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自信 铸就民族灵魂

2021-01-01 10:41唐明慧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23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唐明慧

摘 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不可避免。历史教育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使之内化为中学生内心的行为准则,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促使中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思想的培育为例,分析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课堂

一、从民主的起源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孟子乃力排众议,正告天下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国之中永存而不得动摇者惟有人民而已。”黄宗羲目睹了明末清初君主的昏庸无能、阉党的为非作歹、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振聋发聩地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指出君主是人民公仆,要为人民谋福祉。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指出“要对人民保持敬畏,要对那些对权力持有异议的声音虚心听取,积极改进”。此时教师可以追问,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民本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有没有出现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制度的趋向呢?”答案是否定的,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建立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劝导君主要重视人民,并没有建立新的制度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而十七八世纪的西方,随着经济实力的壮大,资产阶级领导了启蒙运动,宣传了民主、平等、法制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们迫切要求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在启蒙思想的推动下,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欧洲开始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黄宗羲、唐甄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变革方案,只能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等人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此时可以进一步追问:“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為什么没有形成像欧洲启蒙运动一样的影响力?”答案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教材和代表性史料,阐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引导学生通过同时期中西方关于民本和民主思想的对比,分析得出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同的结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从民主的范围来看,新中国的民主具有广泛性,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民主是一个与专断和独裁相对应的范畴,是主权在民原则指引下按照多数人的意志进行公共决定的社会活动机制。民主的概念中,强调了两个重要因素:主权在民和按照多数人的意志。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为了追求民主,进行了种种探索,但几乎都失败了。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立足于国情和历史传统,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如何实现真正的主权在民并按照多数人的意志进行公共决定,成为中国共产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共产党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通过概念引领教学,并设计合理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身边的历史】1997年12月2日上午,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第12选区选民徐建平,展示了他珍藏40多年的12张选民证,动情地说:“它们虽小,却是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的历史见证啊!” 徐建平这12张选民证,是1953年10月他21岁时,由无锡市第4区选举委员会填写的。

设问:1953年10月徐建平有了自己的第一张选民证,新中国最能体现选举民主的制度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人物创设历史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情境中感受历史学习的乐趣,领悟历史真谛,培养历史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材料:国家权力是按照“人民—人民代表大会—一府两院”这样一种逻辑序列展开的,人民是主权的最终来源,而人民代表大会则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全权机构。——杨光斌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理论基础》

设问:结合材料说明,你如何理解该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设计意图:主权属于人民,意味着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维护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一府两院”权力按照人民的意志进行,是最真实的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围绕新中国的民主这一主题,从概念入手设置一系列有力度的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困境,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问题,从理论上和制度上进行创新的智慧和勇气。通过同时期中西方民主的对比,深刻体会到新中国民主的广泛性,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从民主的进程来看,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

进入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呢?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民主的完善与发展。

【社会调查】主题: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

目标:使学生了解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加强社区建设、增强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具体情况,并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确保人民享受民主采取的措施,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询、图书馆搜寻等方法收集文献资料,也可以通过设计问卷、人物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搜集社会主义民主的资料。各小组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撰写调查报告的方式,进行成果交流。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点拨,分析发展规律、得出相应结论。

准备工作:

1.将全班分为4个小组,每组7~8人,由学生自由组合,并推举出小组长和副组长,小组全体成员共同组织设计本组活动。

2.围绕“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这个主题,将其细化分为4个子课题,分别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的完善、社区建设的加强、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各小组选择一个子课题作为本小组的调查主题。

3.各小组根据所选子课题,设计调查方案。

实践(以“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子课题为例)。

1.组长、副组长带领组员确定调查的着手点:(1)分别搜集50年代、80年代和现在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意识和途径。(2)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其产生的变化。(3)探究产生变化的原因。

2.依据调查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可以把查找文献、调查问卷、人物访谈等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

3.学生收集到相关信息后,还要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以典型材料体现其变化的趋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与手段收集到相关信息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变化的原因。

小组交流总结:各小组通过 PPT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共同讨论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参考文献

[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商务印书馆,2011.

[2]邓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