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机制的构建

2021-01-03 19:12吴艳玲
关键词:场地设施思政课课程体系

吴艳玲

(齐齐哈尔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

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下,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大中小学按照国家统筹规划,在各个学段形成有机整体,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培养学生。在课程设置上体现纵向主线贯穿、横向功能互补的原则。《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的要求。习近平发表题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文章,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有决策层面的政策和思路的引领,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一体化方向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实践教学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课课堂的扩展和过程的延伸,是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大中小学校是实施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单位,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方面都需要引入实践教学过程。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必然要求实践教学走一体化建设道路。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机制,成为有效发挥资源效能、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 实践教学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青少年所接受的完全的学校教育要经历大中小学阶段。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大中小学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其系统性、连续性和阶段性。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手段,要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也必然要求大学、中学、小学的思政课建设在“纵向主线贯穿”原则下,围绕整体规划课程目标、系统构建课程体系、统筹安排课程内容、统一构建教材体系、建设建强教师队伍等方面的着力点形成一体化的工作体系;同时也要在“横向功能互补”的原则下,拓展教学阵地,将大中小学的思政课的课堂“加大”、“加宽”,实现教室内外功能互补。教室内的课堂教学与教室外的实践教学成为体现“横向功能互补”两个重要的“思政阵地”。实践教学也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一)实践教学是一体化建设“纵向主线贯穿”的重要接入点

实践教学是高校和中小学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也是思政课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围绕思政课教学活动的目标,通过参与、体验等实践环节,将教材中的理论原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强调“纵向主线贯穿、横向功能互补”原则,“纵向主线”既要“贯穿”课堂教学,也要“贯穿”实践教学。课程目标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教材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每一个“纵向主线”都要穿入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要在实现课程目标中发挥功能

思政课要在大中小学的教学活动中体现系统性。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学活动不是相互割裂而是相互联系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一体化建设要在整体规划的课程目标下进行。大学、中学、小学课程目标的规划的制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阵地,必然要在思政课的课程目标下开展教学活动。在高校思政课堂的系列课程、高中阶段“思想政治”的系列课程、初中和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系列课程,都要将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目标;将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理想信念引领目标;将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社会认知引领目标;将引导学生把爱国情怀、强国志向、报国行动自觉融入到奋斗的人生作为情感培养的目标。这是各个学段思政课要实现的总体目标。

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在与课堂教学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很多学校会将所在地区的红色纪念地打造成思政课所使用的实践教学场所。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话语信息的形式灌输于学生头脑,学生对于这些观念信息的接受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深入思考的主动性。利用这些红色纪念地所打造的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收到课堂教学所难于取得的效果。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对革命斗争的环境产生体验,对革命先辈崇高品格产生敬仰之情,内心当中所受到的触动,引发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动思考。这样的思考能够帮助高校学生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少了迷茫,坚定了听从党的召唤,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理想;这样的思考能够帮助高中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生动画面,进而强化了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这样的思考能够帮助初中学生加强对“政党”、对“国家”、对“人民”等政治概念的理解,进而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这样的思考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朴素情感,初步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课堂教学将思想的“种子”埋入学生头脑,实践教学将“阳光、温度和水”注入学生心灵。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共同构成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课程目标建设这个关键的接入点。

2.实践教学要在强化课程体系中发挥功能

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思政课来说,课程体系就是在高校、中学和小学的思政课课程设置中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育规律,顺应学生身心成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形成由一系列既有完整的独立结构,又有梯度关联和共同价值取向的课程构成的全部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比如“道德与法治”课充分考虑小学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依据与少年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融汇到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六个生活和认知领域当中,在同一领域内,又根据学习难度的不同,按照螺旋上升的梯度设置课程,使相应年级的学生普遍地能够在自身的认知能力所及范围内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整个思政课的课程体系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初级阶梯。高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认知的自觉性已经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少儿阶段的启蒙与灌输式的知识与信息的供给方式已经无法在他们那里得到满足。因此,针对高中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所设置的“思想政治”课,较小学、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又递进到更高一级的台阶。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系列课程就成为“道德与法治”系列课程与高校思政系列课程的承上启下的中间阶梯。

