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症赋》中针灸治疗脾胃病特色探析

2021-01-06 12:09杨柏王晓梅熊明月口锁堂
环球中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脘病机膀胱

杨柏 王晓梅 熊明月 口锁堂

《百症赋》首见于明代嘉靖年间的《针灸聚英》,医家高武所录,后又被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针灸大成》收录,均未载何人所作,因其取穴精简,治疗病证多而广为流传。全书共涉及96个病证,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各类疾病,其中有关脾胃病的条文共12条,包含10种病证,不乏脱肛、肛漏、霍乱、痢疾等肛肠病、传染病,取穴为单穴或对穴,临床验之有效,对当代针灸治疗脾胃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从取穴配伍及治疗思想两方面加以探析。

1 取穴配伍特点

1.1 重视特定穴

《百症赋》治疗脾胃病处方取穴精简,采用对穴或单穴,这和其大量选用特定穴密不可分。12条针灸处方中都有特定穴的出现,共16个,占总穴数的76.2%,高于本赋全篇选用特定穴的百分比(72.4%)。特定穴作为十四经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历来为针灸医家所青睐。《百症赋》中运用特定穴治疗脾胃病有以下四方面特色:(1)脾胃相关特定穴数量多。脾胃本经穴3个(陷谷、商丘、足三里),相关背俞穴、募穴3个(中脘、脾俞、胃俞),再加脾胃相关交会穴2个(下脘、中府),共计8穴。脾胃病与其经络、脏腑密切相关。本经穴也是五输穴,远道取穴,作用明确。背俞穴、募穴位于躯干,可直接与脾胃脏腑相通。(2)同类别特定穴并用,效专力宏。如赋中取脾俞、膀胱俞双背俞穴治疗脾虚积滞,阴病阳治;中邪霍乱选足三里、阴谷,此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之合穴,霍乱核心病机为中焦气机逆乱,合主逆气而泄,两合穴并用能更好的集中力量调理气机,更快见效。(3)单穴治病都为特定穴。脾胃病3条单穴处方全部为特定穴,分别选用了胃募穴中脘,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及足太阴脾经经穴商丘,治疗的疾病多为肛肠病。(4)交会穴多。大量运用交会穴是脾胃病取穴的重要特色,共有5个穴位(下脘、中府、幽门、长强、中脘),占总穴数的23.8%。从位置归经来说,这些交会穴都集中在躯干,与中焦脾胃及下焦大小肠位置较近,有利于发挥近端作用,另外多属任督二脉,有利于加强脾胃与周身阴阳之气的联系;从功用分析,正如《标幽赋》所云:“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径”,治疗疼痛宜取经脉交会穴。如《百症赋》所言:“中脘主乎积痢。”中脘为任脉、手太阳小肠经及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又是腑会,对于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为主症的痢疾,取中脘可和胃理气,止痛止泻。

1.2 标部与本部腧穴并重,相互配合

标本理论在针灸经络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具体来说,四肢部为“本”,是经气汇聚的重心;头面躯干部为“标”,是经气扩散的区域。赋中选穴标部与本部腧穴并重,有单取标部或单取本部穴位,也有标本腧穴搭配使用。其中标部腧穴8个,本部腧穴13个。二者配合,正所谓“腧穴所在,主治所及”,可发挥本部穴位邻近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又可施展特定穴调理脾胃的远道治疗作用[1]。如“刺长强于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长强位于尾骶,靠近肛门直肠,刺之直达病所,承山位于小腿,属足太阳膀胱经,与臀部经脉相连,可凉血止血,两穴并用,标本同治。

1.3 倡用奇经八脉经穴

《百症赋》治疗脾胃病非常重视奇经八脉,在5条处方中出现8个相关穴位(建里、内关、幽门、玉堂、中脘、长强、百会、鸠尾),以任督二脉居多。位置上脾胃居中焦胸腹,任督二脉纵贯躯干胸腹,《素问·痿论篇》又云:“阳明者……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脾胃与奇经八脉联系密切。此外,奇经八脉可加强十二正经的联系,密切脾胃与其他脏腑的联系,从整体上调节、蓄溢全身气血[2]。如脱肛取督脉之百会,督脉为阳脉之海,可升阳益气。

