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汉语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的始见书证问题商补

2021-01-03 02:46周广干薛文华
关键词:古汉语三国志用例

周广干,薛文华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范围副词是副词内部的一个次类,根据副词的语义和功能,范围副词一般又分为总括类和限定类,其中总括类范围副词可称为总括副词。总括副词在上古汉语中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很少见到双音词或同义连用的用例。中古汉语时期汉语词汇复音化趋势明显加强,总括副词发展到中古时期也呈现出明显的复音化趋向。本文专门讨论由同义或近义语素并列组合而成的双音总括副词,这些副词基本都是由上古汉语常见的总括副词如“皆”“悉”“咸”“尽”“并”“共”等并列组合成词的。《汉语大词典》[1](以下简称《汉大》)收释了7个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并悉,皆悉、悉皆、一皆、咸皆、尽皆、率皆;《汉语大词典订补》[2](以下简称《订补》)增收了11个词条,包括:悉具、悉尽、都并、都毕、普共、普悉、咸共、咸皆、俱共、佥共、略皆,其中5个词条(普共、俱共、佥共、咸皆、略皆)和《汉大》收录的7个词条存在明显的书证嫌晚的问题。除“尽皆”“一皆”“咸共”已有论著列出最早用例外,其他词条均未发最早例证,尚需补正。

目前学界对《汉大》的关注和研究已有丰富的成果,为《汉大》的修订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有一部分中古汉语专著或虚词通释类论著分析或总结了部分总括副词,不过这些论著基本都是举例性质,未能对这些副词做好溯源工作,所举例证仍相对较晚。(1)本文参考对照的论著主要包括: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何金松《虚词历时词典》,董志翘、蔡镜浩《中古虚词语法例释》,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高育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及《汉语大词典订补》等。因本文所涉词条稍多,多数词条举证时会牵涉以上论著,为引述方便、避免重复,本文在以上论著首次出现时标明著录信息和出处,其他处以“作者(年份:页码)”的形式标注,特此说明。据陈增杰:《汉大》第二版自2012年12月开始修订编纂,目前第二版已经到了分册主编定稿阶段[3]。我们期望看到更为全面和规范的修订版。本文通过全面的文献检索和用例筛选,试发以上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的最早例证,以期为《汉大》的修订提供浅薄的意见。文中所涉词条依音序排列。

一、并 悉

《大汉典》收“并悉”,首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沭水》例:

(1)其城三重,并悉崇峻。(《水经注·沭水》)

杨伯峻、何乐士[4]和何金松[5]皆举《敦煌变文集》例;高育花[6]举《宋书·鲜卑吐谷浑传》例;《古代汉语虚词词典》[7]举《游仙窟》《敦煌变文集》例。以上引例皆嫌晚,在稍早的文献中已见“并悉”的用例,如:

(2)在虚蚀者,北方之人,并悉破坏。(三国吴竺律炎共支谦译《摩登迦经·观灾祥品》)

(3)初,太祖定冀州,以悌及东平王国为左右长史,后至中领军,并悉忠贞练事,为世吏表。(《三国志·魏志·陈矫传》裴松之注)

(4)武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二弟所得并悉劣少。(《后汉书·循吏列传·许荆》)

“并悉”一词中古时期出现后,使用到唐宋时期,之后不再使用。

二、皆 悉

《汉大》释义为“尽;全都”,首引《后汉书》例:

(1)应奉到官慰纳,山等皆悉降散。(《后汉书·应奉传》)

何金松(1994:32)引《水经注》例、柳士镇[8]引《后汉书》例,皆晚。“皆悉”在东汉文献中已有用例,如:

(2)往昔作此大国王时,小国王附庸诸域,皆悉统属。(东汉安世高译《太子慕魄经》)

(3)即抱入庙,诸神形像,皆悉颠覆。(东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卷上)

(4)所语众人闻之无不欢欣,人有从索金银珍宝者,皆悉与之有所爱重。(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十)

(5)夫治不调,非独天地人君之过也,咎在百姓人人自有过,更相承负,相益为多,皆悉坐不守实所致也。(《太平经·事死不得过生法》)

