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

2021-01-02 22:36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11期
关键词:供给贫困户精准

马 希

(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精准扶贫,是指精准地帮扶具体的贫困个户、贫困个人实现脱贫致富。地方政府要深入认识精准扶贫的内涵,充分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对旅游业进行开发建设,引导贫困户踊跃投身于旅游产业发展建设的实践中,并探究有效路径构建主动性更强的精准扶贫模式,突破单一救济的传统扶贫手段。在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度重视并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拓宽精准扶贫的路径,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一、乡村旅游供给与精准扶贫的战略关联

供给侧改革以供给端作为主要着力点,其目标在于对生产领域内相应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供给效率进行提升。从宏观角度来看,供给侧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变革、产业发展战略创新、政策改革、市场机制完善等。从微观角度来看,供给侧改革的基础是对消费者需求进行良好满足,以特定商品有效促进消费。在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精准扶贫,要精准优化乡村旅游供给端,将乡村社会、自然、旅游等资源有效转化为质量较高的旅游资源[1]。在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对旅游供给结构进行优化,能促进旅游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现有效提升,并良好缓解旅游供需矛盾,促进市场消费实现良好升级,并实现对市场多元需求的有效满足,进而推动乡村旅游业实现高效良好的创新发展。旅游供给侧改革能为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精准扶贫创设有利条件,提供创新机遇,促进乡村旅游业实现高效良好发展。通过政府引导,乡村旅游激发市场主体对供给侧改革的参与积极性,有效调整乡村旅游现有的供给结构,补给乡村旅游的现有短板,从而实现对乡村旅游实际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有效加强。在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实施精准扶贫,能引导乡村旅游产业建设,提供丰富的产品服务,实现对旅游市场需求的良好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旅游市场的有效引领,推动乡村旅游实现良好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增强精准扶贫效果,推动乡村振兴[2]。

旅游供给内容主要包括六大要素,分别是食、行、住、游、娱、购。对生产要素进行改革,在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内容中占据着核心地位。通过对生产要素进行改革,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进而带动乡村经济增长,形成更为丰富和多元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供给与精准扶贫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且相互影响。依托乡村旅游,高效良好地实施精准扶贫,能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供给的实际质量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成效具有直接影响,且会影响精准扶贫的效果。依托乡村旅游构建有效的精准扶贫手段,拓宽乡村振兴的路径。这就要求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供给并有效解决“三农”相关问题。地方政府要对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进行明确,并灵活运用有效路径,对精准扶贫进行深化,促进乡村振兴的良好实现[3]。

二、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

在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要对旅游供给要素与精准扶贫二者间的密切关系形成清晰认识,据此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良好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乡村旅游业的良好发展有赖于各项基础条件,诸如旅游资源、人才、技术等。乡村旅游具备雄厚的资本,才能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实现对乡村旅游资源的良好开发,并有效保障乡村发展实现“生态宜居”的预期目标。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实践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并对当地资源优势进行灵活运用,在旅游业中有效融入各类生产要素,推动精准扶贫的良好实现。地方政府要对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进行贯彻落实,对乡村旅游产业相应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地方政府要秉持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对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进行统筹建设,创造类型丰富的旅游产品,并拓宽其空间覆盖度。充分依托网络资源和交通设施,构建点、线、驿相结合的泛旅游模式,对乡村区域内的各项旅游资源以及不同旅游节点,诸如山水、村庄、道路、田园、小镇等进行优化整合,构建乡村旅游特色线路,并创建个性化的乡村旅游景观廊道,形成宏大的全域旅游创新格局,实现对乡村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据此为贫困乡村的精准扶贫提供助力[4]。

1.以产业融合为基础增强乡村旅游业效益

以产业融合为基础增强乡村旅游业效益,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对核心景区进行灵活利用,促进农民就业率实现大幅度提升。地方政府实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的具体过程中,要对政府颁布的引导政策进行合理利用,科学有效地帮扶精准扶贫的对象。将贫困户的贫困程度和状况作为依据,结合当地贫困户的总体数量,对精准扶贫方案进行合理制定,充分依托旅游业,形成对农民就业的良好带动。致力于构建良性循环,政府要为贫困户创设良好的就业平台,引导贫困户对家庭困境进行自我改善,摒除对政府救济进行被动接受的观念[5]。引导贫困户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相关企业进行积极参与,依托核心景区,有效带动贫困户实现良好就业。例如,乡村旅游业中涉及的保安、保洁、售票等岗位,可优先聘用贫困户,形成对贫困帮扶对象的重点扶持。第二,依托乡村旅游创办的民宿资源对多元创收模式进行开拓创新,地方政府要充分依托地理环境,结合乡村旅游产业的具体特征,为乡村旅游业构建科学可行的运行机制,对投资力度进行加大,对乡村旅游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进行积极建设。对贫困户加强培训,从整体上提升乡村贫困户的旅游服务意识和能力,鼓励引导乡村贫困户对旅游产业进行积极参与。地方政府负责精准扶贫的相关部门可联合乡村旅游产业的负责人,为贫困户创设条件提供帮助,引导贫困户为游客提供接待服务,经营民宿旅馆等产业,拓宽贫困户的收入渠道,促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良好实现,大力推动乡村振兴[6]。第三,对旅游产品进行灵活运用,为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助力。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联合相关企业,对乡村农副产品进行大力开发,并发展特色手工艺,结合乡村资源优势和人文特征,制作销售精美的旅游纪念品。为游客创设条件,对乡村旅游涉及的特色服务进行良好体验。通过开发乡村旅游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纪念品,形成对游客消费的有效刺激,据此带动乡村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并为贫困户增加收入,促进精准扶贫预期目标的良好实现[7]。