2 治疗特色

2.1 遵《内经》,守病机

正如歌赋结尾所言:“先究其病原,后攻其穴道。”《百症赋》对每种病症病机认识都很深刻,处处彰显着辨证论治的色彩。如“脾虚谷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觅;胃冷食而难化,魂门胃俞堪责”。同样是饮食积滞,因病机不同,同病异治,故两处方选穴不同。脾虚引起的积滞,取脾俞、膀胱俞,健脾补脾,促进水谷运化,膀胱俞渗湿利水,避免湿困脾土;胃中寒冷,气滞不行,取魂门和胃俞理气和胃、温胃散寒。除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运用广泛。赋中记载:“烦心呕吐,幽门开彻玉堂明。”幽门属足少阴肾经,又与冲脉相会。在《灵枢·经脉篇》记载肾经主病包含烦心,《素问·骨空论篇》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幽门又处胸腹部,邻近作用可治疗胃气上逆引发的呕吐,既符合经络辨证的辨证归经,又符合辨位归经。

歌赋遵循《内经》之道。如《灵枢·五乱》阐发了霍乱病机和治疗,认为“荣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霍乱是因营卫之气逆乱所致,治疗可取足三里等脾胃经穴位。谨遵《内经》,赋云:“中邪霍乱,寻阴谷三里之程”,治疗霍乱取足三里,同时配伍足少阴肾经合穴阴谷穴,合主逆气而泄,两合穴并用,调和营卫[3]。再如赋言:“外丘收乎大肠。”脱肛取外丘穴,其取穴原理来源于《内经》经筋理论:“足少阳之筋……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与尻。”尻即臀部,外丘通过经筋与臀部相通,因而可治疗肛肠病。赋中应用《内经》理论诊治脾胃病不胜枚举,在此不一一赘述。

2.2 重脾胃,顾它脏

治疗脾胃病是以脾胃为中心,赋中脾胃相关穴位众多,总不离健脾和胃。然其病位虽在脾胃肠腑,与其他脏腑经络也有关联。《景岳全书》有云:“五脏之邪,皆通脾胃。”处方具体病证具体分析,兼治其他四脏。肺主气,病机十九条有言:“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赋中云:“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 痰湿内阻引起的痞满,取手太阴肺经募穴中府,行气解郁,又可补肺宣肺,使痰有出路;治疗胃寒积滞取与肝俞相平的魂门,肝主疏泻,疏肝理气,促进水谷运化;心与脾五行相生,《内经》名家王庆其教授提倡“治胃先治心,心平则胃和”。呕吐取玉堂穴,其下正是神明之府,神安则胃和;湿最易伤脾,水湿代谢与肾及膀胱的蒸腾气化密切相关,脾虚积滞选用膀胱俞,渗湿利水,避免湿困脾土,已病防变。这对现代临床多有启发,即施治不局限于脾胃本身,整体考虑,治脾胃不忘安四脏,治四脏可调脾胃[4]。

2.3 通补兼施,以通为主

赋中治疗脾胃病通补兼施。对于久病虚证多补,如痢疾日久,中气下陷、脾胃亏虚,取胃之募穴中脘补益脾胃,脾虚积滞取脾之背俞穴健脾消滞。脾宜升则健,胃以降为和,脾胃运化腐熟功能需时刻保持通达顺畅,四肢百骸才能持续得到其化生的水谷精微滋养,赋中以通为主,具体表现在处方则为两大特色:祛湿与理气。

2.3.1 祛湿通腑 《素问·病机十九条篇》有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多脾胃病往往与湿相关,《百症赋》重视祛湿以健脾,方式多样。(1)散寒化湿,如“腹内肠鸣,下脘陷谷能平”,治疗肠鸣选用陷谷。其病机主要是水饮与气俱客于肠腑,停滞不行,气水相冲击发声而成。陷谷是足阳明胃经输穴,位于足背,《针灸大成》记载陷谷主面目浮肿水病,有散寒化湿之功。异病同治,临床上遇到很多腰痛患者,病程长,疼痛隐隐缠绵不绝,行步艰楚,结合舌脉,通常由寒湿客于腰部所致,治疗时在局部取穴的同时配合陷谷、承山、阴陵泉等穴位散寒除湿往往效果更佳。(2)清利湿热,如“商丘痔瘤而最良”,痔瘤多指肛漏,其病机多为湿热下注肛门、余毒不尽而气血运行不畅,取足太阴脾经经穴商丘,此穴五行属金,根据实则泻其子的五输穴补泻原则,针刺商丘可清脾胃湿热。(3)利水渗湿,如前文所述,治疗脾虚积滞选用膀胱俞,利水通利小便以渗湿,防止湿困脾土。查阅文献报道,膀胱俞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尿潴留、遗尿等泌尿系统疾病[5-6],笔者在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加用膀胱俞,发现疗效比常规取穴更好。上述举例皆是湿邪致病或将要生湿,临床治疗应在掌握病机的基础上,重视祛湿,但也不可滥用祛湿之法。

