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数学语言化,数学语言生活化

2021-01-03 10:20顾楠
成长 2021年1期

顾楠

摘要:本篇论文以分析苏教版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和“认位置”为例,并结合小学生的心理角度,来对这四个单元的小学教材特点、实践建议、发展方向进行基本分析和论述。笔者在此文中要探究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一本小小的教材来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学,使学生知晓如何学习,知道怎么学习,并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我的实践建议是:让生活数学语言化,数学语言生活化。大部分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已经对这几个单元的知识点有所了解,能像唱山歌似的说出“1、2、3.....”,能大概地比较物体间的长短、高矮、轻重;那作为教师,我们还需要教什么呢?在小学的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不仅要知道学什么,还得知道怎么学?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还得知道怎么教?陶行知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2]

关键词:数学教材分析;生活数学语言化;数学语言生活化

1教材整体内容分析

1.1情境化,建立数与形的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数一数”,是整个小学数学的起点和基础,学生需要能够通过观察不同的场景图片,了解数学的计数方式,能够数出并说出事物的数量。

在这一单元的第一面呈现了一个丰富美丽、硕果累累的秋天景象,小朋友在游乐园里欢乐地玩耍,并且有些同学快乐拿着几个气球奔跑,有些同学玩着飞机船,有些同学在玩旋转木马,有些同学在荡秋千……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贴近学生的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怎么当好一名教师,那就是把你当成是学生。”[2]

我们可以询问学生“秋天的游乐园真美丽,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呀?”,“谁是老师的小能手,来帮老师数一数?”通过简单的提问唤醒学生的知识结构,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已有的三个事物——滑梯、秋千、和旋转木马,让学生探究讨论滑梯和一个小圆点;秋千和两个小圆点;木马和三个小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为什么滑梯下有一个小圆点?”“你还可以用其他简单的符号表示滑梯的数量吗?”“在幼儿园里我们学过哪些简单的形状呢?你们还记得吗?”“你们能找出事物和圆点的联系后填写后面几幅图片的空白格部分吗”

在这个时候还不适合过早和学生说把小圆点看成是数字,因为数字是这学期第五单元的内容,我们只是通过第一单元培养学生基本看图识数的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观察能力。同时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思想——对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为什么不直接写阿拉伯数字呢?要用小圆点来代替呢?简单来说,符号能够将自然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它起点低,却能丰富学生画○的体验,慢进程,却能帮助学生理解内涵,以后学生学到“用字母表现数”时,就能更好地迁移和转化。不可否认,学生对于情境有一种莫名的依赖性,借助这个图片情境,不仅帮助建立起数与形的知识框架,而且为其后期的学习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1.2 实践性,强化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单元“比一比”,主要教学目标是认识比较物体的长短、轻重和高矮的含义,并且能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在学前教育阶段,其实学生已经接触过基本的比较思维,但是往往学生能说出答案,但是对于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还是一知半解的,或者是模糊的。教材中很多题目能充分实现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思考问题。

在教学第二单元中的第五题,是比较几个圆柱杯子里的水,其实这道题没有一定圆柱体立体的知识,有些学生可能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这也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题目。因此教师可以找来三个同样高度的杯子,但是胖瘦不同。老师可以问:“这几个杯子里的水什么是一样的呢?什么看起来是不同的呢?杯子里的水一定是最胖的那个最多吗?怎么做实验呢?”几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跃跃欲试,那么此时可以邀请两个学生进行试验,可以将三个杯子里的水倒入同一个杯子里,然后标号刻度,最后进行比较标记地方的高低。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对课堂的把握就会更深刻。

实践的过程,就是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思考的过程,即教师的教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即是创设——引导——评价;学生的学应是体验、反思和调整。教师创设实验问题让学生自主体验,引导学生看看错误的地方并且让他们反思。最后教师应主动评价,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评价做出积极地调整。

1.3综合性,提升学生思考维度的多样性

第三单元“分一分”,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各种各样的分类活动中学习分类的方法教材的综合性,往往能够培养学生思考的不同维度,本单元把学生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食品、玩具、书本、动物、交通工具、树叶等。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物体的名称、用途和特点,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分类是认识事物、现象本质特征的思维方法,没有分类就没有整体与部分,就没有加减乘除;没有分类就无法研究几何形体,也无法进行统计。

在“试一试”中,需要学生把9片树叶分到按照不同的标准分到不同的篮子里,可以从不同形状,不同颜色。那么此时就考验学生从不同维度来进行分類,“同学们!我看到了几种不同分类的方法,你们能上来讲讲自己是怎么分类的嘛?”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那有没有树叶没有落进篮子的同学呢?你是怎么分类的?为什么它不能进篮子里呢?”如果学生答不出,我们可以邀请他问问答对的同。这样有利于每一位学生明白分类,分类标准,如何分类?

