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文明 着眼绿色发展

2021-01-03 02:26文│张
企业文化 2021年1期
关键词:三峡工程三峡经济带

文│张 劲

据2020 年11 月1 日新华社北京电:水利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的全部程序,并在防洪、发电、航运、生态、移民等方面提供了详细的效益数字,使得这个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算是划上了句号,曾经有过的议论乃至纷争,皆成以往。

一、毛泽东思考立足于防洪

较早进入农耕社会的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说法是善治国必先治水。孙中山1919 年写成的《建国方略》,已提出在长江三峡,“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这一设想开始了20 世纪几代中国领导人利用和开发长江的战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曾经聘请美国专家考察三峡,还制定出初步方案。只是由于条件限制,加上战争的影响,使得三峡工程不可能付诸实施。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恢复并发展经济,领导人也必须考虑国土之上诸多江河湖泊的防治和利用。毛泽东强调以农业为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具体布署治理淮河、黄河等灾害频发河流的同时,毛泽东于1953年2月,乘坐海军“长江”舰,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林一山陪同,考察长江。从武汉到南京,毛主席首先关心的是长江流域的情况,着重关注防洪。例如:林一山说到在长江支流修建水库以利防洪,毛泽东问这些支流水库加起来能不能抵得上三峡一个水库。得到否定后,毛泽东指着地图上的三峡说:“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就先修那个三峡水库怎么样?”这是三峡工程的最初提出。

1954年的夏天,虽然当地全体军民奋力抗洪确保了武汉安全,但依然损失不小,国家领导人更加迫切希望解决长江的防洪问题。同年11 月在广州,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讨论修改《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毛泽东提出:要把三峡工程列入计划,但按现在的财力、物力又不能,只能做长期打算。还说我是看不到三峡工程了,甚至表示将来建成三峡工程,再写一篇祭文告诉我。言外之意,就是死也不会忘记修建三峡工程的想法。毛泽东关注长江治理态度最明确的表达,是1956年5月在武汉考察并连续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即希望在长江三峡修建水坝,形成大型水库用以蓄水、防洪等。而现实问题的是,“高峡出平湖”的浪漫表达,迅速被全党全国人民所熟知,于是毛泽东个人曾经有过的思考,引起全国上下对长江治理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了“更立西江石壁”之上。几乎全国人民一致期盼,要在三峡造个大水库,以期“高峡出平湖”。

然而作为毛泽东对长江治理的思考,落实为国家的政策和实践过程中,不仅周恩来、陈云等人有不同的想法,特别是当时担任全国水电总局局长的李锐,非常明确而且异常坚决反对在三峡修建大工程,并通过大量数据和深入分析,1957年向毛泽东详细汇报并进行说服工作。之后毛泽东表示:李锐的意见好!还明确要李锐兼任毛泽东的秘书。在那个全国上下头脑发热的大跃进时期,毛泽东还是能够听进忠告,至少说明哪怕是相信人定胜天的毛泽东,面对长江建坝这样规模空前的工程,还是心存疑虑。结果在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虽然继续批评“反冒进”,而对三峡工程却做出了几年内不上马的表态。当然,这并不说明毛泽东已经彻底放弃“高峡出平湖”的构想。

湖北省在1970 年报请中央,要求先修一个三峡的反向调节电站——葛洲坝,报告开头即为实现毛主席的伟大构想。报告经政治局会议讨论之后送毛泽东审阅,周恩来在送审稿上批注:去年10 月主席在武汉曾对修建三峡大坝表示,在目前备战时期不宜作此想,现地方上想在下游的葛洲坝先修个低坝,既可避免战时轰炸下游淹没的危险,又可争取较短时间加大航运和发电。而毛泽东的批示却又显得犹豫:“赞成修建此坝,现在文件设想是一回事,兴建过程时将要遇到一些想不到的问题,那又是一回事。那时就要准备修改设计。”于是也就有了葛洲坝工程的开工,但仓促上马的工程,问题多多,不久还真的进行了工程设计修改。反映出晚年的毛泽东,认为“只要帝国主义还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时代,对兴建巨大工程以治理长江,依旧抱有犹豫的心态。

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加上各个方面的认识难以统一,这个先在三峡下游修建一个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决策,也使周恩来忙的够呛,多次召集会议,甚至抱病主持讨论、研究,直到1972 年底,还在讨论已经开工的工程是否继续进行。1974年9月,才由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主持,审查新的设计方案,并经周恩来总理批准,葛洲坝水利工程于1974年底重新开工。

二、邓小平关注开发能源与交通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能源缺乏、交通落后的短板更加凸显,因此开发水电和利用长江发展航运,成为领导人集中关注的重点。1979 年12 月葛洲坝一期工程基本建成之后,水利部又向国务院提出关于修建三峡水利枢纽的报告,建议尽早决策。为此,1980 年7 月11 日,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四川省省长鲁大东、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主任魏廷 等陪同,乘“东方红32”号轮从重庆顺江东下,视察拟建的三峡大坝坝址,主要关注长江的能源开发和交通发展。船到到武汉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也专程赶到武汉,研究三峡工程问题。在这个会上,邓小平指出:此行看了长江三峡工程,听了汇报,了解到长江水运运量不大,长江中下游两岸防洪问题很严重等问题,明确表示:“修建三峡工程,对航运的影响不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大,而对防洪所起的作用大,发电效益很大。因此,轻易否定搞三峡工程不好。”而从建议修建一个低坝开始,到拍板决定兴建中坝的方案,邓小平比较具体谈三峡工程有三次,主要涉及的是,当时国家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能源和交通问题。

