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社百年回眸

2021-01-06 06:33
上海工运 2020年12期
关键词:渔阳学社刘少奇

100 年前,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上海创办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这里的不少学员在校期间,曾积极投入工人运动,并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和散发革命传单,其中的陈为人、雷晋笙等还兼任党组织创办的沪西工人半日学校教师。如今,追忆这个红色学府的非凡历程,就会对上海的城市精神有更深的感悟。

外国语学社教室复原场景

以公开办学为掩护

1920 年夏,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伊始,就着手在上海筹建团组织。俞秀松作为党组织最年轻的成员,承担了这项任务。1920 年8 月22 日,俞秀松与施存统、沈玄庐、陈望道、李汉俊、叶天底、袁振英、金家凤发起建立第一个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俞秀松担任书记,机关设于霞飞路渔阳里6 号(今淮海中路567 弄6 号)。

接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根据培养革命干部和输送进步青年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需要,在上海创办外国语学社。根据《彭述之回忆外国语学社的情况》的阐述:“创办东方大学的决定刚作出,陈独秀就从维金斯基(按:即维经斯基)那里知道了。一俟得知这个消息,他立即委托杨明斋在渔阳里6 号筹办中国共产主义中央小组外国语学社,并以最紧急的方式当面或者写信……让尽可能多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们停止一切工作到上海来,为留学莫斯科做准备。”1920 年9 月28 日、30 日,上海《民国日报》在醒目位置两次登出《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本学社拟分设英法德俄日本语各班,现已成立英俄日本语三班。除星期日外每班每日授课一小时,文法课本由华人教授,读音会话由外国人教授,除英文外各班皆从初步教起。每人选习一班者月纳学费银二元。日内即行开课,名额无多,有志学习外国语者请速向法界霞飞路新渔阳里六号本社报名。”

外国语学社以公开办学为掩护,学员主要由相关人士和团体推荐。经推荐入学者无需付费,《曹靖华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情况》说:“我在这个外国语学社学习,既没交学费,也没交饭费和宿费,全是S.Y. (按:即社会主义青年团)包了。”

三十余位学员入团

外国语学社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员杨明斋负责,俞秀松兼任秘书(校长助理)。相关人士和团体都积极向外国语学社推荐学员,如在1920 年10 月,刘少奇经长沙船山学社社长贺民范介绍成为青年团员,旋赴申城入学;任弼时、萧劲光等,由毛泽东和湖南俄罗斯研究会介绍自湘抵沪;汪寿华、华林等经陈望道、俞秀松介绍,由浙江来上海;吴葆萼、蒋光慈等经陈独秀介绍,从安徽到了黄浦江畔。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外国语学社发展了三十余名团员。在团内,俞秀松每周安排一次政治报告会,他常自己登上讲台,也请陈独秀、李达、杨明斋等作演讲,包惠僧的《党的“一大”前后》回忆:“报告的内容多半是由党规定下来的,俞秀松作的报告较多。”

1961 年5 月,萧劲光重回渔阳里6 号

曹靖华的《关于上海外国语学社》回忆:“我们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地点是渔阳里六号。我同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蒋光慈(那时叫蒋侠僧)、王一飞等都是同班同学。那时,我们几十人在一个大教室上课。课外分成三个小组,即安徽、湖南、浙江等。刘少奇、任弼时等是湖南的,王一飞是浙江的。我是河南的,只我一个,不能成组,所以编入安徽小组”,“我们在外国语学社自己看《共产党宣言》”,“五一节时,还参加青年团组织的撒传单等活动”。

《周伯棣回忆外国语学社的情况》说:“我到渔阳里6 号外国语学社学习是在1920 年11月20 日至1921 年5 月份”,“俞秀松写信给我,叫我到上海半工半读,我就从杭州到上海,进了外国语学社学习俄文,记得我当时就和俞秀松两人住在亭子间里”,学员“大部分是住在外面的,只有一小部分住在6 号”;他还提及:“俞秀松叫我管图书,每月有陆元工资。听说这笔钱是沈雁冰等同志的稿费,用这笔钱买了许多书”。外国语学社的图书室,可算党组织创办的第一个图书馆。

渔阳里6 号旧影

渔阳里6 号为两楼两底的旧式石库门房屋,大门以石料做门框、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两侧为砖砌方壁柱悬垂,门额刻着“惟德是辅”四字。当年,楼上为办公室和宿舍,楼下为教室。许之桢的《关于渔阳里六号的活动情况》回忆:“刘少奇、柯庆施住在楼上厢房。住在那里的人有的睡棕绷床,有的睡板床,也有的就睡地铺……刘少奇也在别的地方住过,有时与萧劲光住在一起。俞秀松、李启汉住在楼上厢房亭子间,并放有油印机。杨明斋住在楼上灶披亭子间,是中俄通信社办公的地方,放有写字台一只,楼下中厢房是吃饭的地方。”随着人数的增加,原有宿舍越来越拥挤,刘少奇主动与部分学员在附近另觅住处;他们每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仅五元六角,常五人包四人的饭分着吃,省下一份饭钱用于买书报。

革命前辈确立初心

当年外国语学社部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合影(后排中为俞秀松,前排左为罗亦农)

