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与古代教师形象的演变及其当代启示

2021-01-03 16:23罗新河
课外语文 2021年34期
关键词:私学师说官学

罗新河 韦 强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8)

中国是一个具有尊师重道传统的国家,对教师的推崇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同时代拥有着不同的教师形象。纵观中国古代,教师形象并非一成不变,以韩愈《师说》的出现为转折点,唐代之前与唐代之后的教师形象便大为不同。以史为鉴,古代教师形象的演变对当今教师的形象竖立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唐代之前的教师形象

先秦时代,教师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有“天、地、君、亲、师”之说。正因如此,教师的形象具有“君父”的成分与色彩,拥有极高的威权。教师必须具备威严的性格、高尚的德行、渊博的学识、模范的人格乃至理国的才能。可以说先秦所构建的教师形象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应是一位学识、才能、品德兼备的圣贤;第二个维度,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说,应是一位“严父”。先秦的教师形象可以以德高望重的“至圣贤师”来概括,并非一般人能担当。之所以如此,与先秦的教育体制有关。先秦时代的教育有两个特点:第一,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中央与贵族。虽然周朝有“国学”与“乡学”之分,但主要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国学”。“国学”是中央与诸侯贵族所设的大学,因此其对教师的地位、品德、学识便拥有全方位的高要求,必须同样出身高贵又德学兼备之人才能胜任王侯子弟的教师。第二,先秦的教育具有“学在官府”的特征,官府可以具有教育的职能,学校往往也承担官府的事务。因此先秦时,君王、诸侯、大夫往往可以亲自为他人之师,而在“国学”担任教师者也可以在国家机构担任职官。所以,先秦时代的教师形象是在“官师不分”与“政教合一”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教师既是教育学生的老师,又是治理国家的君主、诸侯或官员。故而从官学的角度来说,先秦时期教师形象拥有两个突出的特点:首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其次,教师还是国家治理、教化的参与者。

不过先秦时代的教师形象并非只有官学教师一种,另外还有私学教师形象。东周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私学兴起,于是产生了大量私学教师。私学教师形象与官学教师具有不同的特点。其最显著的不同,是私学教师不存在“学官”属性。由于是民间私学,因此教师不再是国家机构的官员,而是成为专职的知识传播者。荀子曰:“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提出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实际上就是基于私学教师阐发的。相较于官学教师,荀子并未强调教师在德行与地位上的要求,而是强调了教师在专业教育上的能力。所以私学教师形象更多的是一位专业、杰出的知识传授者。

结合官学与私学教师的特点,先秦时代的教师形象不仅是具有权威性的长者,拥有不容冒犯的威严,还拥有令人敬仰的德行与学识,并在各个方面都优于学生与弟子。

汉代的教育体制与周朝相似,非常重视官学。官学分中央、地方两个系统,中央为太学,地方为郡国学。其中,太学教师称博士,博士便是汉代教师的重要群体。博士一般由五十岁以上者担当,其职能主要为议政、制礼、藏书、教授、试策、出使六项。以博士为代表的汉代官学教师其实也是“学官”,很多博士、鸿儒都身居高位,如马融、郑玄等。基于汉代官学的这个特点,汉代的教师形象与周代官学教师是一样的:教师乃是地位崇高、德行高尚、阅历丰富、学识渊博之人。用扬雄《法言》来说:“师者,人之模范。”

不过,汉代也出现了一个有别于周朝的现象,即“经师”与“人师”之分。汉代经学兴起,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经学主要是对儒家经典进行讲习,其侧重于训诂、文词、经义的讲授。讲经主要是对经书书本知识的传授,因此先秦时代并不看重的“字句之学”却是“经师”教育的核心内容。但是,也有很多学者、文人并不满足于“记问之学”,于是提出了“人师”的概念,与“经师”相对。“人师”是汉人对教师形象进行了超越于“经师”的构建,“人师”的职能并不只是对经义进行讲授,同时更在人格、道德、品行上是弟子的模范。才有“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之说。汉人理想的教师形象,是“人师”而非“经师”。

