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探析

2021-01-04 07:29徐国志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开腹肝细胞肝功能

徐国志

(广东省信宜市人民医院肝胆胃肠外科, 广东 信宜 525300)

肝细胞癌是临床上一种发病率比较高的恶性肿瘤,对于此病的治疗,通常采取局部射频消融、手术切除以及肝脏移植等方式,其中尤以手术治疗最为普遍[1-2]。手术治疗分为两种方式,即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现为了解上述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对我院所收治的肝细胞癌(肝癌)患者采取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例患者选自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所收治的肝细胞癌(肝癌)患者,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肝细胞癌(肝癌)。按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成两个小组,即腹腔镜组和传统手术组。腹腔镜组10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区间36~68岁,平均年龄(51.4±3.4)岁;TNM分期:6例为Ⅰ期,4例为Ⅱ期。 传统手术组10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区间34~69岁,平均年龄(52.6±3.2)岁;TNM分期:7例为Ⅰ期,3例为Ⅱ期。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性资料差异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病理学检查、腹部彩超、CT等检查,确诊为肝细胞癌;肿瘤直径在5cm以内,单个肿瘤;ASA(美国麻醉协会)分级为Ⅰ~Ⅱ级;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肿瘤入侵肝静脉、门静脉及二级分支;存在其他严重脏器疾病;存在转移性肝癌、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存在手术禁忌症。

1.3方法

1.3.1传统手术组 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患者取头高脚底位,并对其予以全麻。参照肿瘤所在位置、大小等,于右肋缘下做一切口,以充分暴露手术视野;随后对第一肝门进行阻断,依据肝脏切除位置,对相对应的门静脉分支予以阻断,在缺血线显露后加以标记。参照缺血线,以钳夹法对肝实质实施钝性切开,且对已切断的肝内静脉、动脉等进行结扎、止血处理,对胆漏予以阻断;随后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彻底切除为止。之后,对相关肝静脉实施结扎,并将肿瘤彻底切除,并对肝断面加以缝合;随后止血、清洗创面、安插引流管,逐层关闭腹腔。手术后,对患者予以常规抗生素,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1.3.2腹腔镜组 采取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进行治疗。患者取头高脚底位,全麻,在脐下做切口,插入气腹针,构建二氧化碳气腹;并于脐下做一切口插入套管,以作为观察孔。依据患者肿瘤所在位置,对腹腔镜手术主、副操作孔位置加以明确;若肿瘤位于肝右叶,主操作孔定于剑突下,副操作孔定于右锁骨中线和右腋中线;若位于肝左叶,主操作孔定于左锁骨中线肋缘下,副操作孔定于剑突下与右锁骨中线。在相应的操作孔内插入套管内,对患者肝脏与肿瘤浸润状况进行仔细观察,若有需要可对其实施超声探查。分离肝附近韧带,对病肝实施游离;于肿瘤边缘相距2 cm的位置,采取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实施切线标记,且固定标线两端肝缘,将肝包膜切开,对包膜下5 mm肝组织予以刮切,刮切方向需与标线相同,随后止血。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彻底将病灶切除。最后,止血、清洗创面、安插引流管,逐层关闭腹腔。手术后,对患者予以常规抗生素,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以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同时对患者手术前后的各项肝功能指标进行监测,如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B(白蛋白)、TBA(总胆酸)、TBIL(总胆红素)等,并进行组间比较[3]。

2 结果

2.1手术治疗情况 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与传统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肝门阻断时间以及治疗费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比较(±s,n=10)

2.2手术前后肝功能情况 手术前,两组患者的AST、ALT、ALB、TBA、TBIL等指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与本组手术前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腹腔镜组各指标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情况比较(±s,n=10)

2.3并发症发生情况 腹腔镜组中有2例发生并发症(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各1例),其发生率为20 %;传统手术组中有4例发生并发症(肺部感染2例、胸腔积液1例、肝腹水1例),其发生率为40 %。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75,P<0.05)。

3 讨论

当前临床上尚未明确肝细胞癌的发病原因,通常认为和感染乙型/丙型肝炎病毒、酒精性肝硬化等有关[4-6]。对于肝细胞癌的治疗,临床一般采取手术切除治疗,如传统开腹肝癌切除术与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肝细胞癌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创伤大、恢复慢[7];而腹腔镜属于微创技术,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8],且由于切口较小,腹腔内组织并未大面积暴露在外,降低了感染的发生概率,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肝细胞癌治疗手段。临床诸多研究表明,对癌症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9-11]。如在罗思佳等[12]的研究中,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的98例患者,其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优于采取开腹手术治疗的另外98例患者,如前者术中出血量、绝对卧床时间等均低于后者,且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前者低于后者,即18.4 % vs 35.7 %。这表明相较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在肝细胞癌治疗上,其优越性更显著,而本研究也得出相类似的结论。

在本研究中,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小于传统手术组;在各肝功能指标(AST、ALT、ALB、TBA、TBIL)上,腹腔镜组手术后优于传统手术组,这表明腹腔镜手术在改善患者肝功能上,可起到积极作用。另外,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腹腔镜组低于传统手术组,即20 % vs 40 %,差异显著,说明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对肝细胞癌(肝癌)患者采取腹腔镜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行的肝细胞癌治疗方式。

猜你喜欢
开腹肝细胞肝功能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关系研究进展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卵巢囊肿剥除术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效果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胃溃疡穿孔的效果研究
锌指蛋白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肝功能不好的病人,用药应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