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互文性的语言学研究综述

2020-12-30 04:47武继红黄梓晴
山东外语教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互文性体裁语篇

武继红 黄梓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商务英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20)

1.0 引言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后结构主义概念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符号学家Kristeva提出,最初主要应用于文学和翻译研究。从21世纪开始,互文性的强大解释力逐渐被语言学界所认识,互文性现象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国外互文性研究涌现出相当数量的具有影响力的成果,如Kankaanranta(2006)通过研究公司内部电子邮件的互文性,发掘出商务电子邮件的口语和书面语特征;Warren(2013,2016)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总结出商务电子邮件中的具体互文性标记词;Bhatia(2010,2017)通过研究篇际互文性及其作用,强调了互文性对于语篇话语秩序及其交际目的的强大解释力。国内互文性的语言学研究始于21世纪初,辛斌(2000)的《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是相关研究领域内早期具有开拓意义的文献之一,随后语言学领域的互文性研究逐渐发展起来。本文通过考察2000至2019年间国内互文性语言学研究的发展状况,分别从研究数量、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视角等方面梳理和归纳国内互文性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国外互文性研究发展趋势,为今后国内互文性研究发展提出建议。

2.0 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分类

互文性理论源于Bakhtin(1981,1986)的对话理论,他认为语言存在于特定社会语境,是对先前话语的回应,所有话语都存在内在对话性,没有话语能够独立存在。Kristeva(1969,1986)基于Bakhtin的对话理论提出了互文性,指出所有话语都由无数引语拼凑而成,没有话语可以独立存在,所有语篇都是通过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转换而产生;语篇绝不仅仅是某一个作者的产物,它是作者吸收现有话语并对其进行再加工而生成的新语篇。

在DiscourseandSocialChange一书中,Fairclough(1992)将互文性分为两类:显著互文性(manifest intertextuality)和构成互文性(constitutive intertextuality),前者指语篇中标明的与其他语篇的互文关系,后者则指语篇中不同体裁、话语和风格之间交织出现的复杂关系,有时也被称为篇际互文性(interdiscursivity)。辛斌(2000)在《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中也提出了大致相同的分类:具体互文性(specific intertextuality)和体裁互文性(generic intertextuality)。他认为Fairclough的显著互文性没有包括一个语篇中未注明的、来自他人的话语,而这些没有被注明的话语往往高频出现在篇章中,因此,他提出具体互文性的概念,囊括了显著互文性和不加标明地引用他人话语而产生的互文关系。辛斌的体裁互文性指“一个语篇中不同风格(style)、语域(register)或体裁(genre)之间混合交融,即Bakhtin(1981)所说的‘异体语言’(heteroglossia);它们涉及的不是个体主体,而是集合主体,如某一社会阶层或群体”(辛斌,2000:14)。辛斌的分类融合了读者和分析者的视角,进一步完善了Fairclough对互文性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学者大多采用“体裁互文性”(generic intertextuality)涵盖篇际互文性(包括体裁、话语和风格)所指的内容,但是“体裁互文性这一词很容易让人顾名思义而产生误解,觉得它仅仅指不同体裁的混合。事实上,篇际互文性(interdiscursivity)并不总是指不同体裁的混合,有时也指不同话语或风格的混合”(武建国,2012b:18),因此,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篇际互文性这一术语以避免不必要的歧义。

Fairclough和辛斌等人的分类都包含了文本的表层特征(如引号、仿拟、引用、暗示等)和话语秩序(话语、体裁和风格的混合与交融)两方面,其他学者也在各自的研究中对互文性进行了分类,他们的思路与Fairclough和辛斌的分类大致相似(Hatim & Mason,1990;Devitt,1991;Bhatia,2004)。国内互文性研究大多基于辛斌的分类对不同语篇进行互文性分析。

3.0 研究问题与步骤

本文主要针对以下4个方面对国内语言学领域的互文性研究展开述评:(1)互文性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2)互文性主要研究对象;(3)互文性研究方法和视角;(4)互文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2000年至2019年间有关互文性的论文,对国内20年语言学领域内互文性研究进行综述研究。首先,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主题”栏中输入“互文性”,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其次,阅读检索到的论文题目及摘要,初步筛选与语言学研究相关的论文,再通过进一步阅读分析,共检索出211篇语言学领域内研究互文性的论文;随后,按照年份对211篇论文进行归纳,得出历年论文发表数量,并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视角进行统计与归纳分析;最后,根据以上发现,指出互文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今后研究提出建议。

