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高校心理育人的社会心态引导机制研究

2021-01-03 13:50刘明珠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心态育人疫情

刘明珠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广东·广州 510515)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社会心态培育和社会心理服务的方向,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心理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社会治理功能,有利于帮助疏导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心态治理。高校青年是社会的重要主体,对其进行社会心态引导能满足当前个体和社会现实的需要,发挥心理育人负面社会心态疏导、积极社会心态引导和心理危机干预三重价值,对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社会心态意义重大,更有助于做好疫情期间高校思政教育,促进疫情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 疫情下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心态表现特征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大学生作为高校心理育人的受众群体,突如其来的疫情带给他们的心理冲击,其社会心态随着疫情防控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表现。由最初的未知、焦虑、无助、恐慌等到相对平和、理性和乐观变化,在疫情爆发期居家自我隔离做好疫情防控阶段其社会心态主要聚焦于疫情带来的不安感、负面情绪的累积、网课学习的焦虑、自控力弱网络依赖和空虚感、家庭人际相处的矛盾、限制出行的隔离感、开学复课、毕业就业各种时间不确定性的失控感等,具体表现特征如下:

1.1 居家隔离的不安感

在疫情爆发初期,寒假期间的大学生处于居家自我隔离状态,其身心发展阶段特点决定了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时容易产生应激心理反应,出现生理、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最主要的呈现就是不安感。既有对疫情传播、持续时长等方面未知的害怕担忧产生的不安感,又有通过网络媒体报道过度认知带来的敏感和恐慌,担心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疑病”,害怕自己或家人被传染而惴惴不安。心理素质较为脆弱或身体体质比较弱的学生,在疫情笼罩的较为低沉、紧迫的社会情绪里,容易将身体的因素“移感”至心理层面,加重烦躁、敏感多疑,甚至带来更深层次的恐慌,进而导致胸闷、失眠等问题。同时,居家隔离活动范围受控制,不再能与家乡的同龄同学、发小玩伴等见面聚会交流,增加了与外界隔离的疏离感,居家生活较为孤单、空虚、寂寞,内心也容易进而滋生不安感。

1.2 网课学习的焦虑感

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但很多学生自制力不强,居家作息较乱,晚上熬夜晚睡煲剧玩游戏,早上起不来上网课,产生一大批一上课就说网速不好,老师一提问就全员闭麦,上课时候吃零食、躺被窝、时不时还传来王者荣耀的声音的“网课学困生”,而这些没有自觉认真学习网课的学生在疫情防控进入稳定期返校后跟不上专业学习,考试挂科率陡增,增加学习的焦虑感。另一方面,与这批“网课学困生”形成鲜明对比的严格自律学习的学生,也因为寒假回家未带新学期课本、偏远地区网络信号不好、未带电脑设备、流量不够等等因素,一定程度影响网课学习,在心理层面产生焦虑感。

1.3 家庭关系的紧张感

大学生居家隔离“过了史上最长的一个寒假”,这种较长时间与父母长辈共处,观念、生活作息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与父母长辈存在的差异性影响,存在“代际心理距离”,家庭关系较为紧张,容易引发冲突矛盾。在疫情防控方面,大学生既要成为部分不愿意戴口罩、坚持要走亲戚串门的长辈的疫情防控“宣传员”,又要成为过度紧张、相信防疫偏方抢买板蓝根等物资的长辈的劝导者,往往这个劝说过程容易因为观念、语气、情绪等的碰撞而造成关系紧张。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的家庭,孩子不适应这种较长时间的“朝夕相处”带来的从疏离感到近距离接触的心理感受,父母没法“眼不见为净”,对孩子熬夜晚睡、早上赖床、不换睡衣不收拾内务、手机不离手、沉迷煲剧和游戏等行为容忍度低,双方容易产生语言摩擦,情绪暴躁,进而造成关系裂痕,带来较为明显的家庭关系相处的紧张感。

1.4 面对未知的危机感

疫情突然爆发破坏了人的安全感,让人失去对于自身行为和计划的控制感,打乱了正常的在校学习和毕业工作计划,应届毕业生对于疫情下实习安排、毕业答辩、考研复试、毕业招聘等各种时间不确定而担忧焦虑,对于受疫情影响而减少的线下招聘会、推迟的考研面试等带来的找工作压力和考研待录取压力,充满危机感。原有的计划和推进时间表全部失序和打乱,心理压力倍增,由此诱发的心理问题也呈现增长趋势,部分学生出现失眠、焦虑,无法安心参加线上招聘会。原本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抑郁、焦虑和强迫等症状加深,容易引发心理危机。不少父母疫情期间自我居家隔离,复工复产时间的不确定性或直接失去工作,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危机感。同时,媒体对于国内外疫情状况的报道,疫情何时能全面控制的担忧,对疫情下逝去生命的无助感和同情等等,都一定程度也加深了对未知的危机感。

