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教育加速乡村文化振兴的途径与方法

2021-01-02 14:23
智慧农业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社区农村

杨 霞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大豫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江苏 南通 226412)

我国的乡村文化由来已久,具有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价值规范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参与乡村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主体流失,乡土知识陷入了无人问津的窘境。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重要历史时刻,党中央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基层的农村社区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着手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发展工作。

1 农村社区教育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首先,推进农村社区教育满足了国家的战略要求。现阶段我国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发展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后,国家接连提出了新时代“三农”的战略目标。在这一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肩负着转变农村居民传统观念、推进农村居民思想进步、提高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是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石[1]。其次,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满足了地方的持续发展要求。受过社区教育的农村居民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可以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外出务工的选择性更多,就业机会更大。同时,受教育后的农村居民能够意识到乡村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发展意义,能够自觉树立保护、传承和弘扬的观念,为保留乡村良好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型乡村提供助力。最后,农村社区教育满足了农村居民的实践发展需求,可以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社区教育过程中,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下基层,为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受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带动,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加强了对现代科技的认识,形成了人才吸引、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实现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2 农村社区教育振兴乡村文化的理论依据

2.1 国家政策层面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美丽蓝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乡村振兴”的具体任务,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三农”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及奋斗目标。乡村振兴、建设工作主要在于工作人员。农村社区教育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训机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让其走到乡村工作中,为当地的农民提供先进的种植技术,培养出更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一同建设美丽乡村。

2.2 地方政府需求

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展开分析,结合中央及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在当地政府的要求中,围绕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展开工作,要求各方面人才加强凝聚力与分析力,形成先进村培育的效果,突出农村社区教育的优势,将国家政策放在首位,整合民俗文化、发展需求、民俗活动、乡村治理等多个方面,构建“市抓统筹、县级主导、镇级落实、村级主责、群众参与、社会共建”的协同机制,提高农民的精神面貌,多方合力书写全新篇章,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序开展。

3 农村社区教育振兴乡村文化的主要途径

3.1 以国家政策为根本,明确教育前进方向

人是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主体,要使社区教育事业能够高效进行,就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提升其专业能力[2]。一方面,加强对国家政策的学习,深入挖掘政策的指导思想,使教育工作者明确自身在思想观念、教育思维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深度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和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升对“三农”工作的认识,使其明确“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具体法律条文,使其意识到技能培训、文化知识讲解、人才管理等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学习相关方面的技能。另一方面,结合国家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确定工作的开展目标与开展模式。比如,在徐征村的“文明乡风”行动中,大豫镇社区教育中心就充分运用“微信平台、抖音直播、电视媒体”等现代化技术,引导村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民阅读推广”等国家及社会政策宣传,激发村民自主学习意识。再比如,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活动方式,到田间地头开展“党史教育、移风易俗”等文化理论宣讲。社区教育工作人员需确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为提升本土居民综合素质设计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方案。

3.2 以乡村需求为依据,健全协同教育机制

以乡村发展需求为依据的协同教育体制对于规范教育工作行为、推进教育工作有序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地方政府要加强对乡村地区的调查研究,通过走访谈话、问卷调查、设置反馈信箱等多种方式了解乡村的现实情况,明确乡村居民当下需要的教育培训内容。第一,明确管理体制。在工作前确定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权责与义务,确定以地方各级政府、社区教育学校、农村居委会三方合作的文化教育管理体制[3]。第二,明确考核体制。考核能够检验农村居民在阶段性文化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学习情况,也能够检验出社区教育工作者在阶段内的实际工作情况。以相关政策为主导,相关负责人要设计教育工作者的考核制度与农村居民学习情况的考察制度。通过落实制度及时发现文化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改正,使乡村文化振兴及时回归正轨。第三,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将省、市颁发的试行意见作为健全教育机制的参考。以南通市颁发的《关于培育全县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的意见(试行)》为例,乡镇政府人员可根据其中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设置县级主导、镇级落实、村级主责、群众参与、社会共建的协同教育管理机制。由多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乡村社区教育的落实。

3.3 以文化传承为宗旨,组织乡村民俗活动

城市化的推进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压缩了农村文化的生存区域,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放弃传承传统的农村文化,具体体现为居民的农耕意识不强、对本土的风俗习惯体会不深等。农村社区教育的工作目标之一是保护、传承农村本土文化,社区教育人员要加大力度推动乡村文明建设。教育工作开展期间,工作人员以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基础,结合本土乡村的文化传承情况,组织针对性的民俗活动。比如,大豫镇社区教育中心在着力推动乡风文明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徐征村本土的历史人文知识,组织“红色故事进校园”“耕读传家”“寻访乡村历史记忆”“乡村大舞台”等文化活动,唤醒农村居民自身的文化记忆,使其自觉树立保护乡村古物件、古法手艺,传承乡村民俗文化的观念;组织“剪纸培训活动”“竹编培训活动”等本土的民俗文化培养活动,重点培养乡村的青少年和儿童,使其自幼便意识到本土乡村文化的美和历史价值,树立传承本土民俗文化的观念。此外,社区工作人员还可开展演讲活动、参观活动、志愿活动、展览活动等,推进特色乡土文化的打造工作,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3.4 以融合发展为目标,培育农村综合人才