从课程体系所强调的内容与过程来看,实践教学是每一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的特定的教学环节。因此进行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建设,也不能忽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功能发挥得如何,影响着课程建设的效果。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强化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功能。

3.实践教学要在呈现并强化课程内容中发挥功能

内容与过程是课程设计的关键要素,二者的融合才能实现课程的呈现。思政课的课程设计也要体现在过程中贯穿内容。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特定的教学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必然要有内容来支撑。因此,那些认为实践教学重过程、轻内容的观点是不可取的。比如一些建有国家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校面向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这个课程中有关“社会建设”的内容涉及加强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问题。对于这样问题的理解,首先需要学生对社区、社区工作有基本的了解。但是绝大多数学生虽然有社区生活的人生经历,但对于社区的治理结构、社区工作、社区服务却缺少认知和体验,感到陌生。而对于这样的内容,单纯依靠教师的课堂讲授很难帮助学生真正地在头脑中建立起社区治理的概念。如果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安排实践教学,由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社区,通过社区工作者讲解工作流程、服务事项、网格化管理、吹哨报到等相关问题,学生就会对课程中有关社会建设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生动、鲜活的亲身体验是课堂教学所无法获得的。实践教学对思政课课程中教学内容传授效果的强化功能,无疑是实实在在,无可替代的。

4.实践教学要成为教材建设的重要关注点

教材是课程在教学中实施所遵照的蓝本,课程的设计既要有内容安排,也要有过程安排。但是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中主要体现内容设计,普遍没有体现对于教学过程和特殊教学环节的安排。在高校和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体系建设中,国家教材委员会负责统一筹划工作。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是系统工程,国家教材委员会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的前提下,组织相关方面力量统一编写、统一审定、统一使用。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呈现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结合实践教学安排“实践拓展”的内容。比如某一门思政课程的教材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由若干章节构成。在教材所体现的教学进程中,可以在每完成一个教学单元后,可在教材中安排一个“实践拓展”的内容。教学单位或教师,作为教材使用者,可以按照其中的内容安排实践教学。这样在一部教材所编入的教学内容中,既满足了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关照了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由教学单位和教师自行随机安排,变成由教材统一设定,让实践教学的设计依据更具有权威性、指导性、操作性和实施的保障性。

5.实践教学要成为教师队伍的“点将台”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当好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而对于实践教学来讲,同时还要求教师具备教学过程的掌控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面对突发情况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要统筹解决好思政课教师缺口问题,在核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要求。《意见》设定了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核定所要依照的师生人数的比例关系,要求严格依照比例在编制内配足。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编制不得作其他方面使用,并且要尽快配备到教学岗位。《意见》提出,要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中小学校中的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岗位的编制配备。《意见》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加大教师激励力度、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为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导和明确的遵循。实践教学对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实践教学也成为培养锻炼教师队伍的重要平台。通过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内外的沟通协调能力、突发情况的处置能力都将得到锻炼和提高。实践教学必将成为思政课教师能力培养的重要“练兵场”和“点将台”。

(二)实践教学是一体化建设“横向功能互补”的重要着力点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大中小学校作为教学主体单位在思政课的课程目标下,在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内,围绕课程内容,通过教师组织的课堂以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社会生活,开展思政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增强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校和中小学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也是思政课的一种教学活动,围绕思政课教学活动的目标,通过参与、体验等实践环节,将教材中的理论原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大中小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开展“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教学活动,拓展了思政课的教学阵地,克服了课堂教学的局限,将思想政治课引向生动、鲜活的境界。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课堂环境、方法手段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在实践教学中有共同的着力点,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学主体单位要抓住关键,有效推进课程建设。

1.形成教学体系

学校思想政治课建设要把社会实践纳入课程建设的正常轨道,综合各门思政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点、疑点和热点问题,设定实践课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和思考,进而产生课堂教学难于取得的教学效果,实践课教学内容的设定有一个不断修正调整的过程,各门思政课经过一定时期在实践中的完善,将逐步形成既有相对独立系统,又与课堂教学有紧密联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确保可操作性

学校思想政治课建设要实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标准化,制定培养计划、学时、实施方案等,确保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有了标准、计划和方案,实践教学的开展就有了抓手,有章可循,便于教师字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使实践教学能够顺利、有效开展有了可靠的保障。

