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批在自读课教学设计中的价值及应用探析

2021-01-03 09:32杨胜兴
甘肃教育 2021年19期
关键词:自读课文教学设计应用

杨胜兴

【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吸收我国古代评点思想的精华,大胆地将其迁移进教材自读课文中,形成了旁批和课后阅读提示为主体的助学系统。在自读课教学中,旁批如何发挥确定教学内容、引导教学展开和将教学深化等方面的作用,值得做一些探析。

【关键词】自读课文;旁批;教学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9—0057—03

一、引言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中的旁批,是对古代诗文、小说、戏曲评点思想的初步介绍和方法思路的再利用。旁批和课后阅读提示组成的教材助学系统,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它们蕴含了不同的课型,应该有不同的教法思想。因此,教师宜在备课中深入挖掘,从而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

二、旁批在教学设计中的价值

1.旁批是教学内容确定的起点。教学一篇文章,具体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呢?余米曲认为:“课文旁批是准确的导引。”她在《<动物笑谈>备课手记》中将课后阅读提示析出四个教学点:“1.和动物有关的趣事、笑话;2.科学家探求真理的专注与严谨;3.文章诙谐风趣的语言;4.价值观的培养[1]。然后细读旁批,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从而较为准确地确定了教学内容。

教师在备课时深入细致地分析旁批和阅读提示,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也就比较科学合理,既符合教材的主张,又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读课的“自读”之意就能在具体的方法引导上体现出来。

2.旁批是教学过程衔接的纽带。教学的展开,是图穷匕首见,还是伐竹取道,关键在于教师的拿捏。高明的做法往往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借助已有的工具,信手拈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搬一架梯子。如,肖培东《巧借旁批读桃树——我教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认为“旁批对学生自读课文提供了支架”,并介绍了自己的做法:“具体教学思路是利用文中旁批,先让学生自行思考解决问题,再引导学生利用旁批提示的方法自主阅读,既让学生习得方法,又紧扣情感,深嚼细品,读懂课文,读出自己。”[2]

3.旁批是教学打开发散思维之门的钥匙。与人教版教材比较,统编教材的教读课文从选文来看变化不大,加强了课前预习、课后习题的设计,导向性更加明确。加之均为经典文章,教学、研究类的案例汗牛充栋,有的已经形成了明显的教学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容易把握。而自读课文,特别是一些新选入的文章,除了旁批和阅读提示之外,鲜有其他辅助材料,且新教材聚焦于“自读”课型的要求,从实际教学来看,反倒不好把握。如何从流于形式或浅易的“自读”迁移到真正自觉的“自读”,旁批的灵活应用颇为关键。如,教师可将古人“集评集注”做法引入教学,在某一知识点下用旁批的形式做归纳整理,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打通,从而达成温儒敏先生在《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汇报提纲》中指出的:“‘教读’课老师讲得多一点,精一点,主要就是举例子、给方法。‘自读’课就是让学生使用‘教读’课给的方法,更加自主地阅读,教师不必精讲”。[3]在完成课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避开精读课整饬有度、向内深挖之道,努力打开灵活发散之门,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激发其兴趣,开掘其潜力,固化能力,提高水平。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旁批的内容,能更好地发挥其助学、导教的作用。

三、旁批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举例

1.衔接旧知,寻找切口。写景散文中的描写,学生不陌生,如何帮助学生有新的收获,突破最近发展区呢?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雨的四季》时,教学的切口在哪儿?整理阅读提示,教学内容指向了:(1)写景散文美在“饱含的情感”“细腻生动的笔墨”“诗一般的语言”(语言赏析);(2)本文写的雨“‘容貌’有别,‘性情’各异”(内容的梳理和描写赏析)。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切入点应该选在对“内容的把握和描写手法的赏析”上,进而到语言的赏析、感悟。课文第二段的旁批——“作者没有直接描绘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淋洗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开了好头,一方面直指本段的写作对象是“春雨”,暗示学生注意后文会写到“夏雨”“秋雨”“冬雨”,这样就能与题目相呼应;另外,“没有直接描绘……而是写……淋洗后的情态”恰好将“描写”拈出,暗示学生要注意对文中“描写”的关注。此时,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下面一段文字: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朱自清《春》)

两者进行比较可发现:(1)同样是写雨,前者是间接写,写雨后的花、树、叶、草,甚至空气;后者有直接写,写雨的持续时间、形态,有间接写,写雨中的树叶、小草、乡村、人家等。(2)无论哪种写法,都表现了春雨能洗涤万物,催生生机,营造氛围的特点。(3)显然,在写春雨时不约而同地都用到了诸如比喻、拟人的修辞,将春雨在作者眼中的“容貌”“性情”写出,的确是好的描写。通过这样的引导,在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描写的好处,无形中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汇集形象,发散思维。教读课文《回忆我的母亲》(朱德)“积累拓展”部分提到:“很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比如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等,找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在精读课宝贵的课时限制下,这一问题可以延伸到自读课中去探究。如,七年级课本中就有现成的文章——《秋天的怀念》《散步》《金色花》《荷叶·母亲》,这些文章不約而同地写到了母亲,每一位母亲的命运各不相同,人物角色的作用也不相同,但在每一个作者的笔下,母亲都是爱和真善美的化身,在这个相同的点上,怎样才能写出母亲的不同,是值得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的。

此外,父亲的形象亦不能忽视。《走一步,再走一步》《背影》《台阶》《孤独之旅》,从文本的分布来看,涉及三个年级;从文体来看,有散文和小说。父亲的角色作用也各不相同,描写方法因文体差异亦有不同;和母亲形象相比,所选材料更能体现父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和精神的培养,指向了克服困难、锤炼意志力、爭取荣誉、反哺亲恩的阳刚之美。

3.关注情节、挖掘深意。九年级上册第16课《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课后阅读提示指出“这是一篇描写少年成长之路的小说”,写十来岁的少年杜小康在家庭突遭变故,随父亲去放鸭的故事。杜小康在放鸭过程中的“历险”与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的经历相似,教学时,教师利用阅读提示第二段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起七年级学过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并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读。除了可以较好地领悟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的突出特点之外,还会有不少新的发现和深入的理解。比如,(1)情节相似,都写了一个孩子的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在经历中被迫面对困难,在父亲的陪伴(帮助)下克服困难,积累了人生经验,从而完成了阶段性成长。这一过程,符合成长小说的叙述结构:“天真—诱惑—出走—迷惘—考验—失去天真—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4](2)人物——父亲的作用相似。父亲在孩子成长历险中都起到了陪伴的作用、引领的作用和精神慰藉的作用。两文中父亲的出现,一方面是小说情节安排的需要,另一方面可看作一个隐喻:历险是男孩成为男子汉的必经之路。(3)主题相似。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呼唤人们关注孩子在成长历险中父亲的在场极其重要。这样,由阅读提示进入,宜深则深,挖掘出文章更深刻的含义。

总之,自读课文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导教功能,将教读课文中所学知识点、方法合理迁移应用,体现学以致用的特点,逐渐形成自读课文教学的课型特点。

参考文献

[1]剑南主编.初中语文这样教(上):统编新课名师备教手记[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176.

[2]肖培东.巧借旁批读桃树——我教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J].语文教学通讯·B,2017(35):44-47.

[3]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58.

[4]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08.

(本文系2020年度兰州市教育规划课题《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旁批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LZ[2020]GR1421)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自读课文教学设计应用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以三步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