振兴乡村文化不仅要重视文化的传承,还要重视文化的发展。现代科技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乡土文化,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农村社区教育工作人员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技与传统乡土文化的关系,以融合发展为目标,让农村居民掌握现代科技应用方法的同时,不忘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比如,在农村教育基地推动“基地+互联网”的建设,使农村居民掌握互联网的应用方法,并将其应用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帮助传播乡村文化。社区工作人员将掌握先进科技的技术人员吸引到乡村,利用其智慧与才干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将传统的乡村文化以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此外,社区教育工作者需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紧密联系,积极将生产粗加工、深加工、电商销售等产业引入到乡村,在振兴乡村文化的过程中打造文化品牌,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吸引更多的综合性人才,从而促进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5 以文化建设为目的,强化乡村治理工作

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人民素质、共创美好生活,是我国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将农村社区教育的展开与社区治理相融合,在文化建设的目的下,强化了乡村治理工作。从本质上出发,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具有“命运共同体”的特点。基于此,在加强农村社区教育的同时,可以通过聘请党建指导员、培训网格管理员等方式,加强社区党建工作质量,利用宣传、公众号、走访调查等方式,让人民群众加强对法律、政策的了解,提升治理工作的效率。

除此之外,相关基层工作人员,还应当结合当地的特点展开教育工作。如针对“父母外出打工、留守本地的儿童”,可以定期展开“青少年法制教育”,为学生普及基本法律,使其学会利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提升他们的责任心,在享受权益的同时尽到公民应有的义务;针对“留守妇女”群体,可以展开劳动力转移培训,利用技能学习的方式让其“能做事、有事做”,提高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经济情况;对于“空巢老人”而言,可以展开暖心志愿服务,以社区为单位,定期展开慰问、送温暖活动,帮助其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这些活动的展开有益于促进社区和谐发展,改善当前农村生活的情况。最后,在农村社区教育的背景下,还可以定期展开道德讲堂、普法宣传等活动,强化村民们的意识,做好普法工作;评比最美村民、道德之家等,促使社区治理得到高质量、高发展,达成治理工作的目标,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美丽乡村文化。

3.6 将地方需求放首位,建设乡村生态文明

不同地区有着独有的文化魅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民居住幸福感,是政府及地方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进程中,相关人员应当将地方需求放在首位,利用独有的文化资源,强化乡村的生态建设。以强民村为例,该村以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因此,在强化乡村生态建设的时候,应当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做强做大,做出独有的特色,这能够更好地带动村民“富起来”。如在蔬菜种植工作中,可以在种子研发、育苗、生产粗加工、深加工、电商销售等方面提供先进技术指导和推广方式,利用本土资源及优势,在社区的帮助下,成立“西兰花小镇”品牌。与此同时,加强市场推进及人才培养,维护环境及资源开发,形成“农旅服务”产业二合一的局面。

不仅如此,在一门闸村乡村建设工作中,金丝皇菊是本地独有的产业。工作人员利用基地的优势,创设三农示范基地,加强规范和宣传规模,通过开放性的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了先进的技术;通过环境的维护,开辟了旅游休闲基地,为乡村建设、居民收入指明了全新的方向,打造了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氛围。

3.7 以社区教育为基准,提高农民精神面貌

乡村文化振兴是要求,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社区教育是居民终身学习的主要阵地,其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能够促进乡村文明,加速文化振兴工作。在新政策、新时代、新机遇的背景下,社区教育应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典型的宣传,结合丰富的民风,推进移风易俗活动,给村民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活氛围。

在社区教育工作中,可以挖掘本地独有的文化,如“红色历史”,利用地点、建筑、历史事件等,开发维护环境,强化爱国思想教育工作。还可以利用“农耕文化”,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弘扬乡土文化,提高农民的精神面貌;还可以利用民间传统文化,引导青年人、学生继承传统习俗,尤其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更是应当将其发扬光大。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打造特色的乡土文化,丰富农民日常生活,在积极热情的氛围中,提高村庄的精神面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农村社区教育加速乡村文化建设展开了讨论,从政策、地方需求两个方面出发,阐述了其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农村社区教育对于推动乡村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传统技艺文化的振兴有着重要意义。农村社区要从培养人才、创新技术、提升素养、建设生态文明等角度切入,用耐心、智慧和真情推动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发展。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社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影像社区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