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理论视域下云南高校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1-05 13:41王莉
校园英语·中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翻译人才需求分析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云南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需大力培养和输送高端的翻译专业人才,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从需求分析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翻译专业人才需求,结合云南省高校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对云南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需求分析;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莉(1981-),女,汉族,湖南常德人,昆明文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语言测试与语言统计。

【基金项目】2019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独立学院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9J1101)。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与世界各国在各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加深,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提出和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市场对高端翻译人才需求大增。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东亚、南亚、东南亚许多国家山水相连,是通往这些国家的陆上交通要道,加之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灿烂的多民族文化,云南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中具有战略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指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这无疑对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然而翻译专业在云南高校的设立相对比东中部地区较晚,独立学院更是近几年才开设有翻译专业,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等方面还很不成熟、不完善。因此,研究如何将本省的区位优势和学院自身特点结合起来,制订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好语言服务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在本省经济建设和国家战略实施中的建设性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笔者从需求分析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翻译专业人才需求,结合云南省高校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探讨云南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以期对云南翻译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需求分析理论

关于需求,许多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Widdowson认为,需求是学生学习或者工作的要求,也是用人单位或社会期望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所达到的水平。Brindley 认为,需求包括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客观需求来源于学习者的各种事实信息,包括当前的语言水平、语言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语言的使用等,主观需求是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的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如性格、信心、态度等。需求分析,是指在了解语言学习者对所学语言需求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其需求程度和特点来安排教学计划的过程。关于需求分析,John Munby提出了目标需求分析法,他认为,“语言课程设计时首先应确定学习者的具体需求,即学习者目前的知识水平以及将来在某个特定环境所要达到的期待水平。”Hutchinson 和 Waters 提出的学习需求分析法则是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他们认为语言学习课程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当前能力和潜在的接受能力,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逐步过渡到开发学习者潜能的需求。Dudley Evans 和 St. John 则从目标情景分析、学习情景分析和目前情景分析等三个方面对需求分析加以说明,其需求模式包含了括学习者的个人信息、学习者的专业信息、学习者的语言信息、学习者的欠缺、学习者的课程需求、语言学习需求、在目标情景中如何交际等方面的内容。目前,中国的教育者大多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与需求分析理论的观点不谋而合。在“一带一路”深入推进的重要时期,分析翻译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国家和地方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定位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水平的翻译人才。

三、云南省高校本科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英语专业是云南省高校开设最早也是开设学校最多的外语专业,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与周边南亚、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云南省通过各种项目和在高校设立多种小语种专业,为本省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人才保障,但尽管如此,市场急需的翻译人才仍然紧缺,加上长期以来与东中部地区在教育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云南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日益突显下列问题:一是人才培养规模较小,翻译专业在云南省高校的设立相对较晚,所有高校中仅有六家单位开设有翻译专业,其中一所为独立学院,翻译专业学生总体人数较少;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精准,培养模式单一、总体上呈大众化趋势,没有体现出其学校地处东南亚、南亚的独特的“区域性”特征,也没有体现出其专业特色;三是教学资料、翻译技术和设备不足,虽然基本都建设有语言实验室、同声传译室,但仍无法很好地满足翻译教学的需要,或者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等,教学方法过于陈旧、缺乏多样性,没有专门的、稳定的平台和实习基地供学生进行与专业有关的校外实践;四是课程设置结构和比例不够合理,缺乏对东南亚、南亚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也没有体现出对周边国家小语种的第二外语的学习和了解;五是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多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无高职称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给予帮扶和指导。虽经常会聘请部分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任教,但总体呈现出师资严重匮乏、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象,教学水平极需提升;最后,翻译专业教学仍处于应试教育的状态。仍以是否獲得翻译资格证来衡量学生翻译能力的唯一标准或核心标准,这无疑严重扭曲了正常的翻译教学。针对以上问题,云南高校需依据国家教育部、教指委所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为《教学指南》),结合市场和国家外语人才的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法,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翻译人才。

四、云南省高校本科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基于云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及其多民族的语言文化特点,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结合云南翻译人才的需求,云南省翻译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其翻译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满足云南对外开放帮助云南本土文化走出去的需求,同时又要能胜任把云南建设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中心地位的重任。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上,须充分发挥各高校的自身优势并体现云南的本土特色。

关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202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教学指南》这一指导性的纲领文件,为全国各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提供了依据。《教学指南》把翻译专业明确归入英语类专业,并对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各方面都做了明确要求和说明,其中在课程设上,尤其是在选修课部分提供了多个类别,各高校可结合自身特色与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体现了《教学指南》的指导性和灵活性。鉴于此,云南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可尝试如下培养模式:

1. 校政合作。为了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每年都会制订发展规划,开展重点工程、项目或活动,尤其是在对外交流活动领域,地方政府往往会委托高校承担特定的人才培养项目或负责承接国际会议、论坛等的筹备和翻译工作等。这种合作模式既能体现校政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能为高校师生组织、管理和翻译能力的锻炼提供平台,同时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检验。近几年来,云南与周边国家的往来与合作不断深化,多次举办“南博会”“云南-南亚东南亚教育合作论坛”等重大外事活动,今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也将在昆明举行等,这些重大的外事活动都需要专业的师生积极参与到翻译队伍中,因此,云南高校可以寻求与政府的合作,积极承接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在校内设立翻译服务中心等,既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师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为翻译理论学习者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不断提升翻译能力和水平。

2. 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主要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高质量翻译人才缺乏,翻译专业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不足,就业情况不理解。为此,高校应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培养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翻译专业人才。云南各高校翻译专业通过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有效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翻译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模式,(1)可以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明确企业、市场对翻译专业人才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高校根据企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人才,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高校可以通过企业了解翻译专业的最新行业动态,并邀请企业结合市场的需求共同进行翻译专业教材的开发,更好地体现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3)高校聘请的教师多数为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在翻译实践上经验相对缺乏,且翻译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是需要开展实践,但校内的实习实践基地有限。鉴于此,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根据教学和市场行业需求,共同培养培训翻译专业教师,通过进入企业培训和兼职等,让教师多参与实践,以提升其实操和“双师”能力,促进其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同时,也可以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入校任教,对学生的翻译技能进行指导等。与此同时,高校也可以以企业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翻译技能实操的平台,实现实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

3. 翻译+专业。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对外交流和与他国在各个方面和领域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这对语言服务的人才需求势必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真正做好语言服务工作,仅仅掌握基本的翻译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对所涉领域或专业有基本甚至是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才行。處于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云南独立学院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更需要考虑到对进行学生其他专业知识上的培养。“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鼓励学生在主修翻译专业的同时,辅修另一专业的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其适应能力。至于开放的辅修专业及各专业的辅修学分等要求,可因各学校各专业而异。条件成熟的学校,甚至可以将翻译+专业设定为双学位项目。

五、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的一项伟大举措,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位于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中心,云南高校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的本科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政合作、校企合作、翻译+专业、双学位等模式,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培养和输送高质量、应用型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穆思融.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开放教育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2):117-119.

[2]张悦.需求分析理论下计算机英语教学策略探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57-60.

[3]成崛雄,郑静芝.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大学生移动英语学习调查研究[J].海外英语,2021(5):74-77.

[4]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献类专业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

[5]谢柯,覃海晶.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来自丹麦的启示[J].当代外语研究,2016(3):20-26.

[6]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J].外语界,2011(3):2-8.

猜你喜欢
翻译人才需求分析培养模式
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策略
大学师生需求发展分析
基于UML技术的高校贫困生管理系统建模分析
指挥信息系统模拟训练评估需求分析
吉林省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培养的启示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