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合作学习小组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2020-12-30 07:11马明
天津教育·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性

马明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历史教学;有效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记的现象,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方式课堂沉闷,学生思考少,师生互动少,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辨创新能力,课堂效果差。合作学习小组模式不失为一种提升历史课堂有效性的办法。

一、合作学习小组创设的理论

合作学习小组的创设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美国学者道奇(Deutsch,M.,1949)曾界定了三种目标结构:合作性结构、竞争性结构和个体性结构。从动机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合作性目标结构(与竞争性相反)创设了一种只有通过小组合作,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因此,要达到他们个人的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帮助他们的成员做任何有助于小组成功的事,而且,或许更为重要的就是要鼓励同伴们去尽最大的努力。”因此,动机理论为知识建构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课堂组织

(一)合理分组

1.原则

(1)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即同一组的每个学生成绩是有差距的,不同组之间成绩保证相同,这样有利于形成公平的环境,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2)人人参与。要求每组的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课堂的活动。

(3)优势互补。分组时,要充分顾及学生个性差异、学习能力差异等,以便发挥他们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

2.方法

首先根据学习成绩、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确定十位组长,然后把剩下的四十二位学生根据成绩和平时表现分成四组,每组学生的成绩都相当,接着第一组学生先挑组长,每位组长必须分到一个同学,有“撞车”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好,第二组以此类推,每位组长都分到四个同学,其中有两组多分到一个同学,这样五人或六人形成一组,全班分成十个小组。十个组确定好之后,由各组组长做好分工,确定记录员、发言人,各组必须给自己取个名字和口号,以示个性。最后确定好座位,以后每上历史课都按照这个座位坐好。

(二)重视评价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历史学习的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将评价贯穿于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在实施评价中,必须重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评价。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互动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并给予加分,每组的记录员做好发言及参加活动同学的表现,这样一方面组与组之间可以进行竞争,在组内部也可以进行评比,对成绩比较落后的组及同学要给予帮助,最终达到互相进步的目标。

三、合作学习小组的课堂实践

(一)组织各组成员对课文进行预习

教师下发学案,学案罗列了需要学生课后组织的活动及其需要讨论交流的问题,让学生课后认真准备。

(二)把历史课堂交给学生

1.利用辩论、历史情景短剧等形式学习历史

竞争是激发创造性的火花,在历史课堂上引进竞争,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例如,学习人民版必修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秦始皇是否设郡,我组织了一次辩论。首先要求学生对这课内容进行预习,然后各组进行角色分工明确,进行排练,最后请最快排练好的三组进行表演,一组代表李斯,一组代表王绾,一组代表秦始皇,要求辩论中观点鲜明,符合历史史实。通过在课堂上唇枪舌剑的辩论,大家对郡县制的背景、含义、具体内容,及其作用都有了很详细明确的了解,教学的重难点就在学生开心学习中解决了,同时学生的各项能力也得到发展。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一起解决

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这就要求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在小组内集思广益、互相交流、合作探究,一起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的目标。例如,学习人民版必修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我要求每组学生至少从两个角度,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同时记录下来。各组主要围绕“台湾的历史”“台湾问题的由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政策、关键”“台湾方面的反映”“两岸能否统一”角度提出许多问题。教师深入其中,适当指导,挑选两三组的发言人对成果进行展示。教师要及时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成果,并点出不足。

3.活动结束后,要求各组学生合作归纳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要求学生合作归纳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况能力。各组可以通过表格、图形等形式把当堂课的主要知识点归纳概况出来。然后选取两三组的发言人进行展示,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互相交流阅读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课后合作完成作业

学生的课后作业应该是多样的,包括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和考试;出题者不一定是教师,也可以是各小组;作业的完成方式可以通过查阅图书馆、互联网、社会调查等方式来完成;上交的作业可以是论文、影像、实物等形式。总之,各组合作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合作学习小组的效果

第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开展,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了学生表达能力。学生养成了预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在预习过程中能自觉找到重难点,互相讨论,领悟课文的精髓。第二,合作学习小组的开展,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需要通过图书馆、互联网、访问等方式获得资料;对于每个活动需要各组进行策划、组织,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第三,合作学习小组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为了完成每课的任务,单靠组长一个人是不行的,需要每位组员的积极参与,如,每个活动和作业需要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组内同学共同帮助他,使他能掌握学习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第四,合作学习小组的开展,建立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置身于学生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的感情在交流中逐渐培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學质量的重要因素。

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小组模式对于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力地冲击了传统教学模式,它带给学生的不仅是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提高幼儿美术活动有效性的支持策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高三数学复习课堂有效性初探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