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2021-01-03 06:03钟凌云
青年发展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古民居中华思政

钟凌云

目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不足,主导性较强、主体性不足,灌输性较强、启发性不足,显性教育较强、隐性教育不足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何克服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一个永恒的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此开展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教学实践没有止境,教学探索也没有止境。将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与思政课相关教学内容相结合,综合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通过适当的教学途径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也是对这项系统工程、这个永恒课题所做的一次探索。

一、古民居及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含义

民居特指人民群众的居住建筑,古民居则是民间对传统民居约定俗成的称谓,不是官方正式称谓。“传统民居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传承下来、具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居住建筑”,[1]虽然称谓不一样,但古民居与传统民居指代的是同一事物,就像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有两个名字一样。

古民居作为民间对传统民居的俗称,其基本内涵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从时间上来看,古民居是古代人民群众创造的、保存至今的居住建筑。这里本文所说的“古代”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概念,而是泛指中国现代史之前的以往时代,也就是把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建造的居住建筑统称为古民居。二是从空间上来看,古民居体现古代社会的居住建筑成果,与现代民居在建筑材料、外形构造、内部布局、通风采光等各方面风格迥异,古民居具有鲜明的古色古香的建筑特色。仿古居住建筑不是古民居,不具有古民居独特的精神文化风貌。

对古民居的认识,人们一般还停留在“古”字上,关注的重点在居住建筑是古代留存下来的“古董”,其实“古”字背后是思想文化的沉淀和积累。古民居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物上的表达,承载着先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承载着古人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承载着古人追求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团结和睦的精神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是指蕴含在古民居中、可以用于支持开展思政教育的资源型要素。中华传统文化是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基源,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而形成,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传统社会的烙印,在内容和形式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时代不相适应之处。挖掘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就要坚持扬弃继承、创新转化,认真汲取古民居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新的诠释,充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努力推动古民居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资源型支持。

二、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意义

古民居于思政课教学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和价值,将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有机地融入思政课教学,对于滋养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涵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润大学生思想道德、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是古民居历史文化价值的基本渊源,是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重要基源。将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源,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3]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4]将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是落实落细落小这两个文件精神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所做的一次创新和探索。

将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也是贯彻实施教育法的重要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5]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重要源头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就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纷繁复杂的,同时又是普遍联系的。将古民居与高校思政课相联系,研究探索将古民居开发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把古民居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为高校进一步拓展思政课教学资源提供理论支撑和实际运用借鉴,也可以为国内研究古民居在新时代的社会教育价值提供学术观点上的参考与借鉴。

(二)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古民居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是建立在古民居建筑物基础上的精神文化属性总和的反映,能够为当代人构建共同的生活记忆和精神家园。江西省内大量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其中有众多的古民居被列为县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为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对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一,拓展思政课教学资源。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主要内容是其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古民居也留下了红色文化的烙印,具有红色文化的色彩。古民居集物质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精神资源、政治资源、教育资源于一体,具备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的条件。思政课中的人生价值、理想追求、家教家风、爱国敬业、勤劳勤学、诚信友善、孝道爱家、清廉高洁、忠贞勤俭、法治精神、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等教学内容,都可以在古民居上找到相对应的历史文化渊源,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能够增强思政课的厚度与深度,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将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有机地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在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得到丰富和充实,有效地拓展思政课教学资源。

第二,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一是推动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明确要求,其中包括“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6]思政课教学既要坚持注重用科学而系统的理论武装学生,同时也要重视用丰富而鲜活的事实和案例启发学生。古民居承载了许多赋有思想道德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将其与思政课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讲好中国故事,讲活民间传说,带领学生从书本走进社会,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受到启迪、感悟道理、认识学理,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浅入深出,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二是推动思政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八个相统一”的明确要求,另一个是“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7]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蕴含于古民居建筑造型、布局雕刻、故事传说中,学生在欣赏古民居建筑艺术、精美雕刻、人物故事时,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在古民居这个无声“课堂”中,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潜移默化的启迪,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在润物无声中受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此时,古民居就像一座桥梁,将思政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紧密相连。三是推动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创新。让古民居“走进”课堂,让学生“走出”课堂,这一“进”一“出”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耦合,将古民居中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相关教学内容有机契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促使思政课由传统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为了达成这种教学转变,通过综合运用案例式教学、问题链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教学,使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融入思政课教学,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创新。