2 疫情下高校心理育人的社会心态引导价值内涵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要求,高校心理育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疫情下高校心理育人的社会心态引导价值,在于既可以针对负面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加强人文关怀,又可以实施积极社会心态的引导,加强大学生对于国家抗疫的制度自信,同时还可以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守护者。

2.1 疏导负面情绪,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

疫情下大学生的居家隔离不安感、网课学习焦虑感、家庭关系紧张感、面对未知危机感等负面情绪,经过心理层面的发酵,伴随滋生的不仅是负面情绪,更容易产生新的心理问题。通过加强心理育人进行社会心态引导,疏导大学生在疫情影响下的负面情绪,进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这种社会心态引导价值内涵在疏导负面情绪上,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学生个体层面,针对在居家网课学习、家庭矛盾、人际交往的受限、对学习和毕业工作、考研的担忧等产生的负面情绪,线上的心理辅导和电话心理咨询,能够较为及时的化解;第二,学生认知行为层面,对于疫情期间网络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关于疫情发展动态的担忧、对疫情影响逝去生命的悲情笼罩、对疫情防控的限制性要求带来的心理层面的冲击、对抗疫物资、粮食储备等物资供给的担忧等,也需要及时的回应,化解心理的疙瘩,疏导隐藏在认知行为深处的负面情绪。

2.2 引导积极社会心态,加强大学生对国家抗疫的制度自信

人的生命成长分别有自然生命的成长、个性心理生命的成长和灵性精神生命的成长,相应地,人的生命成长也就要经过三次断奶,即“生理断奶”“心理断奶”和“精神断奶”。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奶”到“精神断奶”的关键期,需要建构起一以贯之的内在信仰、价值判断和意义赋予能力,对于突如其来的疫情和国外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随着疫情动态里不断增加的死亡人数,大学生受认知和阅历所限,容易对疫情防控举措和成效有较为悲观的看法或言论,成为某些负面报道或不实言论的“二传手”。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引导,能够让其较为理性地看待疫情防控过程中的成效,不信谣、不传谣,勇于担当,加入到抗疫志愿队伍中成为青春力量生力军;引导大学生对战胜疫情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树立夺取抗疫战争胜利的信心,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筑牢大学生抗击疫情的坚强心理防线;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生命健康教育,全国医疗队伍支援湖北的“最美逆行”,对于大学生的“精神断奶”和精神成长,也是一次品格淬炼;疫情给全国青年学生上了一堂最好的思政课,增进大学生对于科学防控疫情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和价值共识,从国外留学学子疫情期间申请返回国内得到祖国的“抗疫庇护”和对比国内外抗疫成效,当代大学生是能感受到国家在抗疫中彰显的制度自信。

2.3 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守护者

重大卫生公共事件的到来,容易打破已有正常社会秩序,这种非常态化和不安感容易给心理脆弱者和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带来新的问题和引发心理危机。做好心理育人工作,加强对社会心态的引导,对于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疫情下高校建构大学生应激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援助体系,关注患精神障碍疾病或疫情期间遭遇重大挫折、家庭变故、压力持续不断增加的重点人群,做好心理危机状况监测工作,定期、持续进行心理评估工作,为重点人群提供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3 疫情下高校心理育人的社会心态引导机制建构

高校心理育人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社会心态引导价值。疫情下把握分析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表现特征,发挥高校心理育人的负面社会心态疏导价值、积极社会心态引领价值和心理危机干预价值,从顶层设计、课程思政、时代榜样、联动机制等方面建构疫情下高校心理育人的社会心态引导机制,对疫情下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就业,确保安全稳定,培养家国情怀和敢于担当的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3.1 做好顶层设计,实现精准心理帮扶

疫情下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引导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建构起一支专业的心理工作团队,搭建好心理防护组织体系并下沉,实施疫情信息网格化管理,建立心理疏导的配套工作制度和载体平台,实现精准心理帮扶。

第一,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家庭)“四级”心理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学校要制定疫情期间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开通心理咨询线上平台和电话咨询热线,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及时化解居家隔离期间带来的不安感、焦虑情绪,解决学业、家庭关系矛盾、对考研工作不确定性担忧等问题,将有可能转化为心理危机的导火索掐灭在摇篮,同时,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线上推出疫情下的学习和心理调适指导视频和文章,预防和减轻由于疫情所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困顿,为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提供良好社会心理环境。院系要建立一支疫情期间常驻管理队伍,依托辅导员和班级行政骨干(含心理委员),精准收集疫情下学生的各项信息并强化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和监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精准开展学生心理服务提供保障。疫情期间学生心理防控的最后一层网格体系不再是宿舍,宿舍转变为居家自我隔离的家庭,需要将心理防控网络渗入到学生家庭,通过电话、微信、QQ等载体和家长及学生本人保持联系,加强对特殊时期学生心理健康动态关注,实施疫情信息网格化管理,洞察居家学生的情绪,打通疫情下心理监测最后一公里,为实现精准心理帮扶做好信息收集。