二、韩愈的《师说》对古代教师形象的重构

唐前的教师形象具有圣贤与君父的属性。韩愈的《师说》,则对教师形象进行了重新构建。较之于唐代以前的教师形象,韩愈的《师说》主要对教师形象进行了四个方面的重构。

第一,将教师最本质的职能明确为知识传播与教育教学,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在唐前的文人看来,教师的传道、授业更多是采用“化”的方式,通过令人崇拜与敬仰的德行、学识自然地感染、带动学生的进步。韩愈则突出了教师在知识传授与教学解惑上的职能,教师不能只是自己德才兼备,还必须能为学生带来真正的传道授业与答疑解惑。所以,韩愈是把教师形象进行了专业化、职业化的构建,教师不再是令人高山仰止的“至圣贤师”,而是以传道授业为专业职能的知识传授者。

第二,韩愈的《师说》提出“人无常师”,教师形象不再是固定、单一的,而是流动、多元的。唐代以前,教师形象是知识的统领者与文化的权威者,教师在学生面前要具有在文化上全方位的优越性。因此,能够胜任教师的人便相对较少。韩愈提出“术业有专攻”与“圣人无常师”,只要一个人在某方面长于他人,那么他就可以作为他人的老师;只要别人在某个方面长于自己,那么别人就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所以,教师不再是只有文化上全面具有优越性的学者、圣贤才能胜任,而是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便能胜任。这极大地拓展与丰富了教师的形象,教师的形象不再局限于圣贤、儒生、官长,而是将巫医、乐师、百工全部纳入进来。

第三,打破了教师的年龄界限,教师的形象不再局限于老者。唐代以前,教师形象往往是老者,有两个原因,一是唐前的教师形象都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圣贤之师”,学识的积累、声望的聚集都需要时间的沉淀,所以能够成为“圣贤之师”的都是老者;二是汉代太学博士明确规定,只能由50岁以上的人担任。故而,“老者”便成了唐代之前教师形象的重要属性。韩愈认为,教师的标准在于“闻道先后”而不在于年纪。所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只要闻道在先,无论年纪大小,都可以成为教师。韩愈使教师形象从单纯的老者变为多元的年龄层级。

第四,韩愈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有专业之分,即“术业有专攻”。在唐代之前,教师形象往往是“博学鸿儒”,教师没有专业之分,而是博学多才,无所不通。毕竟在先秦两汉时期,教师往往是学官,从理论上来说,下至经典句读,上至安邦定国,都要精通。虽然从现实来说,很少有人能够全能至此,但是从教师形象的构建来说,先秦两汉确实是将博学、全才作为教师的理想。而韩愈则使教师形象从“全才”变为专业之才。

韩愈的《师说》重新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师形象,这种教师形象的核心属性是“教学之师”“传道之师”“授业之师”,而不再是“圣贤之师”。教师形象不再看重地位、名望,而是看重传道授业。可以说,韩愈把教师形象从圣人变为了凡人,教师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尊长,而是平辈甚至晚辈都可以为师。这为教师形象在古代的发展带来了两个重要改变:一是教师的地位不再圣人化、贵族化,而是平民化。这就使教师形象可以容纳各个阶层、各个年龄、各个专业的人,极大地丰富了教师形象。二是教师形象不再兼具“君父”等属性,而变为纯粹的知识传道者,教师的专业属性、职业属性变得突出。这两点虽然使教师失去了一定的光环,却更接近于教师本来的角色。

