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习内生动力提升的教学策略改进

2021-01-05 14:59蔡巧英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35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策略

摘要: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应深耕教材、深耕教法、深耕过程,通过任务驱动、多向引领、建构应用等策略,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思维流程、成长进度及问题解决程度的可视性及时反馈。通过教学策略的改进,创立课程实践支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学生学习状态。

關键词:学习内生动力;教学策略;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2B-0031-04

如今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家长和教师的外力驱动,包括各种奖励和惩罚。这种动力可以在短期内收到明显的效果,但其弊端是难以持续,必须不断加强。而仅仅依靠外力驱动必然让学生对学习本身缺乏兴趣,最终导致厌学。因此,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策略,促使学习内生动力的持续激发。

一、学校教学策略现状

当下的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受其影响,小学课堂教学常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的研究,普遍存在着重“灌”轻导、重教轻学、重知识结论揭示轻学习过程指导的“三重三轻”弊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和自觉能动性的发挥。教师不注重教学策略的改进,千篇一律的陈旧教学策略日益加重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严重缺失学习内生动力。

在“双减”背景之下,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改善教与学的关系,改进教学策略,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让学生从内而外地迸发学习动力。

二、教学策略优化提升范式

基于当下学生的学习动力现状和教学策略状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改进教学策略。通过深耕教材,让知识充分体现自身的魅力;通过深耕教法,让任务驱动、多向引领、建构应用等化作学生的自觉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深耕过程,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思维流程、成长进度及问题解决程度的可视性及时反馈。从而切实研究和改进教学策略,全面改善教与学的关系。

(一)深耕教材,汲取源头活水

教材是连接学生、教师、编者的媒介,是教师借以实施教学流程、抵达教学目标的渡船,是学生借以学习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形成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范例。精研教材,深耕文本,是提升学生学习内生动力的源泉。

1.调整钻研教材思路

首先,将偏重于单元(章节)、课文(内容)的钻研教材调整到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钻研教材的轨道上来,从局部性转向系统性,明确所教学科课文(内容)、单元(章节)在整个小学年段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建构中的地位作用。其次,将所教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与学生认知过程结合起来研究,基于教学相辅相成的关系,充分发挥“导”的功能。再次,将学科教学计划的制订与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的目标、措施、方法的总体设计联系起来研究,使其成为教学策略改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明晰教材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研读教材、分析教材,特别要明晰教学目标。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内生动力,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明确每课教学目标,由教师单一“教”的要求转移到引导学生“学”的目标上来,提高行为与目标的匹配程度,突出学生“学”的地位,体现“导学”特点。第二,将备课中的教学过程设计由关注教师的“三重三轻”教法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当下认知,使每堂课在总体上有较好的教与学协调发展的认知教学程序。通过明晰教材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学习内生动力的发展,转移学科备课重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突破文本知识的学习,加强认识发展,提升学习内生动力。

3.探究活化教材策略

教材,是经典的教学案例,是学生接受知识、提升素养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单位。当下的教学要基于教材“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特点,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实践“五化法”,即:文本情境化,借助文本创生的言语意义场制造在情境中学习的契机;情境问题化,在具体的教学情境里以问题催生学习动力和兴趣;问题行为化,使学生的问题不仅仅止步于思考的脑力动态,还要追求生活的指导意义;行为目标化,教学中的每一个行为都设立多向目标,让学有迹可循;知识素养化,使学生掌握知识,把知识转化成学生的素养。

“五化法”可以让静态的教材文本鲜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如,在准备道德与法治课“雷雨来了”时,教师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设计一组学生上学和放学时雷雨来了的模拟情境。通过营造气氛,模拟学校周围的景物,让学生选择可以在哪里躲雨,并说出选择的原因。通过“五化法”让学生在听、想、说、看、做的过程中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掌握日常躲避雷雨的方法,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样,无声的教材有了鲜活的生命,“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和能力”[1]。

(二)深耕教法,引领学生前行

教法,是教者借助多样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的可借鉴路径。它的选择、改进、创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及效率。当教师以催生学习者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为目标,探究教学方法时,学生在教是为了不教、以学定教等理念的引领下会产生学习主动性。

1.任务驱动,前行有方向

任务驱动就是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发挥学习主体性,实现自主探究学习。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兴趣性格特点,从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效果评价四个方面开展任务驱动探索,创造性地在学习中设置学习进度条,学习过程采用递进式,让学生树立阶段性目标,从而产生学习的愉悦感,激发学习内生动力。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学习的良性循环,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索、勇于开拓的自学能力。如在中高年级作文教学时,教师设置清晰的任务单:三年级学写一日散记、四年级撰写个性日记、五年级合写循环随笔、六年级完成组合小说等。在此类任务驱动下,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力得到了激发。

