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非遗类文化会展的类型及价值探析

2021-01-03 04:48张中波
商展经济·下半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类型价值

摘 要:在文化会展蓬勃兴起及非遗保护热潮背景下,我国非遗与文化会展的融合态势良好。一方面,各类文化会展积极引入非遗,开展非遗的展演、展销等活动,以丰富展会活动内容;另一方面,以非遗为主题举办的专门性的文化会展,即非遗类文化会展方兴未艾,各级各类非遗类文化会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非遗类文化会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其有助于为非遗保护搭建公共性服务平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非遗类文化会展;类型;价值;公共文化服务

本文索引:张中波.<标题>[J].商展经济,2021(24):-013.

中圖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24.04

非遗类文化会展(以下简称“非遗会展”)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阐释非遗会展的多元类型及公共文化服务价值,有助于提高社会各界对非遗会展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促进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非遗会展的有序发展。

1 非遗类文化会展的形成

会展业影响面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能够汇集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助于促进举办地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会展业日益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会展是会议、展览和节事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由多个人集聚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体性的物质、文化交流活动。”[1]近年来,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凸显,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2015年3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我国会展业由此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

我国文化资源丰富,赋予了文化会展发展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作为我国会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会展近20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在非遗保护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会展可利用的特色文化资源。当前,我国非遗与文化会展的融合态势良好,一方面,各类文化会展(如文化产业博览会、旅游博览会、旅游节、文化节、艺术节等)积极引入非遗,设置非遗展区,开展非遗展演、展销等活动,将其作为展会特色内容。另一方面,以非遗为主题举办的专门性的文化会展,即非遗会展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潍坊国际风筝会、甘肃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等非遗会展,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和打造,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品牌文化会展及举办地一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有力推动了举办地会展及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广告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极大提升了举办地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城市文化软实力。

2 非遗类文化会展的类型

我国非遗会展分布广、数量多、类型杂,对非遗会展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类,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不同类型非遗会展特征的认识,从而为非遗会展各种促进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非遗会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如下:

2.1 按展品范围分

按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国将非遗分为十大门类,即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相应地,按照展品涉及非遗门类范围的大小分类,非遗会展可分为综合性非遗会展与专题性非遗会展。其一,综合性非遗会展。展品涉及的非遗门类范围宽泛,展会名称往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冠名。规模一般较大,非遗项目类别丰富,非遗展商数量众多,普通观众占比较高,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等。其二,专题性非遗会展。展品范围往往集中于某一非遗门类,主题鲜明,专业观众占比较高,如中国陶瓷博览会、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等。

2.2 按举办目的分

按照举办目的的不同,非遗会展可分为商业性非遗会展和公益性非遗会展。其一,商业性非遗会展。多由行业协会或与各级政府等联合主办,以促进非遗产业发展为主要目的,主要面向专业观众。例如,2021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委员会承办,博览会将目标观众设定为以下几类“艺术品收藏家及拍卖公司,国际级、省市级博物馆,各类工美、文创设计、从业人员,艺术品爱好者,各驻华使领馆机构及海外专业观众,创意产业或者特色产品园区,金融及地产公司高端客户,著名旅游景区纪念品采购部门,工艺美术品批发商、零售商、贸易商。”[2]其二,公益性非遗会展。多为政府主导型会展,主要面向普通观众,以非遗的展示、宣传、教育、交流、传播为主要目的,如各级各类非遗保护成果展等。

2.3 按影响力分

按照影响力的不同,非遗会展可分为国际级、国家级、省际级、省级、市县级等不同等级。其一,国际级。具有国际影响力,主办单位往往包括相关国际组织机构,能吸引大量国外参展商。例如,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由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其二,国家级。具有全国影响力,主办单位如国家各部委、全国性行业协会、省级人民政府等,能吸引大量国内参展商。例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其三,省际级。具有省际影响力,通常是地理位置相邻的几个省份共同举办,各省轮流承办,参展商主要来自联合办展的相关省份。例如,鄂湘赣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四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其四,省级。具有省域影响力,主办单位一般为省级相关组织机构,参展商多来自省内。例如,第十三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由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山东省工艺美术学会、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共同主办和承办。其五,市县级。具有市域或县域影响力,主办单位一般为市级或县级政府相关部门,参展商多来自本市或本县,如安徽阜南柳编艺术节等。

此外,按举办周期分,非遗会展可分为周期性非遗会展与临时性非遗会展;按形成时间分,非遗会展可分为传统延伸型非遗会展与现代新创型非遗会展;按举办场地分,非遗会展可分为室内非遗会展与室外非遗会展;按呈现形式分,非遗会展可分为线下非遗会展与线上非遗会展等形式。

3 非遗类文化会展的价值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非遗保护热潮背景下,非遗会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3.1 为非遗保护搭建公共性平台

如同逛庙会、赶集(赶圩)在传统农耕社会中的作用,逛展会已成为城市居民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会展为非遗保护搭建起了集中展示与交易的“公共性平臺”,[3]是非遗活态保护的有效方式,体现了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重要理念,有助于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提升非遗存续力。

3.1.1 促进非遗传播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21年8月2日)提出应“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加强专业化、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办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活动”,促进非遗的广泛传播。概括而言,非遗的会展传播方式具有时空集聚性,直观性、互动性,双向性、高效性等特点。