2.加强人才培养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地方政府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实践过程中,应基于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高度重视对“三农”问题的良好解决。应对乡村旅游业进行有效利用,为乡村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扶贫工作中凸显扶智这一根本,据此实现良好的精准扶贫。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旅游人才的有效培养,有效锻炼并增强其创新创业能力。地方政府可将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作为依据,对善于学习的年轻人进行筛选拓宽培训渠道,引导他们对旅游产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进行学习,拓宽其视野,增强他们的致富能力。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以乡村旅游服务为主题,定期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班。地方政府要加强对贫困户的思政教育,引导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正确心态,摒除依靠政府救济的落后思想,鼓励引导贫困户积极展开“自救”。组织贫困户积极参与旅游服务知识技能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强化贫困户的旅游服务意识。同时,注重培养乡村旅游产业的致富带头人,据此乡村旅游产业对贫困户的凝聚力,形成对贫困户的有效激励,引导贫困户积极投入乡村旅游产业的建设经营之中,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良好实现提供有力抓手[8]。例如,某地方政府以国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政策为契机,与当地旅游院校加强合作,组织订单培训、实地培训以及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有效提升了贫困农民的旅游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地方政府还针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举办了培训班,组织乡镇地区旅游管理部门、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乡村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等为贫困农民提供分类培训,诸如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培训、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培训、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培训以及乡村旅游服务业务技能培训等。第二,地方政府要颁布实施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化政策,鼓励乡村外出打工人员踊跃回乡参与旅游产业建设经营。地方政府增加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并完善相关运行机制和手段,推动乡村旅游业实现良好发展,增强对外出打工人员的吸引力,鼓励在外打工的乡村贫困户积极返乡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乡村旅游产业人才的科学培养和有效管理,引导他们充分依托家乡旅游资源特色,大胆创新创业。

3.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增加资金投入

地方政府要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增加资金投入,从经济层面上有效保障乡村旅游实现良好发展。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引导,从金融层面上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提供大力支持[9]。例如,地方政府可引导构建农户融资平台,整合多样化的资金资源,诸如信贷、社会资金等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提供资金支持。政府还可对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引导,为乡村贫困群体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供小额贷款,为乡村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有效解决融资难题。为实现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科学投资,对生态投融资相关制度进行系统构建,与生态制度和统计学相结合,对利益进行公平分配。例如,政府对生态投融资相关制度进行构建,要对乡村利益、旅游产业企业利益、乡村原住民利益等进行综合考虑。与企业加强联合,开展共同注资,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充足的初始资金,对企业的逐利行为进行限制,要求企业逐利必须契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导构建乡村旅游产业链,并鼓励贫困群体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建设与经营管理,依托生态投融资制度,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优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秉持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理念,对乡村旅游的高端设施体系进行构建,形成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特点的生态扶贫模式,推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充分发挥工作实效。

4.打造种类丰富的个性化旅游产品

在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实施精准扶贫,要充分依托乡村旅游资源特色,打造种类丰富的个性化旅游产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要基于自然观光、农家乐、传统食宿等旅游产品,充分考虑大众旅游的各项需求,精细化开发具有较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可对旅游产品制作方式进行创新,引导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手工制作过程进行参与,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体现旅游产品的纪念意义和保存价值,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为乡村旅游产业增加经济效益,促进精准扶贫的良好实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可发展多元化的产品结构。例如,加强乡村旅游产品与乡村风景观光、健康保健、森林探险以及乡村度假的结合,构建一体化较强的旅游服务,形成复合型的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实现对乡村旅游产品种类的有效丰富,以及实现对乡村旅游产品结构的有效优化[10]。扶贫工作人员要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深入探究,引导乡村旅游产业与新媒体资源的结合,全面掌握和综合分析游客的各项需求,开发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乡村旅游产品,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实现对旅游市场的良好开拓。发展乡村旅游,实施精准扶贫,还可依据当地资源状况,精心设计旅游主题,开展各类特色化的旅游文化活动和项目,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

5.以产业带动促进乡村旅游经营方式创新

在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实施精准扶贫,要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深入考察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科学选择适宜的扶贫路径,以产业带动促进乡村旅游经营方式创新。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乡村发展旅游产业,为精准扶贫提供助力。例如,可将旅游景区与贫困村相结合,构建创新扶贫模式,以贫困村作为乡村旅游产业的重点扶贫对象,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形成丰富的乡村旅游产业,据此有效带动周边贫困村实现共同致富和良好发展。可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落实到农户联合的民宿产业、餐饮产业以及旅行社等不同主体中,创设多样化的扶贫形式,提升乡村贫困户的经济收益。对乡村旅游经营方式进行创新,要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加强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宽农民就业和创业的渠道,并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升农产品在乡村旅游产业中的附加价值,为当地农户提供增收渠道。

例如,某贫困乡村依托旅游景区,构建了丰富的精准扶贫模式,包括旅游景区结合贫困村、旅游节庆结合贫困村、旅行社结合农户等创新扶贫模式,并开发了集餐饮、住宿、购物、观光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产品,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体的就业和创业,形成了良好的精准扶贫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乡村旅游供给与精准扶贫存在内在的战略关联。对此,地方政府要通过以产业融合为基础增强乡村旅游业效益、加强人才培养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增加资金投入、打造种类丰富的个性化旅游产品、以产业带动促进乡村旅游经营方式创新等路径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猜你喜欢
供给贫困户精准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精准扶贫二首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