1.4 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四单元“认位置”,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采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此单元倾向于从教材设计入手,包括看图说话、游戏、操作、联系生活等。

第四单元的想想做做中是两个学生在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涉及到左右手的区分辨认,学生的困难在于,老师面向学生举起右手时,学生看到的实际上是他们的左边,此时要引导学生“为什么面对面时,我的左手是你们看到的右手呢?难道老师举错了吗?你们是通过什么标准来看我的左手的呢?”教师可以将此游戏改编为一个小儿歌,然后教师唱,学生做,然后分组每个小组一个动作,全体唱到那一句,则那个小组做动作。小学生在幼儿园进行过渡的过程中,教师是要能够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传授知识。

同时在这一章思考题中,有一张图片是靠右走,这张图片很好地结合了日常生活中上下楼梯靠右走的生活学习规范,贴近学生的生活,非常具有教育意义。题目中问到:“都靠右走,那谁走错了呢?”这道题目老师可以让几个学生模仿走楼梯的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左右手的判断是相对于自己的躯体而言的。上下楼梯也是这样的,只要学生走在自己靠右手的地方就可以了。

2 几点数学建议

2.1开展趣味性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1.1“唰!”的设计

在教学第三单元中的“分一分”的分树叶模块,如果直接让学生按照分类标准直接进行分类,可能会失去一些趣味性,那么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模拟树叶飘进篮子的声音,我把他设计为 “唰!”,可以定为三个音调:一声平的唰的三片树叶进入第一个篮子,二声扬的唰的三片树叶进入第二个篮子!,三声拐弯的唰的三片树叶进入第三个篮子!这样不同的分类就立刻生动形象了起来,树叶伴随着声音似乎具有了立体感。

2.1.2 “怎么比长短?”

在比较几支笔谁更长的时候,教师可以拿出几根毛线来代替铅笔,突出“比”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操作,初步学会规范化地比。教师首先把三根相似长度的毛线任何一端都没有对齐地粘贴在黑板上,“这样你能看出谁更长吗?”学生可能会随意指出一根,那么此时我们可以把其中一根和他说的那一根调换位置,显然推翻了学生的毛线右端越靠右越长的想法。那么学生可能会说:“那么我们把三条线一端对齐就好了!”那老师这时又要立即做出反应,老师故意把最长的那根毛线倾斜着放,反而变成最短的了。这时学生应该就明白了,原来比长短不仅需要铅笔一端对齐,还要三条线之间互相平行。其实这点知识可以放在课后让学生进行趣味思考,想一想到底哪一根最长。

2.2 突出方法引导,注重学习常规教育与培养

2.2.1综合性和分析性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的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是一个递进的学习。比一比是分一分的前提,比较思维是需要看到两种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而分一分则是要看到两种事物的共性和普遍性。在分类时,教师可以举一个更为有深度的例子考验学生,比如说:第三单元第三题就设计地有深度,有拓展,又贴近我们的生活,能够展开来让学生进行学习。教材讓我们对飞机、自行车、卡车、三轮车、摩托车、游艇、潜艇这几个交通工具进行分类,我们要引导学生先区别各自的特点,然后找到一个共性。

我们可以问学生,“有哪些分类标准呢?请大家说出至少三类分法!”引导学生从中概括出共性,可以按照海陆空分类,按轮子数量分类,按乘坐人的数量进行分析,或者行驶速度的不同,需不需要发动机,需不需要充电等等。这个案例极高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往往需要我们思维先发散出去,想出各种可能性;然后再聚合起来,分析比较各种可能性。

2.2.2 提问引导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同时也能提升上课的艺术效果,达成教学目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老师上课适时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探索问题本质、拓展思维方向。更重要的是,在与老师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看到自己思维的漏洞,更正自己的错误,准确地掌握重难点部分。苏格拉底曾说:“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那如何让学生承认自己的无知呢?我认为教师要掌握三种提问的方式:

提问和情境相契合。在认识位置这一章时,老师可以给同学们讲一个龟兔上山下山赛跑的故事,一开始兔子跑得很快,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提问:同学们,请问现在谁跑得更快呢?谁在前,谁在后呢?后来爬到山顶后,小兔子开始往山下奔去,虽然乌龟气喘吁吁,但这时的乌龟就相当聪明,他很快就跑到了小兔子的前面,请你猜猜小乌龟是如何取胜的呢?生动的情境,引出值得思考的问题,也让学生更透彻更有趣地理解教材知识点。

提问和思维相契合。在第二单元中,图片是几个小朋友一起在跳绳,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这两个学生跳绳的时候,我们能够目测知道两根绳子的长短吗?”“站在滑滑梯上的两位同学,他们这样比较身高的方法对不对呢?我们请一位个子稍瘦小的同学和一位高挑一点的同学来做这样一个实验,好吗?”“通过观察图片,我们除了可以比较两个人的高矮,绳子的长短,果实的轻重,我们还能探究什么问题呢?比如说比较滑梯的左边和右边哪边会更长?两条石子路哪个更长?你能论证一下你的思路吗?”从而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会观察,还要学习“假设、实验、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来进行学习。

2.2.3训练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多让学生解释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这些问题要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在第三单元分一分,想想做做第一题,要求学生说出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那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理解了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两者之间的区别呢?我们可以询问学生:“什么是水中生活的动物呢?水中生活的动物有哪些特点呢?青蛙是不是只能生活在水中呢?下面11种动物有没有你不太了解的呢?怎么进行分类呢?”

让出错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在第一单元的想想做做的第四题,有一个瘸腿坐在轮椅上的男孩和一个女孩,图片中看起来两人是同样高的,教师要让学生描述一下图片的意思,然后进行一下判断。“这张图片你能描述一下吗?你可以说:这张图片有××和××,我的想法是××更高,因为……”。当学生说的磕磕绊绊时,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可能影响以后学生对你课堂的活跃程度。

吴正宪老师在她写给《给小学数学教师的50条建议》中提到:“我们爱孩子、尊重孩子,但不应漠视孩子们的错误。当学生出错时,我们要及时而明确的指出,帮助其纠正。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不要让发错的学生觉得难堪和懊恼,而是欣然接受,甚至是豁然开朗,然后体面地坐下。”[1]

参考文献:

[1]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50条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陶行知.陶行知谈教育[M].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

[3]曹琛.主动参与,整体感知,积累经验[J].小学数学教育.2020.7-8.55.

[4]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苏教版)[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