“皆悉”一词在东汉时期尤其是译经文献中使用较多,早期翻译家如安世高、支娄迦谶、竺大力、康孟详等的译经中都有“皆悉”用例。到了魏晋南北朝及以后时代的译经文献中“皆悉”使用得更多,该词一直沿用至清代,而“皆悉”在译经文献中的使用数量一直远多于中土文献。

三、尽 皆

《汉大》引《三国演义》《水浒传》例。柳士镇(2019:308)、高育花(2007:86)引《洛阳伽蓝记》例;杨伯峻、何乐士(2001:310)引《敦煌变文集》例。以上引例皆嫌晚。何金松(1994:32)早发《吕氏春秋》中的“尽皆”用例,即:

(1)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吕氏春秋·爱类》)

东汉时代也有用例,如:

(2)如迦叶佛度无数阿僧祇众生入无余泥洹,而迦叶佛于此众生尽皆得戒。(失译附后汉录《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

“尽皆”在《吕氏春秋》出现之后,较长时间内未再见用例。直到东汉魏晋时期,在译经文献中用例逐渐增多,在中土文献中用例有限,到唐代的中土文献中用例才稍多起来,在译经中的使用仍是多数。该词沿用至清代,在明清小说中使用仍较多。

四、俱 共

《汉大》未收。《订补》(2010:141)增收“俱共”条,首引三国吴支谦译经例(2)例为:于是师徒,脱身裘褐,及取水瓶杖屣诸事火具,悉弃水中。俱共诣佛。(三国吴支谦译《太子瑞应本起经》)。,仍嫌晚。“俱共”在东汉时期已有使用,译经文献中习见,沿用至唐宋时期,之后逐渐不再使用(3)另有“俱悉”一词,在东汉支娄迦谶的译经中出现1例:尔时诸声闻八万四千人。菩萨万二千人俱悉会。(东汉支娄迦谶译《佛说阿阇世王经》)之后魏晋时期少见,到了唐宋时期的佛教文献中用例稍有增多,整体使用较少。东汉支娄迦谶译经出现的1例是否与译经真伪或时代有关系,有待进一步考察。。如:

(1)言己思君念国,而众人俱共毁己,言内无诚信,不可与期也。(《楚辞·九章·悲回风》“氾潏潏其前后兮,伴张之信期”东汉王逸注)

(2)即时师徒,俱共诣佛,稽首白言,我等皆有信意。(东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上)

(3)故教其吏民大小,俱共上书,以通天气,以安星历,以除天病,以解帝王承负之责。(《太平经·经文部数所应诀》)

五、略 皆

《汉大》未收,《订补》(2010:925)增收“略皆”,引北魏《齐民要术》例(4)例为:世事略皆如此,安可不存意哉?(《齐民要术·养羊》)。。何金松(1994:29)举《梁书》例,柳士镇(2019:307)举《宋书》例,高育花(2007:86)举《高僧传》例。董志翘、蔡镜浩指出“略皆”为“魏晋六朝时流行的并列式双音词”,并引《三国志·蜀志》例[9]。周掌胜[10]引《全晋文》习凿齿《又与谢安书称释道安》例。以上引例皆嫌晚,在稍早的《汉书》《三国志》中可见“略皆”的更早用例,如:

(1)南郡太守李尚占垦草田数百顷,颇有民所假少府,陂泽略皆开发。(《汉书·孙宝传》)

(2)自司马、王、扬、班、傅、张、蔡之俦遗文篇赋,及当世美书善论,益部有者,则钻凿推求,略皆寓目。(《三国志·蜀志·郤正传》)[11](5)蔡镜浩释“略”“略皆”,指出“略皆为同义并列复合词”,并举《三国志》此例。还征引裴注、《宋书》《高僧传》《法苑珠林》等例。

(3)凡自权统事,诸文诰策命,邻国书符,略皆综之所造也。(《三国志·吴志·胡综传》)

