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活动型课程在思政课中的价值

2021-01-05 07:50顾红飞
考试周刊 2021年94期

摘 要:思政课关系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情况,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序发展,而活动型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直接体验、动手实践,便于学生在活动体验下理解思政内涵,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对此,高中思政教师应该积极构建活动型课程,切实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促使思政教育从理论知识为主转变成知行结合。文章将具体阐述活动型课程在高中思政教学中的具体价值。

关键词:高中思政;活动型课程;价值探讨

一、 引言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行使得高中思政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倡导教师要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活动型课程,使得思政课程的内容“活动化”。这一理念的提出就进一步提高了活动型课程在高中思政教学中的地位,而且也有利于促使思政教师探索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方法。在构建活动型课程之前,教师应准确把握活动型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重大价值,才能更坚定、更积极地创建活动型课程,有步骤、有目的地优化活动型课程的组织策略与实践形式。那么具体而言,在高中思政教学中构建活动型课程的价值有哪些呢?

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思政影响

学习兴趣属于内在学习动机之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其主动学习思政知识的前提条件,也影响着思政教育质量。相比较常规的课堂教学活动,活动型课程的开放程度更高,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主,能够直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的机械学习状态,学生所获得的知识都是从实践体验中得到的,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对思政知识产生深刻记忆。因此,在构建活动型课程时,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根据课程知识合理设计活动主题、调控活动形式,确保活动内容能够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政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

以“伟大的改革开放”一课教学为例,高中生可通过课堂学习活动了解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背景,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然而,高中生的年龄使其虽然一直享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但是却难以感知改革开放政策对于人民生活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而这就难以引导学生树立高度的政治认同感。因此,笔者在本节课课堂教学结束后设计了一轮活动课,主题为“调查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生活的变化情况”,以实地观察、访谈等调查形式为主,以便促使学生自主整理与改革开放有关的生活素材。正如预想中的一样,高中生在理论课上对“伟大的改革开放”战略认识是比较浅薄的,难以生成深刻印象,而当学生面对活动任务时,都产生了一种新鲜、求新的心理倾向,直接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制订可操作的实践计划,学生提出搜索实践调查计划方案的需要,笔者则直接让学生使用教室内的电教媒体搜索实践调研方案模板,帮助学生确定了实践调研计划,明确了被调查的群体、调查时间与采访提纲,告诉学生要主动询问周围人对于改革开放政策的看法,尤其是要关注年龄较大的群体,认真记录访谈要点,也可拍摄照片、录制视频等,整理调查材料,以便通过这些材料去总结改革开放对于人民生活的具体影响,并由此上升至理论高度,分析改革开放对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

三、 丰富学生的直接体验,拔高理论认知高度

陈鹤琴先生在研究儿童认知规律时发现,儿童的学习以直接体验为主,虽然高中生已经脱离了儿童认知阶段,但是直接体验依然是高中生获取知识、生成能力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活动型课程强调的便是学生的直接体验,尊重学生的自我认知,所以学生在活动型课程中所产生的思想体会都能被其接受、内化到个人认知体系中,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高度,促使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那么如何才能确保活动型课程达到这一教育效果呢?教师要以思政课程内容为载体,通过学生的主体探究、教师的主导调控去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且活动主题应该基于现实、基于生活设计而成,尊重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不可操之过急,更加不可脱离学生的认知经验,否则很难产生良好的德育熏陶效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课教学中,恰逢我国进入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迎来新的任务,所以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高度,我就设计了一轮实践活动,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面对的典型任務是什么?如何在迎接新挑战的过程中继续贯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活动主题对高中生的政治理论认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高中生不仅要回顾历史,还要展望未来,客观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决问题。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高中生要整理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的资料,以及党中央的治国方针、治国战略,重新认识新时代的历史定位,并全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这样一来,高中生就能在回顾历史、研究未来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明白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潜移默化地生成爱国、爱党的高尚情怀,自愿跟随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实现自我发展,并且有利于促使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目标,使其追随党的脚步幸福生活。

四、 拓展课程的教学范围,整合思政教育资源

常规的高中思政课程通常发生在课堂上,而脱离课堂活动之后,师生互动便会受到时空限制,无法实现及时对话,且学生的课外学习比较依赖自身的学习自觉性。这就与活动型课程产生了明显差异,因为多数活动型课程都发生在生活中,不受地域限制,且以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为主,且依托于乡土资源展开。显然,在高中思政教学中构建活动型课程有利于拓展教学范围,且有利于促使教师自主整合教材内外的课程资源,丰富思政教学内容,使得思政教育更加贴合学生的现实成长展开。因此,高中思政教师可根据活动型课程的内容需要开发、整合教材与乡土资源,丰富实践活动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政实践,为丰富学生的思政认识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

