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帽

2021-01-02 15:19品川猿
环球人文地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斗笠面容骑马

品川猿

常见武侠片中,女侠头戴斗笠、面挂风纱,行走于戈壁大漠之间,行侠仗义,快意恩仇。这类形象想必早已深入人心。而其若隐若现之间带来神秘色彩的斗笠与面纱,在古时常被称为“帷帽”。

在描述北方人穿搭的古文中,《晋书·四夷传》载:“其男子通服长裙,帽或戴幂蓠。”幂即巾帛,蓠即白帽,幂蓠便是帷帽的前身。它起源于古阿拉伯,当地气候干燥,风沙较大且辐射强烈,幂篱屏蔽全身的设计便应运而生,后经西域传入中原,与儒家《礼·内侧》中“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封建意识结合,幂蓠的主要功能就成了防止窥视女子的面容。

幂蓠是中国传统服饰和礼制中重要的一部分。《隋书·西域传》“吐谷浑”条载:“王公贵人多戴幂蓠,妇人裙襦辫发,缀以珠贝。”隋唐时期,幂蓠开始在宫中流行。然而,幂篱虽能防风沙,实用性好,但是对于中原地区女子穿戴来说既不美观,又很笨重。于是,幂篱的设计在帽、裙上都产生了变化,演变成了帷帽。

帷帽的主体是用一种质地较硬的藤条或席片作骨架,骨架上绷上布帛,再在帽檐上加缀一圈长达颈部的纱网或薄绢,女用网帘上还常加饰珠翠。还有的为了防雨,会在其上刷一层桐油。幂蓠和帷帽相比较,可见前者覆盖全身的设计被大幅缩减到肩部以上;后者在设计上既考究了美观,又兼顾了实用性。

虽然帷帽帽裙长至頸部的变化被当时的朝廷诟病,认为过于轻率随意,失去了女子应遵循的礼法,并下令禁止,但女子出行纷纷效仿,且随着武则天时期女性地位的提升,女子渐渐“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禁令功效甚微,幂蓠也渐渐没落,被帷帽所替代。

武则天时期至中宗继位,帷帽还是宫中女子骑马时用到的服饰,《咏静乐县主》一诗就提及:“马带桃花锦,裙衔绿草罗。定知帷帽底,仪容似大哥。”其中“大哥”即武则天,形容的正是当时女性骑马出行的着装和姿态。而唐中宗后,社会风气更加开放,以至于宫中骑马的女子也逐渐露出面容,帷帽不再受到唐代官家女子的青睐。

但帷帽仍旧从唐代沿袭至宋朝、明朝,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明代《三才图会·衣服图会》中,都出现了妇女头戴帷帽的形象。在崇尚理学,强调女子礼教的宋代,身居内闱的女子若需外出,必戴帷帽来遮住面部,在夜间行走也需挡住面容,避开男子。

从幂蓠到唐代帷帽再到宋朝、明朝,虽然帷帽对古代女子来说是一种束缚,但帷帽中的纱、绢所带来的朦胧缥缈、英姿飒爽,又是她们所追求的别样的美。

猜你喜欢
斗笠面容骑马
遗忘
斗笠
奶奶的斗笠
盲人
真相
竹斗笠
拍脑瓜
十二个宝箱
爱上别人
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