“略皆”主要见于中古史书中,译经文献少见。关于“略”的“完全”“全部”义来源问题,江蓝生认为“‘略’的‘全都、完全’义应从‘略不、略无’转用而来。‘略不、略无’是完全否定之词,除去其否定义,‘略’就有了‘完全’义”[12]。从检得用例来看,暂不能证明“略不、略无”出现在“略”之前,此说恐不确。董志翘、蔡镜浩(1994:352)认为,“‘略’亦可能是直接从副词的‘大略’“几乎”义引申而有‘全部’义的”。从词义的发展演变来看,此说当符合总括副词“略”的虚化事实。“略皆”在明代笔记作品中还可见到用例,之后不再使用。

六、普 共

《汉大》未收,《订补》(2010:607)增收“普共”条,引南朝梁僧祐用例(6)例为:比丘尼凡有若干,于某祠清净说戒,普共闻知。(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引竺野无兰《大比丘二百六十戒三部合异序》),嫌晚。在西晋时期可见稍早用例,西晋时期所见用例几乎都在竺法护译经中;东晋时代用例较少,主要是僧迦提婆、法显译经中偶见用例;姚秦鸠摩罗什、竺佛念等译经中亦有用例。如:

(1)远方之乌,而觉见之皆来集会,不可称数,一国普共供养奉事,尊敬无量。(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孔雀经》)

(2)诸族姓子咸共思念,世尊舍利普共供养。(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药王菩萨品》)

(3)若日初出之时,人民之类普共田作,百鸟悲鸣,婴姟哀唤。(东晋僧迦提婆译《增壹阿含经·等趣四谛品》)

(4)愚痴犯戒未得道果,而言得果向人称说,普共闻知恭敬承事。(东晋法显译《大般泥洹经·分别邪正品》)

(5)是大城傍七万园林,适无所属,众生普共游戏、娱乐。(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华手经·上坚德品》)

七、佥 共

《汉大》未收,《订补》增收“佥共”,首引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例,即下引例(3),仍较晚。《方言》卷七:“佥,皆也。自山而东五国之交曰佥。”“佥”是一个古老的总括副词,在《尚书》中已有用例。“佥共”一词在东汉时代出现,魏晋时代译经文献中偶见,其中西晋竺法护译经中使用明显较多,大概与译者用语特色有关(7)竺法护译经中共使用“佥共”11例,很有代表性,具体情况待他文详考。。“佥共”文言性较强,用到唐宋时期后逐渐消失。早期用例如:

(1)天命圣人,使司牧之,使不失性,四海蒙利莫不被德,佥共奉戴,谓之天子。(王符《潜夫论·班禄》)

清代汪继培《潜夫论笺》认为,“佥共《类聚》作‘恭俭’,误。《说文》云:‘捡,拱也。拱,敛手也。’二字连文,‘佥共’即‘捡拱’省文”。彭铎在《潜夫论笺校正》中对此条按语为:“《说文》:‘佥,皆也。’《礼记内则》注:‘“共”犹“皆”也。’佥共奉戴,言四海之民皆奉戴之也。笺以为‘捡拱’,非。”[13]彭氏所言是。该词条实为“佥”“共”同义并列,表总括,义为“都、皆”,在魏晋时期译经文献中可见用例,结合上下文语境,均可验证“佥共”的总括副词用法。再如:

(2)佛欲开化魔及兵众,诸天人民佥共娱乐,俱来聚会。(西晋竺法护译《度世品经》卷六)

(3)佥共叉手,诣菩萨所,而前咨问。(《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论降神品》》)

(4)而问之曰:“汝从何来?”彼众生等佥共答曰:“我等不知所从来处,但我等今唯患大飢。”(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天使经》)

八、率 皆

《汉大》首引《三国志》例:

(1)夫先意承旨,以求容美,率皆天下浅薄无行义者。(《三国志·魏志·杜恕传》)

何金松(1994:29)引《搜神记》例,柳士镇(2019:307)引《三国志》例,皆嫌晚。在稍早的东汉时期“率皆”已经有总括副词用例,如:

(2)竦博学通达,以廉俭自守,而遵放纵不拘,操行虽异,然相亲友,哀帝之末俱著名字,为后进冠。并入公府,公府掾史率皆羸车小马,不上鲜明,而遵独极舆马衣服之好,门外车骑交错。(《汉书·游侠传·楼护》)