2.3.2 理气通三焦 气机的升降出入主宰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有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脾胃又居中焦,更是人体气机运行的中轴转枢[7]。《百症赋》极其重视调节气机的异常,针对不同的气机运动失常,治则各不相同。(1)高者抑之,气逆而上则降,如呕吐取幽门穴,其属足少阴肾经,当脐中上六寸,处于胸腹交界处,其又与冲脉交会,《素问·骨空论篇》言:“冲脉为病,逆气里急。”故幽门可降逆、和胃止呕。除呕吐外,痞满、呃逆、呕血等病往往也伴有气机上逆,在取脾胃经相关穴位的同时,根据《百症赋》治疗思路,可兼取胸腹部足少阴肾经及冲脉相关穴位。(2)滞者行之,气滞则通之,如肛漏病程较久,余毒不尽,气血壅滞,取商丘可行气活血,其位置又是足反射区之下身淋巴结反射区,可加速清除肛门的湿热余毒。随着现代外科学的迅猛发展,医院内开展各类手术数量巨大,患者术后身体在重新调整恢复的过程中常出现各类不适,尤其是各类胃肠道术后常会出现排便障碍、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从中医角度看多为腑气不通,气滞不行所致,选用行气作用强的穴位可有效改善症状。如Chen等[8]对63例胃癌术后患者经皮电刺激内关、足三里,相较于空白组,可明显缩短病人首次排气、进食时间,有效改善术后肠麻痹症状。笔者在院内针灸治疗患者术后排气排便障碍时,常规施用体针外,还联合电针、头针,并指导患者行八段锦之双手托天理三焦及调理脾胃须单举导引功法,增加行气效果,促进胃肠功能恢复。(3)下者举之,气陷则升提,如“脱肛趋百会尾翳之所”,脱肛为中气下陷,直肠脱垂于外。赋中选取百会,属督脉,位于癫顶,为升阳固摄之要穴,能提举一身之气,使直肠回纳如常。如此脾胃升降如常,气从以顺。

3 小结

针灸歌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针灸相关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的高度概括[9],能被明代针灸经典《针灸聚英》《针灸大成》收录并流传至今,足以见得《百症赋》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明医家高武对此赋作了高度评价“曰百症者,宜其曲尽百般病症针刺也”,说明了本篇所举病例和取穴的纲要,也是治疗百病的基本法则[10]。针灸文献专家黄龙祥[11]指出针灸歌赋的大量出现体现了明代针灸著作的普及性,《百症赋》作为其中的优秀作品,朗朗上口,易于传诵学习,极大了促进了针灸的临床应用,代表了这个时期针灸的普及水准。

《百症赋》治疗脾胃病的种类丰富,涵盖10种病症,当代针灸治疗脾胃病疾病谱发生了很多变化,按照杜元灏等[12]划分的针灸等级疾病谱的标准,像肛漏、脱肛、霍乱、痢疾等病症在现代临床上针灸已经较少介入治疗,而呕吐、腹泻、肠鸣、消化不良、痔疮等病症,针灸仍发挥积极作用。疾病谱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西医的迅猛发展,很多疾病经西药或手术得到了有效治疗,如痢疾、肛漏等;另一方面百姓对针灸治疗脾胃病的认可及认知度不高,患者多是因为失眠、中风等神志病或颈肩腰腿痛的运动系统疾病寻求针灸治疗,齐丽珍等[13]在统计1949年以来现代中医期刊针灸临床涉及病症的40734篇文献也发现篇次构成比居最前列的是神经系统疾病(28.14%)、运动系统疾病(20.69%),其次才是消化系统疾病 (10.34%)。这就需要针灸医师提高脾胃病临床疗效获得更多患者认可,《百症赋》为后学者树立了典范。

从赋中可知,精准取穴的前提是对脾胃生理病理特性及病因病机的深刻把握,脾胃位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不能一味攻也不可一味补,而应以通为顺,多种脾胃病如痢疾、痞满、积滞、肛漏等与湿阻或气滞密切相关,因此歌赋极其重视祛湿与理气大法的运用。在取穴上《百症赋》注重特定穴的选用和配伍,尤其是特定穴的配伍效专力宏,如运用“合主逆气而泄”的理论,采用足三里、阴谷双合穴共同治疗气机逆乱之霍乱;采用中焦之脾俞及下焦之膀胱俞,脏腑同调,健脾祛湿同施,双背俞穴治疗完谷不化,充分发挥特定穴的特定作用,结合病机,实现了穴位的最优配伍。总之,学习研究《百症赋》可吸取脾胃病治疗经验,促进自身对穴位的掌握和应用,尤其是特定穴的配伍,精穴疏针,对提高脾胃病治疗的自信心,拓宽当代针灸治疗疾病谱都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中脘病机膀胱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从炎症细胞因子浅析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经验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直肠癌在调强放疗中保持膀胱充盈度一致的重要性研究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膀胱镜的功与过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