第二,要建立有利于心理育人社会心态疏导价值实现的制度机制,保障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制定新冠肺炎疫情师生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学生工作系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心理疏导与援助工作制度,包括提供心理疏导的工作目标、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转介流程和职业伦理规范等,保障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科学规范。

3.2 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加强生命健康教育

疫情下大学生网课学习效果两极分化较为严重,有部分自律学习的学生返校后成绩并未受影响且完成网课质量高,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网课参与度低,专业课挂科率比非疫情影响下明显增高。构建高校心理育人的社会心态引导机制,也需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立足“德术兼授、以文化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疫情下学生线上课程学习重要性、居家隔离的时间管理、健康生活养成、考研心态调整、家庭亲子关系相处等指导融入课程教学中,把疫情下的心理调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志愿精神和抗击疫情的制度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把生命健康教育突出,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感恩医护人员的“最美逆行”,从“80后”“90后”青年医护人员请战上疫区救治的事迹中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人生理想和生命的意义,让课程思政润物无声。

3.3 挖掘榜样的时代内涵,弘扬抗疫正能量

在心理育人过程中,也需要讲好疫情故事,挖掘身边榜样的时代内涵,传播抗疫正能量,给青年大学生上好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引导其建立积极的社会心态。

首先,讲好疫情故事,战“疫”支援落实于行。各地团组织成立的青年战“疫”突击队,汇聚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青年返乡志愿者线上为医护人员家庭子女辅导作业,各级团委联合公益组织发动青年团员为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家庭免费配送基本食物,帮助前线医务人员解决后方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以“武汉加油”“最美逆行者”“疫情防控,我们在行动”等为主题,发起的视频、歌曲、海报、绘画等创作活动,引领青年大学生通过文化作品抒发对武汉、对祖国的祝福之情和对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将对战“疫”疫胜利的支援落实到行动上。

其次,挖掘榜样的时代内涵。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下有现代版“凿壁借光”在村委会蹭网的河南农村女孩,走陡峭山路上悬崖求网络信号听网课的四川高一女生,方舱医院默默啃《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备战高考的武汉女生,这些克服困难求学的榜样,给了多少抱怨宅家无聊和在游戏中飘忽的青年学生一记振聋发聩。网络时代价值多元化,榜样的内涵和外延在拓展,“硬核医生”张文宏敢于真言、金句频出镇定人心,95岁清华教授直播授课上热搜,钟南山84岁高龄再次挂帅出征成为特殊时期的信赖权威和全民偶像。青年人对偶像的追逐,也从仰望到共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和行动。战“疫”前线防护服上“胡歌老婆”的文字留痕,“王力宏迷妹”南方医院三院护士获王力宏回应和歌声鼓励,方舱医院护士“希望国家给我分配一个男朋友”的文字表达,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场上,青年们用自己的表达方式,以网络为媒,搭建起偶像带给自己力量的桥梁,丰富着榜样的时代内涵。

再次,传递爱国正能量。当宅在家里不出门就是为祖国做贡献,不传谣、不信谣就是为疫情下不人心惶惶出一份力,青年群体的爱国行为是身处乡村劝长辈闭门不出的坚守,是身在闹市和父母不参加公共聚餐的劝诫。大数据融入疫情防控,正能量在“武汉加油”的视频、歌曲、漫画创作等载体中传递。当四川广元聚集喝坝坝茶、陶陶居开业扎堆排队有未戴口罩者,蜂拥而出排长队买吃的人群释放着松懈后短暂的狂欢,这些网络照片直观刺激着人的眼球,带给人震撼和反思,《人民日报》公众号发出“不要让无数人的努力功亏一篑”的呼吁,这些都给青年学生团结一心、共克时艰上了爱国的重要一课。

3.4 建立心理育人联动机制,保障社会心态引导机制运行

心理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一环,需要建立联动机制,保障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引导机制运行。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前,需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整合抗疫资源和心理育人的主体,保障“全人员”育人,除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还需要把疫情下的宣传部门、医疗保障部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多部门联合起来,各学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网课授课专业教师、辅导员、班级骨干等队伍形成合力,实现纵向和横向的联合,齐抓共管,各司其职,通力配合,全员参与,发挥联动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各部门在高校疫情防控中的社会心态引导作用,做好因为疫情引发的心理危机预防。

猜你喜欢
心态育人疫情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还是“看掐架”心态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