(3)当今列侯率皆袭先人之爵,因祖考之位,其身无功于汉,无德于民,专国南面,卧食重禄,下殚百姓,富有国家,此素餐之甚者也。(王符《潜夫论·三式》)

“率皆”直到清代还有少数用例,其使用频率一直不高。

九、悉 皆

《汉大》首引《百喻经·以梨打头破喻》例(8)《汉大》引例有误,将《百喻经》卷一第(三)“(三)以梨打头破喻”误作《百喻经·三梨打破头喻》,引例中“以梨打头”中“梨”误作“棃”,皆当乙正。见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535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版。:

(1)时有一人,以梨打头,乃至二三,悉皆伤破。

《汉大》之外,柳士镇(2019:307)、高育花(2007:86)皆引《三国志》例;何金松(1994:28)引曹操文例,皆嫌晚。以上引例分别为:

(2)妻妾衣服悉皆锦绣。(《三国志·吴志·蒋钦传》)

(3)奇策密谋,悉皆共决。(曹操《请爵荀彧表》)

据通检,“悉皆”在东汉时期的文献中已有用例,如:

(4)诸恐怖者悉当安之,诸未般泥洹者悉皆当令般泥洹。(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9)东汉早期译经中,使用“悉皆”的基本都是支娄迦谶的译经。

(5)现我等如佛法清净,佛所说法,悉皆使我曹见矣。(东汉支娄迦谶译《兜沙经》)

(6)今天以是承负之灾四流,始有本根,后治者悉皆随之失其政。(《太平经·钞丙部》)

(7)夫欲效是非,悉皆案此为法,可勿怀狐疑,此即召信之符也。(《太平经·真券诀》)

“悉皆”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时代,中古汉语习见,尤其是译经文献中“悉皆”用例极多。“悉皆”一直沿用明清时代,在《水浒传》《红楼梦》中还有用例,不过在口语化较明显的小说作品中,用例不多,之后不再使用。

十、咸 共

《汉大》未收。《订补》增收,引汉代用例,如:

(1)鸿渐衡门,羣英云集,咸共饮酌其流者,有踰三千。(汉《太尉杨震碑》)

(2)嵩年十二三,宗人少长咸共推之。(刘珍《东观汉记·耿嵩传》)

何金松(1994:28)引《三国志》裴注例,柳士镇(2019:308)引《世说新语》例,高育花(2007:86)引西晋竺法护译《生经》例,都略晚。“咸共”在东汉时代已有用例,魏晋时期译经习见,中土文献用例多集中于史书,用例不如译经多。沿用到宋代,之后渐不再使用。再如:

(3)如是未久,复来攻伐,数数非一。大国群僚,咸共瞋恚。(东汉安世高译《太子慕魄经》)

(4)年十六丧父,中表愍其孤贫,咸共赠賵,悉辞不受。(《三国志·魏志·管宁传》)

(5)尔时商人,咸共一心,称仙人名,即往救护脱诸厄难。(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声闻品》)

十一、咸 皆

《汉大》首引《百喻经》例:

(1)时诸世人却后七日闻其儿死,咸皆叹言:“真是智者,所言不错。”(《百喻经·婆罗门杀子喻》)

何金松(1994:28)引《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例,高育花(2007:86)引东晋《法显传》例,《订补》(2010:59)引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例(10)例为:兜术诸天咸皆欣然,皆散天华,积至于膝。(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说法门品》),皆嫌晚。在东汉时期的文献中已有“咸皆”用例,如:

(2)尔时弥勒菩萨观察众心,咸皆有疑,自亦未了。(失译附后汉录《大方便佛报恩经·论议品》)

(3)举宫内外,咸皆惊怖。(东汉康孟详译《佛说木枪刺脚因缘经》)

(4)时汝等辈,咸皆自来,至于会所。”时诸饿鬼,咸皆同声,白尊者言……(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五)

(5)寻时往诣,一一难问,诸梵志等,咸皆穷乏,无辞以对,五百之众,智皆不及。(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前世诤女经》)

(6)王及群臣咸皆欣踊。(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优陀耶品》)