第三,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江西古民居分布广泛、星罗棋布,学生自小就生活在古民居附近,对古民居具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归属感,将古民居与思政课相结合,将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从情感来说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和力,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情感认同、理论认知和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学生的获得感提高了,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三、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例证探析

将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挖掘阐释古民居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是首要前提。江西古民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不同的古民居,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不相同,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也不相同;古民居历经的人和事不同,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也不相同。古民居有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分,更多的古民居则是普通古民居,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比普通古民居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更为丰富。为把握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一般性的内容和普遍性的特征,大致可以从渊源和内容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一)从渊源维度对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探析

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渊源总体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古民居原先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二是后来附加于古民居的人和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

古民居原先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可以从两个角度认识。其一,古民居建筑自身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住宅本身不是文化,但房屋的设计、建筑的风格则体现了特定的文化观念”,[8]古人在建造民居时,是非常讲究的,无论是居住建筑周边的环境,还是居住建筑的朝向,无论是居住建筑的外部造型,还是居住建筑的内部布局,无论是居住建筑的通风采光,还是居住建筑的排水,甚至什么时候动土开工等都要认真考究一番,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古民居建筑上的表达,成为当代研究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的重要渊源之一。例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燕坊古民居群,共有明清时期建筑一百多处,其中州司马第古民居三进三出,做工最为精致、精美,在当地有“一年做房、三年雕刻”[9]之美誉。建筑物上精美细致的雕刻,是江西古民居普遍都有的一个突出特点,体现出古人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古民居自身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又例如,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都昌县苏山乡鹤舍袁村,民居建筑设计和村落布局均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里的“天”既是自然的,鹤舍袁村依山傍水而建;这里的“天”又是人文的,村内巷道贯通,村前池水清澈,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有机融合,形成一幅优美的画卷,体现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蕴含着生态文明的思政教育元素。民居建筑依山傍水,是江西古民居普遍存在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古民居自身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的另一个重要渊源。其二,古民居主人、家人的故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基源是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历史文化的载体不是物就是人。“从根本上说,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改造了自然界,创造了社会,形成了文化。”[10]古民居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居住建筑成果,人在改造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创造了文化。因此,古民居主人或家人改造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的故事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南昌梅汝璈故居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是因为梅汝璈曾经担任的官职,也不是因为他的著作,而是因为他在民国时期,受命以中国首席审判官的名义,参加了著名的“东京审判”。梅汝璈不仅有炽热的爱国情、强烈的报国心,还有着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深厚的法治思想,正是这两者在他身上有机的统一,才不负使命将侵略中国的日本战犯送上了断头台,捍卫了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周恩来为此称赞:“他为人民办了件大好事,为国家增了光,全国人民都应该感激他。”[11]梅汝璈爱国、法治的故事已经转化为了文化的载体,原本普通的民居被人们赋予了思想、文化和道德,具有了当代思政教育价值。又比如,抚州市东乡浯溪古村“绣花楼”主人李素芳,用青春和美德演绎了一场孝老爱亲的动人故事,清道光皇帝特下旨在浯溪村头建石制贞孝牌坊以示旌表,至今,“贞孝”牌坊仍然矗立于浯溪村头。浯溪古村,2014年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18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古村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由此可见一斑,被后人赋予了孝老爱亲、勤俭持家、天人合一等思政教育元素。这类古民居众多,一般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都具有一定的思政教育元素。

