劳动、节日劳动、寒暑假劳动;按劳动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个体劳动、集体劳动;按服务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助劳动、利他劳动和公益劳动。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最近发展区,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安排劳动教育学习内容,为科学开展劳动教育奠定基础。具体来说,小学低年级阶段,劳动内容以自我服务为主,着重解决自身基本生活的需要。小学中年级阶段,劳动内容以服务与合作为主,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培养服务他人的合作意识。小学高年级阶段,劳动内容以培养社会公德和公民意识为主,侧重公益类劳动。初中阶段,劳动从服务型向创造性过渡,在巩固扩展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高中阶段,劳动内容以创造性劳动为主,提升科技能力和科学理念。

2.突出实践性,构建劳动教育操作体系。

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不能走“课上听劳动、课下看劳动、网上玩劳动”的老路,而应充分尊重中小学生的劳动需求与愿望,发挥教师、家长和社会力量的优势,构建校内劳动、社会劳动、家务劳动“融通”新生态,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我们认为,构建劳动教育操作体系应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分层推进。小学重劳动习惯养成,初中重劳动技能掌握,高中重职业生涯体验。二是打通各领域、各环节。在日常教育中融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在劳动课程中生根。三是发挥家庭教育优势。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创造性劳动,厚实劳动教育育人土壤。四是探索社会化运营模式,着力开发劳动实践基地、场所,让学生参与行业劳作,了解职业特点,体悟劳动乐趣。

3.突出时代性,创新劳动教育活动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劳动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劳动教育也越来越呈现出创造性、协作性、非物质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重视物质劳动教育的价值,让学生在有汗水的劳动中磨炼意志、获得经验,又要积极吸纳时代元素,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一是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接,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发展技术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二是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 等网络资源链接,引导学生科学处理网络劳动,培养遵守数字劳动法律法规的意识。三是与德智体美相结合,通过“劳育”达到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进而达到道德提升、智慧增长、体质强健、美感涵养的目的。

4.突出导向性,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制。

劳动教育应建立健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评价体制。一是评价主体多元。构建以学生自评为主,由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组成的开放性多元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客观、更有效、更具说服力。二是评价内容丰富。从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等六个维度,分学段、分年级建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表现和状况。三是评价方式多样。针对不同的劳动教育实践内容,通过语言激励式评价、表格式评价、展览式评价、分享交流式评价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热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

5.突出制度性,提升劳动教育支持能力。

一是营造优良氛围。利用多种媒体和手段讲好劳动故事,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干出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等新劳动价值理念,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成为共同的价值观。二是提高教师素质。一方面,加大专项培训力度,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切实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鼓励教师探索劳动教育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方式,防止把劳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进课表、进课堂”,避免学校可能出现窄化、矮化劳动教育的现象。三是推动家校融合。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作为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劳动资源,促进双方在目标上高度一致、在时空上密切衔接、在作用上形成互补,形成劳动育人合力。四是开发教学资源。劳动教育的场域可能发生在校内的专用教室、“微农场基地”,也可能发生在校外的车间、田间地头和博物馆。为此,应该通过确立制度,规定相关部门或组织提供设施、材料、工具设备、防护用品以及接待、活动讲解等基本条件。

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践行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观念、教育理念和育人信念,需要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开拓创新,不折不扣地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让中小学生在劳动中塑造品行、培育情怀、增长本领,真正成为劳动教育的受教者和受益者。

猜你喜欢
劳动评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