“咸皆”在东汉译经中有零星用例,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的译经中大量使用,如竺法护译经、三国吴支谦译经等,都有较多“咸皆”用例,中土文献较集中使用在史书等文献中。宋之后该词逐渐不用。

十二、一 皆

《汉大》首引《三国志》例,即:

(1)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三国志·蜀志·法正传》》)

董志翘、蔡镜浩(1994:583)指出“一皆”作为副词,汉代已见,并指出“此用法至魏晋后常见”,举《新书》用例,何金松(1994:25)亦举此例,当为“一皆”最早用例:

(2)诸侯朝会而禹亲报之,故是以禹一皆知其国也。(西汉贾谊《新书·修政语上》)

再如:

(3)国内一切皆发道意,六师邪术一皆毁废。(东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尼揵问疑品》)

在两汉时期“一皆”偶见,到魏晋时期使用渐多,一直沿用到近代汉语。《汉大》可据补。

此外,《汉大》及《订补》都未收“壹皆”,“壹皆”同“一皆”,在《宋书》中可见到最早用例,《汉大》及《订补》可据补。如:

(1)御府诸署,事不须广,雕文篆刻,无施于今。悉宜并省,以酬氓愿。籓王贸货,壹皆禁断。(《宋书·前废帝本纪》)

(2)今新建皇统,宜稽古典先代,以从天命,而告朔牺牲,壹皆不改,非所以明革命之义也。(《宋书·礼志一》)

先秦汉语较常用的总括副词有:皆、尽、悉、俱、偕、咸、并、共等。现代汉语最常用的总括副词“都”在中古时期产生,曹广顺、遇笑容认为总括副词“都”产生于东汉时期,属于中古汉语出现的“新义”[14]。“都”在该时期刚出现,使用较少,尚不足以与袭用自先秦的总括副词相竞争,因此据我们所见,该时期所见由“都”作构词要素的双音词用例很少,或者出现较晚。到了中古时期,以上单音总括副词仍在使用,变化表现在中古汉语出现大量双音复合的总括副词。诚如杨伯峻、何乐士(2001:364)所言:“以部分生命力强的单音词为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都成新的复音副词,是副词由古至今发展的基本特点、基本方法。”(11)详见杨伯峻、何乐士著:《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364页。汉语词汇的发展经历了由单音词向复音词变化的过程,中古汉语时期是复音化完善并走向成熟的时期,前贤多有论及,此处不赘。

《汉大》作为一部大型历时性词典,在收词立目力求完备的基础上,对所收录的词条做好溯源探流的工作是《汉大》编纂的初衷和应有之义。大概限于条件和各种原因,加上汉语史研究的有待深入等因素,《汉大》存在书证偏晚的情况难以避免。随着研究手段和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深入,这种状况是不断改观的。汉语大词典编纂处自2005年至2010年编纂出版《订补》一书,在“后记”中说明“要继续广泛积累材料,并有计划地建立为《汉语大词典》修订工作服务的汉语历时语料库”。其中提到《汉大》编纂时存在资料不足的缺陷,因此《订补》(2010:1379)“有针对性地着重从出土简牍帛书、佛教典籍,历代碑刻墓志,敦煌吐鲁番文书,元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作品中增补足以反映各个时代语言状况的资料,收获颇丰”。现在看来《订补》在材料的运用上还是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从本文的举例来看,有些译经文献的用例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可见这部分资料是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参考文献。

除以上讨论的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外,中古汉语时期还产生了一些后缀式构词的双音总括副词,其中《汉大》失收的有皆自、悉自、皆复、普复等;中古时期还有少数三音节并列复合总括副词,比如:皆悉遍、皆悉都等。这些问题散见于相关论著中,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随着中古汉语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才能厘清中古汉语总括副词的系统,解决与副词相关的问题,进而梳理汉语副词的历史脉络。

猜你喜欢
古汉语三国志用例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大话三国志
上古汉语方所介词“在”的对比研究*——以《今文尚书》、甲骨文和金文为例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见于《说文解字》的晋江、石狮闽南方言上古汉语词汇
软件设计中用例详细需求描述的应用研究
基于Windows的API自动化测试框架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