后来附加于古民居的人和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这类古民居原本只是一般的民居建筑,无论是建筑物本身、还是民居的主人或家人都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特点,后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在农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党和红军的领导人借宿于古民居,或红军行军途中留宿民居休整,或暂时借用古民居召开会议,留下了许多革命旧址、旧居,这些人和事,为古民居增添了一份红色文化的色彩,使原本一般的古民居成为红色文化资源。例如,吉安市青原区渼陂村,红军革命遗址较多,有毛泽东、朱德、曾山旧居,有红二十军成立旧址、红四军卫生队旧址、江西省苏维埃总工会旧址,有“二七会议”旧址等,这些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称为“万岁军”的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包括梁兴初在内,渼陂村共产生了四位共和国将军,被人们称为“将军村”。渼陂村里的这些革命旧址、旧居都是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但人和事却在现代,这就使古色文化与红色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渼陂村的一大特色。江西是革命老区,像渼陂村这样在战争年代红军驻扎过的村庄较多,这些古民居也由此被人们赋予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思政教育元素。

(二)从内容维度对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探析

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从内容维度上来看,主要包括古色、绿色、红色三个方面,古色是江西的底色,绿色是江西的本色,红色是江西的特色。

江西“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赣派建筑历史悠久,古色文化源远流长。宜春市高安贾家古村建于明洪武初年,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120多栋,纵横交错的古巷道64条,有众多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评被选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一所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宝库。[12]江西古民居数不胜数,历史文化名村及县级、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遍布全省各县区,这些古民居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承载着丰富的“古色”文化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

江西的古村落大多依山傍水、沿溪近水,且与外界水系相通;古村落村前屋后古木参天、绿意盎然,村内巷道首尾相连、四通八达;村里各类古建筑错落有致,古民居前庭后院布局巧妙,体现出青山相伴、绿水相随的美妙意境。例如,抚州市乐安县流坑古村远观青山拱挹,近看山环水绕,村周边江岸古木浓荫郁然,秀竹摇翠,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道家文化,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儒家文化,2016 年流坑古村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2018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被人们称为“千古第一村”,[13]尽显绿色生态文明,蕴含着丰富的绿色发展的思政教育元素。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自1927年8月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之后,江西成为革命摇篮,许多村庄都留下了红军的足迹,许多古民居都留下了红色的烙印,尤其是吉安和赣南,曾经是革命的大本营,革命旧址、旧居举不胜举,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14]党领导人民在江西革命斗争时期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江西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重要源头。

四、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展望

将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对拓展思政课教学资源所做的一次探索研究,是对思政课教学“打开方式”所做的一次探索研究,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实现“八个统一”所做的一次探索研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这次探索研究,打好拓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的组合拳,不断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在选取古民居教学案例时,不能想当然,要认真分析研判学情。要分析学生对这所古民居是否了解、熟悉,是否感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这是将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否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关键所在。

二是在选取古民居教学案例时,要分析总结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古民居有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分,更多的古民居则是普通古民居。古民居保护级别越高,其历史文化价值越大,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也越丰富,与教学内容的契合也越紧密。“教学形式的改革创新固然重要,但‘内容为王’的教学定律仍是改革创新之本。”[15]将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宜尽量选取保护级别更高的古民居作为教学案例,以内容为王把思政课讲得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在优化创新教学方法、途径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上不断探索研究。在教学实际中,要不断探索优化案例式教学法、问题链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索实践线上线下教学途径的有机结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以虚拟的三维动态视景创设教学情景,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途径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教学方式,以“方法制胜”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以“内容为王”说服学生,促使“方法制胜”和“内容为王”珠联璧合,使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但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16]将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索研究,目前还主要处在教学思路、教学理念的创新阶段,在教学实际中,要不断探索实践打好案例选取、问题导向、体验学习、智慧课堂紧密结合的组合拳,把思政课讲得更有思想性、理论性和更有亲和力、针对性,努力解决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不足,主导性较强、主体性不足,灌输性较强、启发性不足,显性教育较强、隐性教育不足等问题,不断将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猜你喜欢
古民居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数字摄影在地方古民居保护中的运用研究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