4.0 发现与分析

4.1 发表数量

图1展示了2000年至2019年论文发表数量的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00 年至 2005年,互文性的语言学研究处于萌芽期,只有零星数量的论文发表。2006年至2007年为初步发展期,论文发表数量有所增加,但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仍然低于10篇。随后,从2008年开始,研究进入平稳发展期,论文发表数量每年保持在10篇以上,2010年、2013年、2015年和2016年的数量突破了20篇,2017年之后的论文数量略有下降,发展势头有所减缓。

图1 论文发表数量发展趋势分析

另外,从科研项目来看(见表1),211篇论文中共有8篇论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成果,占论文总发表数量的3.8%;有11篇是省级科研项目的成果,占比5.2%;从论文发表期刊层次来看,有20篇论文来自CSSCI及核心期刊,占比约10%;从论文类型看,近一半的论文来自学位论文,总数达99篇,占比46.9%。

表1 论文研究层次

表2 不同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和占比

4.2 研究对象

笔者将211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大致划分为七类,分别为新闻话语、商务话语、政治话语、网络话语、其他话语、学术话语和法律话语(根据论文发表数量排序)。表2展示出针对不同研究对象发表的论文篇数及其占比。

如表2显示研究新闻话语和商务话语的论文占比较大,两者之和达到62%,其中研究新闻话语的论文共有69篇,占比33%;其次是商务话语,共61篇,占比29%;政治话语(25篇)、网络话语(18篇)、其他话语(18篇)和学术话语(12篇)紧跟其后,分别占12%、8%、8%和6%;另外,还有部分学者研究法律话语(8篇),占比4%。

4.2.1 新闻话语

新闻语篇的互文性研究主要分析引述者话语和引语之间的关系,考察新闻撰稿人如何把他人话语写进新闻文本中。新闻话语是以文本形式出现的一种独特话语形式,其中包含来自新闻文本以外的众多话语和转述语言,这些话语或模糊或清晰地镶嵌在新闻语篇中,其中的引语和“抄袭”来自各种渠道,信息来源广泛,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和意识形态(辛斌,2000;辛斌、时佳,2018)。在研究新闻话语的69篇论文中,研究者一般通过考察新闻中的引语、转述动词等追索引语的来源(曾冉,2013)。有的研究者针对中外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对新闻正文(赖彦,2009)或新闻标题(曾冉,2013)的互文性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还有研究者根据主题相同的新闻进行研究,如一带一路倡议(孟繁慧,2019)、博鳌亚洲论坛(黄美娟,2019)、中国胜利日阅兵等报道(王颖,2018)。此外,新闻撰稿人往往在语篇中加工、整合不同体裁的话语,因而新闻语篇呈现出不同体裁的痕迹,形成篇际互文性,因此,研究者还通过研究新闻语篇的篇际互文性,分析新闻的体裁结构潜势,考察撰稿人如何通过篇际互文性达到劝服的目的(王颖,2018)。

4.2.2 商务话语

商务话语研究囊括了多种类型的语篇,包括商业广告、上市企业年报、退货声明、公司简介、外贸电子邮件、酒店广告、招生简章等。在研究商务话语互文性的61篇论文中,研究商业广告的占43篇。广告是典型的推销语篇,广告语篇往往借用外界的话语来对产品进行赞扬、推崇,这些引用或转述有时候会被明显地标记出来,有时候却来源模糊不清,因此,相关研究主要针对广告语篇中的具体互文性(邢春燕、冯德正,2019)。此外,研究者还通过研究广告的篇际互文性特征考察广告语篇如何将诗歌、故事、评论等不同体裁糅杂在一起,以便更有效地推销产品和提供服务(李桔元,2008;包威,2016)。

针对其他商务文本(如电子邮件、公司简介、酒店简介、招生简章)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识别文本中的互文性特征,论证互文性的普遍性,探讨互文性在信息传递、实现交际目的中的作用(金巧玲,2008;武建国等,2018)。金巧玲(2008)验证了电子邮件中互文性手段与沟通有效性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张睿等人通过研究国内外高校招生简章中的篇际互文性,探讨促销体裁或广告体裁如何渗透高等教育话语,最后形成教育话语商品化的趋势(张睿,2015;高兴梅,2016a,2016b)。

4.2.3 政治话语

政治话语的互文性研究主要以总统就职演说、国家领导人外交访问演讲、主席讲话、知名总统演说集等为研究对象,通过识别文本中的具体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手段,考察互文性如何帮助演讲人实现交际意图(辛斌、李悦,2016)。辛斌和李悦(2016)通过统计中美两国领导人演讲中的引语使用频率和来源类别,分析演讲者如何使用具体互文性实现交际意图,即宣传特定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和唤起演讲人和听众之间的情感共鸣。