2.多向引领,学习自主化

多向引领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个体学习潜能。通过激趣谈话法、入境观察法、情境讨论法、总结评价法等方法,多向引领学生学习探究,创设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从而营造深入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培养儿童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全面性,从而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2]。在良好氛围中,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碰撞,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在数学“认识体积”一课教学时,通过实物观察、师生问答、小组讨论、同伴互评等活动引领学生,使学生熟练掌握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多向引领,学生明白了等积转化的意义,知道了如何转化,提高了解题技能,进而提升了学习动力。

3.建构应用,创设大空间

建构应用创设学习空间,变无意识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建构知识,以主动的姿态去迎接大容量信息,以行为目标为指引,通过实践以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发散性、拓展性的课堂形态会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让学生养成建构应用的学习习惯。如在科学课程“桥的形状与结构”教学中,教师介绍我国著名的桥梁,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去了解我国的宝带桥、赵州桥、三江风雨桥等方式桥梁的设计构造,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我国古代桥梁的美。在课后的作业中,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制作一个桥梁模型。学生体验到了设计桥梁的乐趣,同时在制作桥梁模型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古代造桥的方法,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智慧。通过建构应用,学生学习的动力无限生发。

(三)深耕过程,丰富课堂体验

1.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融通

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的交融,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良策。优化后的教学策略,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及所处社会的现状,高度关注当下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通过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感知世界、认识生活、了解社会,将课堂体验与生活体验相结合,无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语文自读课文《池子与河流》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寓言内涵的丰富性与多向性,让学生在延展的学习视线里生发内生动力,教师可以把寓言故事内容与生活热点话题相勾连,以“积懒成笨”的习惯性懒惰的教育热点话题为引线,让学生明白池子和河流折射的其实是社会上的两种学习心态。在讨论交流、分组辩论、发表观点等自主活泼的教学过程里,学生自然会由间接的社会热点、新奇的寓言剖析视角、自主探究的氛围等因素生发学习内生动力。

2.线上与线下多元学习相结合

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教育教学资源;组建“同伴讨论组”“网上社区群”,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线上线下多元学习,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打通课堂内外的通道,丰富课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促进主体化发展。如,英语课外阅读“Kipper and the Giant”来自《典范英语》(5A),教学中,教师设置“Kipper穿越”小组,“感化giant”小组等,让学生通过伙伴课前自助了解如何学习长篇故事,找出故事的开始、冲突、结果,理清故事的梗概。同时,通过网络链接相关视频、音频,让学生在浓浓的故事氛围中不仅学会了新的单词词组,也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3.形成激发内生动力评价机制

教学中,教师将根据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探求欲的强与弱,勾画学习内生动力评价图谱;根据学生学习持续时间长与短,创建学习内生动力评价图表;根据学生学习成就感的多与少,构建学习内生动力评价表单。通过结果性、过程性、多元性三维评价机制,对教学实施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立体检测,从而形成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的新模式,实现教学策略优化的落地生根。

三、学生学习内生动力的价值实现

通过立足学生、深耕课堂,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了解学习价值、体悟学习成就感等方面获得持久而强烈的学习动力,激发求知欲,从而切实提升核心素养,更在无形中促发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学生育人课程的优化,实现学生与学校发展融合提升。

(一)创生课程实践支点

课程是教学实践的指引,是教学策略制订的参照准则。课程理念里诸多教学实践类意见与指导,对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教师的教学策略改进通过增强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从学生、教师、课程三维出发,构建测量学生学习内生动力的指标体系,落实、做实研究问题,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务实性。同时,教学策略改进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为依托,整体建构目标指向、方法策略、具体实施、评价体系,学习的空间从课堂向生活、网络等拓展延伸,实现了激发学习内生动力研究的整体性和科学化。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策略,逐步改變了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现象,现在的课堂教学更注重师生互动的双向交流。学生朗读、讨论、练习、实验等时间增多,课堂效能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师在课堂中激活学生,使学生主动求知,从学会走向会学,提高了学习兴趣,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构建以“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为主要目的的新型课程结构。在导和学的结构互补中相互为用,在结构调整里相互促进,形成结构上的凝合力。这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智能发展,让教师重获教学灵感,学生重拾学习动力,让教与学都朝着深入、有效、多元发展,实现师生“内部深沉的愉悦与外部深沉的渴望交融在一起”[3]。

(三)改变学生学习生态

优化后的教学策略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深入课堂、走向课外,改变以往的学习生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学习价值、体悟学习成就感,在“深度学习”“自由学习”“探究学习”中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有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新课程改革以来,特别是“双减”政策的实施,更加凸显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主动发展、立足人的主体精神”这一要求,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学习内生化、内生化学习。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7.

[2]丁爱平.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探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9(9B):44.

[3]杨九俊.构建“润泽的课堂”[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3(1-2):6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小学生学习内生动力的教学改进策略研究”(D/2018/02/316)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10-07

作者简介:蔡巧英,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25100)党总支书记、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