面对当时国内各个方面对三峡工程的不同认识和主张,1982年9月在成都返京途中邓小平说:“要搞现代化,没有大的骨干项目办不到,没有骨干工程,小项目再多也顶不了事。”紧接着表态:“我看三峡低坝方案也应该搞嘛。”1983年12月,邓小平在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明确表示:我看要抓好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并催促“三峡工程怎么样?能不能上?投资安排不可能那么准确,要安排得十分科学不可能,重要的是要争取时间,要把争取时间放在首位。东挤一点,西挤一点,三峡建设就挤上去了。”1985 年1 月,听取电力建设的汇报,邓小平又说:“电的问题,我主要关心后十年电是怎么安排的。2000年前电要搞到多少,才能保证翻两番的需要。三峡是个大项目……要认真考虑中坝。中坝可以多发电,万吨船可以开到重庆,这是多么了不起。”不久,与赵紫阳等谈经济工作再次提出:三峡“如果采取中坝方案,虽然增加50 万人的搬迁,但可以增加装机容量700 万千瓦。有了这一条,就可以把那50 万人养活下来,万吨船也可以到重庆。反正是两条:一条是万吨轮要能到重庆:第二条是能防洪。建设周期延长二三年可以。基础按中坝方案做,没有危险。”这可以说是当时最高领导人对整个大三峡工程所下的决心。反映出邓小平等领导人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认识,而不再具有战争不可避免之类的顾虑。

1989年7月,新上任的总书记江泽民第一次出京,视察了与三峡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荆江大堤、葛洲坝、三斗坪等地,并表示:相信科学家们会解决好三峡工程论证当中的各种问题。1990年7 月,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听取三峡论证结果的汇报;1992年2月,江泽民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三峡工程,决定提交全国人大审议;1992年4月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以2/3 多数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交付民意表决的工程项目,并创下近三分之一代表弃权及反对的纪录。接着,是1992 年10 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的报告中说:“集中必要的力量,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抓紧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这一空前重大水利工程的决定,距离邓小平提出现代化建设要搞大的骨干工程,已经整整十年时间。可见从决策到付诸实施的过程之长。

三、习近平着眼于绿色发展

进入新世纪,中国领导人对治国理政有了许多新的思考。其中较为突出且影响重大的是,胡锦涛担任总书记时强调的“科学发展观”。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虽然还只是针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接着中共十八大报告以习近平为起草小组组长,进一步体现出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认识,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现代国家建设的“五位一体”重要战略之一。

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琤,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同时多年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也已进入频发时期。用习总书记的话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同时,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空气污染、水质不善、食品安全难以保障等,成为人们热议的共同话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以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以往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和生产经营,在习总书记看来:“那种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决不能再延续下去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系统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内涵,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大任务。也表明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定决心和治国理政的新追求。

实际上习近平自担任总书记以来,每次到各地视察、调研,基本上都有针对环境问题提出要求和明确指示。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在总书记那里,可以说是迫在眉睫、时所萦怀,而其理念最精炼的表述和最核心的观点,则是他在2013 年5 月的讲话:“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追求良好的生态和环境,作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发展观。

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无论长度和流量,还是流域面积,都居全国第一,沿岸的人口居住与经济生产等,都占全国的40%以上,还提供了全国大半人口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包括南北调),因而是中国现在与未来用水配置无可替代的战略水源地,可以说是中国水利的“第一命脉”,恰如习总书记所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6年初,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习总书记已经明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8年3月,习总书记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苦口婆心地解释:如果长江经济带搞大开发,下面的积极性会很高、投资驱动会非常强烈,一哄而上,最后损害的是生态环境。过去已经有一些地方抢跑,甚至出现无序开发,违法挖河沙、搞捕捞、搞运输,岸线被随意占用等情况,如果这样下去,所谓的长江经济带建设就变成了一个“建设性”大破坏。最后,总书记强调,长江经济带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要刹住无序开发的情况,实现科学、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一个月后,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习总书记又强调,“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这要作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先手棋。

2020 年11 月14 日习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再次明确: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进入新时代,生态问题或者说危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明显瓶颈或者说突出短板。仅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资生活方面而言,就已发生从“求生存”到求生态、“求温饱”到求环保等需求的变化,因此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发生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美好生活为追求的治国理政新举措,体现在长江治理上,就是不久前中国第一部流域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草案”二审在全国人大通过。

猜你喜欢
三峡工程三峡经济带
科技支撑摇高峡出平湖
——三峡工程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原来你是李白的三峡
三峡工程高清影像公布 等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
无花果香溢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