3.体现规定性与机动性的结合

学校思想政治课建设可将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成“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两大模块,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单位和教师在 确保“规定动作”的教学内容完成的前提下,也可以拓展教学内容,设计实施“自选动作”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教学单位或教师要做好实践教学的活动过程记录,形成点面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在“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教学实践中,体现规定性与机动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4.体现内容丰富性与形式多样性的结合

学校思想政治课建设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现代信息媒体、平台和数据资源规划、安排教学活动。教学单位和教师可以积极探索“以课堂实践教学为基础,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为主体,网络实践教学、智能手机实践教学为补充”的“多样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丰富实践育人的内容与形式,充分体现内容丰富性与形式多样性的结合

二、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机制的几个有效抓手

1.构建课程规划统筹机制

大中小学校思政课课程的一体化建设不能忽略实践教学。按照思政课课程体系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成为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大中小学校的各门思政课中明确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来确定每学期在每门思政课中要开展的实践课的次数和课时数。从各门课程的教材中合理选取适合开展实践教学的章节是实践教学能否实现、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比如在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门思政课中,可选择第三讲《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第五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内容来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具体运行过程中,可带领学生到生态建设示范单位进行参观考察,请自然资源行政部门、生态环境行政部门或生态建设主体单位的相关人员作报告、讲座。从这些实践教学的个案当中寻找普遍规律,有效指导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选取、学期内教学次数安排和课时总量设定,形成实践教学课程规划的统筹机制。

2.构建设施资源统筹共享机制

实践教学在多数情况下是在教室以外的场所进行。因此,开展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外在的条件就是要有场地设施和相关设备。这些场地设施可能是某个公益性的公共场所或公共设施,可能是某个企事业单位或机构的生产、经营、工作或运营场地设施设备,也可能是教学单位专门为开展实践教学而打造的实践教学基地或其他专门的实践场地设施设备。这些场地设施设备可以用于服务实践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这些场地设施设备的利用效能,就需要实现开放利用、资源共享。高等院校中各门思政课可以实现共享资源,即某个场地设施设备可以为多门思政课提供服务。比如某革命纪念地的纪念场馆及其展陈设备、展陈内容,既可以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场地设施,也可以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场地设施。同样,中小学的思政课也可能使用这样的场地设施设备开展实践教学。当前,各门思政课与这些场地设施设备的权属或管理单位建立联系,往往是由课组为单位进行运作,一课一策,一课一结,缺乏常态化、协同性运行的机制。常常出现各个学段的教学单位、各门思政课程在使用某个实践教学场地设施设备时发生时间上的冲突,影响教学计划的正常实施,课前筹划缺少统筹,造成运行过程重复,效率下降。因此,在实践教学对场地资源需求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可由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对当地可能利用的实践教学的场地设施资源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建立资源数据库,与纳入数据库的场地设施权属单位及管理单位建立联系,确立合作关系。同时通过教学单位报送场地资源需求信息,建立当地域内大中小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地设施资源需求情况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信息处理平台,对资源存量和需求数据进行分析,将资源在课程之间进行统筹配置。建立资源统筹共享机制,有利于实现场地设施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3.形成教师资源多源化机制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是一样。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比,对教师驾驭课堂、掌控节奏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同时要求教师对设施、场地、设备更加熟悉,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因此,对于担任实践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主讲教师,也可以由场地设施权属单位推荐相关人员。对此,可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向当地各个实践教学场地设施权属或管理单位发布特聘教师征聘启示,在申报者中进行资格确认,向被确认的人员发放思政课实践教学特聘教师聘任证书,建立实践教学特聘教师师资数据课库,向大中小学推荐师资库教师。比如将在推动社会事业或产业发展有突出作为的典型单位选定为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也可在自愿申报的前提下,选聘该单位的相关专家、领导人或专业人员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特聘教师。各教学单位组织思政课实践教学时,实践教学的教师可由思政课主讲教师担任,也可选聘特聘教师库中的人员担任。形成实践教学师资多源化的格局。

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意见指导下,学校思想政治课建设将实践教学纳入一体化课程建设目标,通过构建课程规划统筹机制、构建设施资源统筹共享机制、形成教师资源多源化机制,为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标的全面落实,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现实落脚点。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思政课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精准定位,强化服务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工作的创新实践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