外国语学社除了提供外语教材,还把李汉俊翻译的《马克思资本论入门》、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作为必读书籍。萧劲光的《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回忆:“我们在这里除了学习俄文,还听讲马列主义的课。我读的第一本马列的书就是外国语学社发的《共产党宣言》,书的封面上有一个大胡子的马克思像。对《共产党宣言》我们读起来很费解,尽管字都认得,但好些术语不明白。书是由陈望道翻译的,马列主义课也由他主讲,每个星期日讲一课。”在他的《忆早期赴苏学习时的少奇同志》中谈到外国语学社时则说道:“少奇同志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我们不住在一起,但看见他的时候,多时在学习俄文、阅读《共产党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问题。”

在授课老师中,教俄文的是杨明斋、维经斯基的夫人库兹涅佐娃;教法文、日文、英文的分别是李汉俊、李达、袁振英。后来,库兹涅佐娃随丈夫回国,外国语学社又延聘老同盟会员王维祺之女王元龄教俄文,《王元龄回忆外国语学社的情况》说:“我在这里教书时,教室在楼下客堂,黑板挂在中间,黑板面朝东。学生约有三十人,课桌放得很挤,中间有两条走道,里面课桌紧靠六扇平门,平门是关着的。”

学员们一般半天上课、半天自修工或做工,常进行政治学习,每周参加一次报告会或演讲会。一些学员曾参与工运工作,并协助党组织创办的中俄通信社抄写、油印和校对稿件,还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创办的《劳动界》周刊撰稿。包惠僧的《党的“一大”前后》回忆:“当时党的一些公开的或半公开的集会,如: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纪念会,纪念五一劳动节、马克思诞辰、‘三八’妇女节等集会都是在这里举行。”

杨明斋的办公室兼卧室

可以说,许多学员都在外国语学社期间,完成了思想上重要的转化,踏上了革命道路。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早年在此,不仅确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里新型的学习方式也为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群英荟萃永留盛誉

外国语学社学员总计有六十余名,其中有不少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杰出人才。从1921 年2 月开始,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王一飞等三十余名学员陆续离沪,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55年许之桢回忆早期青年团在上海渔阳里6 号活动及原址布置情况》说:“优秀青年团员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去学习,分三批走……”

那时,中俄之间交通受阻,而初创的莫斯科东方大学条件也比较艰苦。萧劲光的《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回忆:“在外国语学社负责的是杨明斋。那是一个挺和蔼可亲的山东人,俄语说得很好”,“我们这些人去俄国学习,都是通过他的关系联系的”。

随着许多学员赴苏俄,外国语学社基本完成使命。然而,在1921 年7 月15 日,上海《民国日报》仍登出《外国语学社添招新班》广告:“本社添招英文、俄文、法文、日文学生各一班。有志向学者,请即至法界霞飞路渔阳里六号报名,每班报名者满廿名以上即行开课。报名费一元;学费每月二元。”这表明,它的活动延续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

外国语学社是一所群英荟萃的学校。在现知姓名的学员中,既有早期党的重要领导人罗亦农(历任中共上海区委书记、江西省委书记、湖北省委书记、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1928 年4 月牺牲),也有早期党的重要干部谢文锦(曾任中共上海区委委员、南京地委书记,1927 年4 月牺牲)、王一飞(曾任中共上海区委书记、湖南省委书记,1928 年1月牺牲)、吴芳(曾任中共上海闸北部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1930 年9 月牺牲)、雷晋笙(曾任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山东省委书记,1931 年4月牺牲)、梁柏台(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人民委员部部长、最高特别法庭临时监察长、内务部代部长,被誉为“红色法律专家”,1935 年3 月牺牲)、陈为人(曾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后在沪管理中央文库数载,因劳累于1937 年3 月病逝)、任作民(曾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1933 年2 月被捕,后经党组织营救获释,因在狱中遭酷刑身体受摧残,1942 年2 月在延安病逝,时为中共中央西北局秘书长)、傅大庆(曾任中共南洋临时委员会常委兼宣传部长,知名的“红色翻译家”,1944 年7 月在北京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时被捕,抗战胜利前夕牺牲)等,还有早期青年运动、工人运动领导人俞秀松、李启汉、汪寿华等,以及翻译家、作家、诗人曹靖华、韦素园、蒋光慈和经济学家周伯棣等;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担任重要职务。

正如任继宁的《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的爷爷任弼时》所叙述:“虽然学社只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刘少奇、我的爷爷任弼时、罗觉(亦农)、萧劲光、任作民、王一飞等众多革命前辈早在留苏前夕都曾经在这里学习过……外国语学社也为前来上海的革命青年提供了一个较为安定的学习环境,系统地学习革命理论知识和外语(主要是俄语),并在革命实践中考察和挑选其中的优秀人才到俄国进一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输送精锐骨干。”

1958 年11 月1 日,刘少奇到渔阳里6 号视察,曾在东厢房的一张课桌后边坐下,深情回忆往事,并无需感慨地说:“有些同志已经牺牲了啊!”外国语学社铸就的革命精神,将激励当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渔阳学社刘少奇
新渔阳里6号—社会主义青年团诞生地
学社奋发担使命 草书千载绘华章——写在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建社90周年之际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上海机器工会在渔阳里6 号召开筹备会
中国营造学社藏书源流考
厦门市同安丰翼美术学社日记画
渔阳里团支部:讲好渔阳里故事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