4.2.4 网络话语

网络话语主要包括以互联网为流通媒介的新兴流行话语,如弹幕语言、网络节日祝福段子、微博语篇和淘宝体语言等。因其随意性和非正式性,网络话语常常是多种体裁、话语或风格的混合,具有典型的篇际互文性特征。聂政等人选取新浪热门微博语篇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微博语篇如何采用具体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手段实现共情和劝说等语用功能(聂政,2011)。

4.2.5 其他话语

其他话语研究包括公益广告、歌词、连续剧台词等话语的研究,研究者主要考察互文性在此类话语,尤其是在公益广告中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彭飞,2013)。由于公益广告常常包含图像或录像,研究者还尝试通过对比源域和目标域,解析它们对应的含义及其互文性关系,对公益广告话语进行多模态互文性分析(张保培,2019)。

4.2.6 学术话语

学术话语主要包括学生作文、学术演讲、英文学术论文引言或摘要、英语学术书评等语篇,研究者主要通过考察引用特征、话语转述方式、转述动词等分析其具体互文性特征。李长忠(2014)通过比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门类的中英学术论文,找出中文与英文中互文性的使用差异;赵丽慧(2014)比较和分析英语母语使用者与中国学者在撰写英文科技论文引言时的互文性使用差异,考察中国学者运用互文性手段的能力。

4.2.7 法律话语

法律话语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判决书、裁决书和法庭中的口头辩论。法律话语具有正式、严肃的语篇特征,其中的互文性特征往往反映出各种权力之间操控和博弈的关系。鄢克非(2011,2014)通过比较隐藏在中美两国判决书中的具体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特征,分析判决书中蕴含的法官和诉讼当事人之间的权势关系;辛斌(2018,2019)通过研究南海仲裁案裁决书中的体裁互文性特征,揭示裁决书的体裁虽在整体上属于指示类语篇,但其内部却带有不少其他文章的体裁特征,如记叙文的叙事式和议论文的引用、对比论证的体裁特征,并指出这些体裁资源的调用体现了语篇生成者的选择性关注点、政治兴趣和立场。

4.3 研究方法分析

国内互文性研究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有的主要针对具体互文性(陈吕芳,2013;鄢克非,2014),有的重点研究篇际互文性(武建国,2012a;包威,2016;王颖,2018;武建国等,2018),还有些二者兼顾(赵丽慧,2014)。根据不同内容,研究者采取了定量、定性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大多针对具体互文性的研究采用了定量研究法。叶晓玲(2019)通过统计具体互文性手段出现的次数和分布频率,考察、标记具体互文性的词汇特征,研究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以及超句层面的互文性特征;王立非和李炤坤(2018)采用语料库研究法考察了100篇中美企业年报的总裁致辞部分,统计具体互文性(包括引号、引语来源指示词、引语动词)和篇际互文性(包括绩效描述词和描述预期词)出现的次数和频率,用量化指标描述了中美500强上市企业年报文本的互文性特征及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

大部分针对篇际互文性的研究采取了定性研究法分析语料中不同种类的篇际互文策略(如融合型篇际互文性等)在话语传播过程中的运用及其语用功能(武建国、郑蓉,2015;武建国、林金容,2016;杨欣,2018;蒋颖,2019)。武建国和林金容(2016)在研究中国梦传播的话语中发现篇际互文性的运用能塑造政府和国家形象;杨欣(2018)在研究“一带一路”官方宣传报道时发现篇际互文性帮助文本增强说服力和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武建国等(2018)结合体裁分析理论研究中国内地上榜“世界500强”公司的简介,通过辨别、解释文本中的体裁、语域和风格的混合性特征,揭示篇际互文性在实现企业自我介绍和公关的多重交际功能。

同时关注具体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的研究通常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陈兰香(2016)对标记具体互文性的词汇和句子进行量化分析,同时也基于定性研究法考察社会对篇际互文性的建构作用。另外,也有研究在对具体互文性的分布和频率进行量化分析之后,以定性研究法进一步考察具体互文性的使用方法并阐释其功能(赵丽慧,2014)。

4.4 研究视角分析

互文性研究普遍采用批评话语分析和语用学领域的顺应论和模因论等研究视角。批评话语分析通过对话语进行描述、阐释和解释,考察话语背后的权势和意识形态;语言的顺应性在确保交际成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使人们从众多可能的选项中做出协商性的语言选择,以达到预期交际需求(Verschueren,1999);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的新理论,在文化传递和语篇生成过程中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不可或缺,模因论对各种文化现象有极强的阐释力(Dawkins,1976)。