(1)时空集聚性。非遗多具有地域性、分散性、节律性等时空分布特点,民众往往难以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接触本地乃至异域他族的多彩非遗。非遗会展可将不同地域、民族、门类的非遗项目集聚起来加以集中展示,可以使民众有机会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集中领略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其中,区域性非遗会展以展示地域性非遗为主,而大型国家级或国际级非遗会展则可以将全国各地各民族乃至国外非遗项目加以集中展示,非遗展品的数量、种类更为丰富多元。例如,2019年10月17日—10月22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行。“本届非遗节以‘传承多彩文化,创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在1个主会场和28个主题分会场开展了国际展览、国际论坛、国际竞技、国际展演和互动体验等各类活动830余场。来自86个国家的1100余个非遗项目、5600余名代表共享盛会,上演了一场有颜值、有价值、有力量、有影响的国际性文化盛会。”[4]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展。此外,非遗会展通过线上展会直播等云会展的形式也极速扩大了非遗传播的时空范围。

(2)直观性、互动性。除了非遗的实物、文字、图片、音像展示等静态展陈方式,非遗会展日益注重动态、活态展陈方式的运用,通过非遗传承人的知识讲解、技艺展演、现代科技应用(如VR、AR科技体验)、观众操作体验等方式,打造主题式、场景式、体验式非遗展演空间,使非遗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观众近距离直观感受和领略非遗的魅力和风采,从而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非遗传播效果。

(3)双向性、高效性。非遗会展搭建起了非遗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间良性互动的平台,能够快速反馈非遗市场的供求信息,具有双向性、高效性的传播特点。非遗会展为非遗展商与观众间、非遗展商间提供了直接沟通、交流互鉴的机会,一方面有助于非遗展商向公众展示产品、宣传形象,提高非遗展商知名度,促进非遗产品销售与市场开拓;另一方面有助于非遗展商收集市场供求信息,进而据此开展非遗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工作。

3.1.2 促进非遗交易

非遗会展为非遗产品和衍生品提供了良好的展销、交易平台。大型非遗会展往往会吸引众多专业采购商和普通观众前来采购、消费非遗产品和衍生品,有助于促进非遗产品和衍生品的消费与交易,进而促进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例如,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首度举办的“中国非遗创意设计作品授权展”聚焦非遗符号的授权和转化,邀请了53家IP版权方参展,拿出300多个IP授权元素展出洽谈。最终成功对接项目80余个,洽谈签约金额达到5510万元,有效推动了非遗成果转化。另外,非遗节500余家参展单位现场销售额5000余万元,签约金额超1亿元,进一步展现了非遗的创造力与市场力。”[5]生产性保护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保护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非遗等具有生产性质特点的非遗项目,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非遗会展多以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非遗为主要展示对象,从而为这几类非遗项目提供了生产性保护的契机和平台。

总之,我国多数非遗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需求不足和传承乏力。因此,新时代非遗保护的根本性问题在于重建民众的非遗消费需求,培育非遗新的生存土壤。这需要唤起民众对非遗的关注、理解与兴趣,提高民众的非遗文化素养,培养民众的非遗消费观念。非遗会展将非遗面向公众进行展演、展销、参与体验,尤其是通过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有助于培养提高人们对非遗的保护、欣赏意识,增进公众对非遗的认知与认同,培育、扩大非遗的欣赏需求群体,从而激活非遗消费市场,拓展非遗生存空间。

3.2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3.2.1 非遗是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文化是相对经营文化而言,是为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而形成的文化形态,强调的是以社会全体公众为服务对象的公共行政职能,目标是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创造文化”。[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7年3月1日起实施)指出:“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非遗根植民间、源于生活,具有天然的公共文化属性,是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成为公共文化,大致表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在观念上被大众公认,并且得到公众的自愿参与;另一个是在体制上被政府部门正式承认,并且以一定的公共资源加以支持。”[7]例如,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非遗保护名录制度、组织非遗传承人申报认定、组织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举办非遗会展等。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丰富多彩的非遗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量大质优的公共文化产品,有助于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满足民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总之,公共文化具有公益性、共享性、群体性、地域性、多样性等特点,非遗的公共属性与公共文化特征相契合。随着非遗保护意识的深入人心及非遗保护实践的火热开展,非遗的公共文化属性愈加明显,非遗保护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3.2.2 非遗会展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

非遗是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会展则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非遗会展多为政府主导型的公益性会展,具有较强的公共文化服务属性。非遗会展将非遗作为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给民众观览、体验、参与、消费,一方面有助于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渠道,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发挥非遗的现代公共文化价值,使非遗从原本小范围群体的公共文化走向全民共享的大共同体公共文化,体现了文化惠民、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宗旨,推动了非遗的惠民共享式保护。例如,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举办期间,非遗节会场变身“网红”打卡地,主会场的留言板成为游客和市民对非遗节的点赞台。据统计,非遗节期间,主会场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共有70万观众入场参观,28个分会场吸引了350万观众参与,社区实践及配套活动共有150万人次参加,线上覆盖人群达1.9亿人次。”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作为“文化的盛会、民众的节日”,已然成为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文化嘉年华。

参考文献

许传宏.会展策划(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2.

2021第二届中國工艺美术博览会展会介绍[EB/OL].http://cace.cnlic.org.cn/gyzh/zhjs/index.html#zhjs(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官网).

刘显世,唐月民.从庙会到会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性运作[J].东岳论丛,2016(5):40-48.

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执委办国际大展工作部、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承多彩文化创享美好生活: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主会场展览和推介活动回眸[J].文化月刊,2019(11):44.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盛会落幕非遗正青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成功举办[J].文化月刊,2019(11):49.

刘月学.图书馆服务与服务体系研究[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5.

高丙中.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文艺研究,2008(2):82.

基金项目: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社会教育视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会展教育模式研究”(17DH16);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基于观众体验的山东省非遗类文化会展创新性服务设计研究”(2020RKB01614)。

作者简介:张中波(1984-),山东泰安人,济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非遗保护、会展策划与设计。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类型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给”的价值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