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教学:让因材施教真正落地

2021-01-01 14:11陈世勇
江西教育C 2021年12期
关键词:信息融合精准教学因材施教

陈世勇

摘   要: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通过教育获得发展的权利。教育以学生为本,要让每个学生能够张扬个性,取得成功,获得适宜的发展,就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要“知人善教”,在了解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出发,探究信息融合背景下的精准教学模式,以期实现因材施教。

关键词:精准教学   因材施教   信息融合

因材施教,即教师要“知人善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调整教学的内容、难易程度和进度,使之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适应,有的放矢实施差别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是由孔子提出的一种教学原则,历经两千多年,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为时代培养高精尖人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开放与进步,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我国教育界在很早就引进了西方的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也称为课堂教学,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学龄特征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级,同一班级的学生相对固定在同一个教室,有同一批教师,学习相同的课程,教师按照课程表在相应的课堂上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的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具备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能够较好地发挥群体教育的作用,较为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大面积培养人才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限。其次,学生以接受现成的知识为主,其实践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不够。课堂教学的预设性较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固化,强调齐步走,难以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前难以全面了解学情,课堂上也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难点、易错点。教师教学不够精准,针对性不强,课堂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最后,课堂受益面较窄,容易导致两极分化。一个班学生众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定位一般定在中档水平,让大多数学生能同步。那就必然有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不感兴趣,课堂学习收获甚微;也必然有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感到难以理解,成绩不理想,缺乏成功体验和自我认同感,容易形成两极分化现象。

二、精准教学方法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Lindsley基于Skinner的行为学习理论提出“精准教学”,就是提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控制,采取训练、反馈和纠正性补救等措施达到相应目标,该方法后来迅速发展成为教学方法有效性的评估框架。精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情数据的获取与分析,需要精准采集、记录学生在教室里的学习行为、过程及学习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解题路径及问题结点。由于技术条件有限,学生学情的数据采集及评估分析非常困难,导致该理论未得到普遍的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应用,精准教学迎来了春天。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媒体资源和多样化的辅助手段,还提供了移动学习、线上教学、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等更加灵活便捷的教学方式。大数据自动化记录及结果可视化,大大提升了精准教学的流畅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状态、学习结果等实时信息迅速被采集、量化、分析统计、数字图表具现,这使得精准教学更为切实可行。并且,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让精准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拓展到其他不同类型的课程,从面向班级的实验教学拓展到面向年级甚至全校的普及教学。

三、基于信息融合的精准教学模式

笔者利用本校自主研发的智慧平台,经过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了“基于信息融合的精准教学模式”。该模式将网络平台、大数据及智能技术与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实时采集、记錄、跟踪和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数据,以便教师适时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差别化教学。

(一) 课前检测,精准掌握学情

课前,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微课、学案、检测和背景素材等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富媒体方式的自主学习支架。学生在任务单的引领下进行课外自主学习,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知识。然后学生在线完成课前检测,方便教师精准掌握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二次精准备课。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与思考进入课堂,老师带着精准学情进入课堂。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绝对值相关内容时,通过课前检测,笔者了解到较多学生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理解不透彻。所以笔者进行二次备课,做以下调整: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就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所以是非负值。|a-b|即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表示数b的点之间的距离。而|a|=|a-0|,即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之间的距离。|a+b|=|a-(-b)|,即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表示数-b的点之间的距离。

(二) 精准分层,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课前收集的学情信息,按照学生在学习具体内容时的具体问题来进行动态分层,内含激励机制,不给学生贴标签。例如,学习函数内容时,某学生被智能学习平台分为C层,但学习概率内容时就变成B层甚至是A层。教师要精准设问,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组织相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让每位学生都深入探究活动中,发展思维。各层探究同时进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均有机会,也较容易获得成功体验。

(三) 课堂检测,精准评价

课堂上,合作探究过后,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发布课堂检测试题,让学生线上完成检测。借助大数据与智能技术,教师很快就可以了解学生的检测结果及其数据结构,并形成相应图表,一目了然。之后,教师为每个学生给出精准评价,并针对错误,进行精准讲解。

例如,教师发布了5道检测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自主完成检测,并提交答案。规定时间一到,学习系统自动统计每道题答对的数据和每个学生答题的对错。有了这些数据,教师就可以选择错误率高的题,并通过平台调取答错学生的解答步骤,分析错误原因,进行精准讲解。而错误率低的题,教师就可以不讲,让学生课后相互交流即可,这样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四) 课后检测,精准辅导

课后,教师适量布置分层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通过在线批改作业,精准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真实学习效果。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对个性化问题进行指导、点拨,对共性问题则发布难点讲解微课,帮助学生解惑。教师还可以借助学习平台的功能,设定“错题”标准。例如,某道题10分,设定得分低于6分即为错题,并自动存入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形成“电子错题集”,有利于学生订正和复习。大数据技术还可以给每个学生精准推送与“错题”相关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纠错,落实学习效果。

基于信息融合的精准教学模式能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三测评”精准地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要掌握每个学生的精准学情,针对每个学生开展“精准分层、精准设问、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精准辅导,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相应的最优发展,让因材施教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雷云鹤,祝智庭.基于预学习数据分析的精准教学决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6(6):27-35.

[2]祝智庭,彭红超.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知识教学: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8-25.

[3]彭红超,祝智庭.以测辅学:智慧教育境域中精准教学的核心机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3):94-103.

猜你喜欢
信息融合精准教学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以精准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敢问路在何方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精准教学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号处理分析
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多维信息融合的高校教学评价
一种无人飞艇高度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