4.4.1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

互文性研究主张将文本与社会语境结合起来考察语言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因此,批评话语分析为互文性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模式。相关研究往往通过描述语篇表层的互文语言特征,阐释互文性的生成机制,最后探讨社会背景、个人意图及意识形态如何通过互文性渗透在语篇中(赖彦,2009;王亚男,2014;黄美娟,2019)。黄美娟(2019)和王亚男(2014)考察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等媒体新闻报道中的互文性特征,指出在新闻话语中,新闻撰稿人的主观因素可以通过话语陈述方式(直接陈述、间接陈述等)、话语来源(明确消息来源、半明确消息来源、不明确消息来源)和陈述动词(“透露”“称”“报道”等)等互文手段影响和控制读者,通过文本实现权力操控的目的。

4.4.2 语用学视角

在互文性研究中,顺应论被广泛用于解释互文性的产生机制。语言使用者在产出语篇时,对互文性特征进行了协商性选择,从而将风格、体裁特色不同的话语和谐、流畅地融合在一个语篇中。武建国和冯婷(2017)根据顺应论将篇际互文性的生成动机分为三类,即顺应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智世界中的各种变量;谢睿玲(2009)基于顺应论分析了新闻语篇的互文性,她认为新闻语篇中出现的互文性是其表达方式对心理动机、社会规约和客观现实的顺应。

模因论也被用于解释互文性,尤其是引用、仿拟和用典等具体互文性的产生机制(罗娟,2015)。模因的传播过程就是互文性形成的过程,模因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形成丰富的互文性表现能力。罗娟(2015)在分析节日祝福短信的互文性时发现引用和用典是模因的基因型复制传播,而仿拟是模因的同构嫁接。

4.5 不足之处

虽然近20年来国内互文性研究有了一定发展,但和国外研究相比,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研究语料数量偏小。数据显示部分论文虽然引用了一些实例,但没有进行系统统计分析,研究结论缺乏客观数据支持。据统计,只有大约25篇论文使用了大于50篇的语料,使用超过100篇语料的论文大约只有15篇。语料数量偏小有可能导致结论出现偏差,缺乏代表性,不足以解释该类型语篇的互文性特征。

(2)研究内容重复率偏高。数据显示国内互文性研究主要针对新闻和广告语篇,研究者大多采用相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同类语料的互文性进行研究,结论基本雷同。大量重复性研究导致国内互文性研究出现瓶颈,缺少创新性成果。

(3)研究层次偏低。数据显示来自国内核心期刊的论文占比不足10%,国家基金项目成果论文占比不足4%,而学位论文数量却高达99篇,占比46.9%,这表明国内互文性研究高质量的成果相对较少,研究不够深入,无法充分彰显互文性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

(4)研究范围偏窄。数据显示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针对具体互文性特征,研究者往往逐字逐句鉴别引用、用典和仿拟等语言特征,找出互文性手段的频数、分布特点,大多数研究针对具体互文性这一文内关系(text-internal),缺少对语篇与语篇外部关系(text-external),即篇际互文性的研究,而篇际互文性又是“特定时代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产物”(纪卫宁、郭飞,2017),缺少对其研究则无法对语篇的文本形成过程进行深入解释。

5.0 结语

互文性是语篇的主要特征之一,通过分析某一语篇和其他语篇的相互关系,研究者可以将语篇放在一个更大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组构成一个文本系统,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语篇意义(邵长超,2015)。近年来,在语言学领域,互文性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2000年至2019年间有关互文性的论文,对国内近20年来语言学领域内的互文性研究进行综述。研究发现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对象主要涉及新闻、政治、商务、网络、学术、法律话语等,覆盖面较广。研究者主要采用批评话语分析和语用学视角对语篇中的互文性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与此同时,国内互文性研究还存在研究语料数量偏小、研究内容重复率偏高、研究层次偏低、研究范围偏窄等现象。目前,国外互文性研究在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如从研究文内关系的具体互文性转向研究语篇与语篇外部关系(text-external)的篇际互文性,从定性研究转向基于语料库研究方法的定量研究,从以文本为主的话语分析转向以文字、图像、声音相结合的多模态互文性分析,今后国内学者应充分吸取国外互文性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国内互文性研究。

猜你喜欢
互文性体裁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体裁混合研究刍议: 冲突与融合*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