在开展思政活动课程时,笔者虽然会遵循思政教材的内容编排规律,但是却并不会完全依托于教材知识,而是会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适当开发乡土资源、网络资源,以便切实优化思政活动型课程的育人效果。如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课教学中,除了利用思政教材引导学生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过程之外,笔者还与历史教师合作,一同搜索了网络上关于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过程,整理了丰富的历史材料,据此构建活动型课程,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线索去分析我国确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过程与必要性,以便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特色,使其客观分析我国国情。

在这一思政活动中,高中生也可自主搜索相关材料,比如地方日志、历史纪录片等,但是要保证这些材料的真实可信度,要能直观反映出中国确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过程,且能对其进行分析、汇总,管理好这些活动素材。这样一来,高中生调查、整理、使用资料的能力也能得以锻炼,且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建构思政知识,使其积极探索中国确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因、必然趋势,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政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的思政认知经验。

五、 优化学生的道德认知,优化学生行为习惯

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明显区别在于,思政教育需要通过改善学生的精神认知状态,需对学生的精神、心理与情感产生深度刺激与正确引导,否则很难确保思政教育落到实处。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单一的理论传授活动虽然可丰富学生的思政知识储备,但是却并不能确保学生受到精神启迪,无法确保学生的价值观会因此发生变化。对于这一点,活动型课程的价值便凸显出来,因为有效的思政活动体验可以直接拓展学生的德育认知经验,使其自觉规范个人行为习惯,从而切实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效率。因此,在构建活动型课程时,教师可通过观察、判断学生的德育认知情况去开发校本课程,及时实施德育干预,切实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思政课程应该一直将德育目标放在首位,开展活动型课程活动也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认知情况,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知识教学中,笔者利用教材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了“中国梦”的内涵与意义,并由此设计了一个实践主题:“如何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你能为此做什么?”

这一活动主题与学生的理想目标追求息息相关,可促使学生从自我发展层面去分析自己可以为“中国梦”做出哪些努力,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理想信念,改变学生消极敷衍的生活态度,唤起学生内心的高尚追求,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在本轮实践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去调查复兴中华民族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从青少年的身份思考复兴中华民族的可行路径,使其积极阐述自己可为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哪些努力与贡献,希望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的梦想,说出自己的付出。

在此过程中,部分高中生会树立自我发展意识,而他们也能明白要想实现“中国梦”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只有具有关键能力,才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冲锋陷阵。

六、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发展学生社会性品格

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使得各学科教师都在探索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思维品质的可行方法,而关键能力则包括学习力、合作能力等。在活动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高中生需要与各方人员打交道,经常面对团队探究任务,必要的时候还需与社会相关部门沟通、合作,这就有利于综合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品格,真正让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构建活动型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设计团队合作任务,并与家庭、社区、社会等各方力量合作,引导学生亲近社会、亲近自然,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关键能力,发展社会性品格。

在开展活动型思政实践时,笔者经常设计团队合作任务,鼓励学生与同伴、教师交往、合作,由此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如在“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综合实践活动中,笔者就设计了如下几个合作探究任务:梳理中国共产党在过去一百年的历史中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人民群众走向独立自强、富裕幸福的生活的;说一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比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异同点与优劣势;比较中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差异;想一想在未来一百年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任务、新方向。在合作任务的驱动下,高中生需与同伴共同搜索思政材料、分析并解决上述问题,在合作实践中推动综合探究活动的发生。

七、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思政教学中构建活动型课程将有利于改善思政教育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促使学生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高中思政教师则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教学形式的方式开展活动型思政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思政内涵,开发并整合乡土资源,基于学生成长丰富活动型课程的教育主题,切实优化思政教育效果,为促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参考文献:

[1]徐秋莎.高中政治活动课中生活化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3):245-246.

[2]林巧.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的实施策略[J].华夏教师,2019(32):62-63.

[3]许丽.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校本探索——以“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课为例[J].思想政治課教学,2018(9):23-26.

[4]沈豆豆.乡土资源融入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的教学策略[J].大众文艺,2018(5):202-203.

作者简介:顾红飞,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市海门证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