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大人,您逃啊

2021-01-06 16:35刘吉同
杂文月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范雎魏忠贤圣旨

刘吉同

左光斗是明末朝中一位顶天立地的人物,魏忠贤炙手可热之时,他毫无惧色,坚定地写下了弹劾魏忠贤、魏广微的32斩罪,遭革职回到了原籍安徽桐城。左光斗怜悯贫苦,出手慷慨,接济过故乡许多人家。这天,逮捕左光斗的缇骑到达桐城,百姓得知后,举城震怒,数千人摩拳擦掌要截击缇骑,左大人极力制止,说:“这只是给逆党提供口实,不但救不了我,还要连累你们一起去死,这有什么好处?”说罢坐着槛车离去。此刻,“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人民出版社、韩大成《魏忠贤传》101页)。进京后,左光斗被押进锦衣卫的监狱,严刑拷打之下死于狱中,死时“肢骸尽裂”,惨不忍睹。

左大人深知此去“万无生理”,但为什么不逃呢?您应该逃啊。

其一,合道统。明熹宗是个弱智,魏忠贤玩弄他于股掌之中,此时的逮捕令就是魏阉假传圣旨,因此应该抗旨逃跑。即使圣旨不假,也不应遵守,因为它充满了邪恶。孟子说:“闻诛一纣矣,未闻弑君也。”杀暴君都应该,抗假圣旨不是更应该吗?说这话的可是亚圣啊!

其二,顺情理。儿子打老子是大逆不道吧,但《大宅门》里的黄立,却猛抽他亲生父亲武贝勒,打得贵武哭爹喊娘,最后一命呜呼。然而,观众看到这却无不拍手叫好。为什么?因为武贝勒太坏了,活该。这个道理,同样可用来诠释左光斗的逃跑。不是对朝廷不忠,而是熹宗治下的朝廷不值得忠。

其三,有先例。战国时的范雎,才华出众遭故土大吏嫉妒,差一点被相国打死,隐姓埋名从魏国逃到秦国,后被秦昭王重用成为名相。越剧《皇后易嫁》中的太子,刚登基便被政变推翻,携皇后仓皇出逃,历经磨难后又迎来复位。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四叔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后,有一说也是逃跑了。郑和七下西洋,重点就是为了找他。

其四,生為上。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假如范雎死在魏国,哪还有秦国的“远交近攻”等一系列辉煌?左光斗死后两年多便被昭雪,崇祯追赠他为太子少保,享受了许多荣耀。但是,与生命相比,与其活着的作用相比,这些荣耀又值几何?

其五,有条件。左光斗当时若逃,帮助他的人很多,定能逃脱魔爪。

但是,他却很顺从地坐上了回京的囚车。我猜测原因有四:一是遵儒学。左大人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中的进士,一生饱读孔孟。但是,自汉武帝以降,儒学已经变成了维护皇帝统治的御用工具,朱元璋更是将《孟子》中的“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等“异端邪说”删掉,只剩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左大人信奉的这套学说,不允许他逃。二是重法度。封建社会的法叫王法,目的是维护皇权的安全和延续,故哪怕冤死了也必须遵守,左大人正是这样一位守法“楷模”。三是彰尊严。左光斗气节崇高,威武不屈,只可站着死,哪能逃着生。或许还有个原因,即怕牵连太多人。其实他不逃也同样牵连了不少人,哥哥左光霁连坐死去,母亲哭死,两个弟弟险遭不测,12位诸生被拘。逃与不逃都一样,何必不逃呢?

左大人不逃,从根本上讲,是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毒太深。他不明白,此时的逃还不是简单和庸俗的“好汉不吃眼前亏”,而是旗帜鲜明地反抗邪恶,为日后卷土重来留下机会,也是有效而又智慧的“韧的战斗”。殊不知圣旨也好,法规也罢,都不能越过正义、人性和常识的底线。否则,不管说得多么漂亮,都是邪恶和反人类的东西,都在拒绝、反抗和消除之列。左大人作为当朝左佥都御史,受历史和文化的限制,不懂这个道理,或懂但也不会去这样做,最终被自己誓死捍卫的东西无情吞噬。而历史上又何止一个左光斗。真是悲剧,真是糊涂。当然,今人不能苛责古人,但今人当学史明智。

猜你喜欢
范雎魏忠贤圣旨
九千岁
你知道古代圣旨和纸钞是怎样防伪的吗
古人为什么不造假圣旨
莫做挑拨离间之人
范雎报仇
皇帝的圣旨
皇帝的圣旨
THE BLAST THATNEARLY DESTROYED BEIJNG
The Blast that Nearly Destroyed 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