三、唐后教师形象的演变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韩愈的《师说》对后世教师形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首先体现在:唐代之后更为看重教师知识传授与专业教育的职能,把教育与教学作为教师最核心的属性之一。吴如愚《师说》言:“是知为师之道,必学识之明。”他认为,教师之所以能成为教师,关键在于他在知识上与学识上能够对别人进行传教,所以“以知为贵也。知所以治人,则为人之师斯无愧矣”。在汉代,“经师”的地位不如“人师”,唐代之后,由于对教师的知识传授更为看重,因此很多文人把经学传授作为教师的首要条件。翁方纲《拟师说(一)》言:“是故师者必有所可守以为质也。……士必先自占一经而后可以择师而从之,为人师者亦必先自立一经,而后不虚所师。……若乃高谈崇论,以矜所独得,倡为人师,与夫游移无据,而不知所师者。”在他看来,经学传授是教师的首要职能,没有经学基础的所谓“人师”,也是“游移无据”之师。基于这种认识,人们对经师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经师不再被人视为低人一等,而是成为地位极高的“不可易之师”,章学诚《师说》对此言之甚详:“经师授受章句、训诂、史学渊源、笔削义例皆为道体所该,古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竹帛之外,别有心传,口耳转受,必明所自不啻宗支谱系,不可乱也。此则必从其人而后受,苟非其人,即已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章氏认为,经师对一个人在学问、道理的学习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是“不可易之师”。这其实是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师的本质属性,因为经师在知识的传授上具有权威性与不可替代性,所以经师的地位在人们的评价视阈中才会提高。因此,在韩愈明确提出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之后,后代的教师形象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作为了第一要素。

韩愈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解惑,但更加重视“传道”。韩愈所谓的“传道”究竟是什么“道”,学术界有不同解释,一般认为是指儒家传统的仁义之道。尽管“道”所代指的具体内涵可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道”是一种超越于一般知识的道理、原则、心性、修为,所以唐代之后的文人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也更加重视“道”的传授。吴玉纶《续师说》言:“师之教人以道。”柳开《续师说》言:“古之以道学为心也,曰吾学其在求仁义礼乐欤。……古之志为学也,不期利于道则不学矣。”徐枋《师说》言:“吾观于师,而后知道之重也。无其道,天子而不能教一时。有其道,匹夫而可以教万世。道之所在,师之所在也。”王夫之《四书训义》言:“师弟子间,以道相交而为人伦之一。”不同文人所寓意的“道”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把“传道”作为最能体现教师价值的职能。

韩愈之后,历代文人将教师形象的本质视为“传学”与“传道”。有的文人侧重于“传学”,有的文人侧重于“传道”,另外也有很多文人二者兼重。何心隐《师说》言:“师非道也,道非师不帱;师非学也,学非师不约。”廖燕《续师说》言:“师莫重乎道,其次必识高而学博,三者备,始可泛应而不穷。”他们都认为,道、学不可偏废。不管是重视传学、传道还是二者兼重,教师形象都变为纯粹的教学者与教育者。

古代教师形象的发展、演变,对当代教师形象的树立、构建也是有启示意义的。首先,教师的核心职能是传授知识。唐代之前,教师形象是贤圣、威严、智识的,这种形象使教师拥有崇高的地位,但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中,真正能够成为理想的“至圣贤师”者非常有限。而唐代之后,教师变为专业的传道者与教育者。无疑,唐代之后的教师形象更符合现代教师的设定。在当代,教师角色就是教学者与教育者,并非需要成为博学通才、德高望重的圣贤。但是,虽然并不要求教师必须是圣贤,但是作为专职的教育者,却更加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教育教学的能力上无愧教师之名,这其实是对教师在专业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唐代之后的教师形象虽然侧重于传道、传学之师,但依然看重教师的德行、品性。教师在道德上依然要是高尚的,不能是有亏的。对当代教师而言,良好的道德品质依然是一个基本要求。身为教师,必须品行方正,为人师表,在道德上为学生做好示范。

最后,唐代之前的教师地位崇高,从而创造了中国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虽然唐代之后,随着教师形象越来越专业化,地位也不可能再如“至圣贤师”一样崇高,但教师的身份在社会上依然是令人尊敬的。可以说,这种“师道为尊”的社会观念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很大程度源自古代教师在民众中树立了良好、正面的教师形象。那么身处当代,教师同样需要努力提升知识水平与道德水平,维护好师道尊严,树立正面形象。

猜你喜欢
私学师说官学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金代的官学教育
宋代官学教育经费及其政策
《师说》“受”字探析
重置《师说》段落?巧化作文结构
浅析东汉的私学与士人
“六艺”之“五射”新考
中国古代私学管理对当今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