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人文之光

2021-01-07 06:27段耀东
图书馆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雨势馆里男同事

段耀东

作为郑州人,30多年来,2021年7月20日这么大的雨势见过,不过都是转瞬即止的,从未见过这座中原城市能以这种瓢泼大雨的状态连下几天。媳妇半夜起来喂孩子,看到雨仍像瀑布一般丝毫没有停下来歇歇的意思,她摇醒我说:“天跟漏了一样。”的确,所有郑州人都觉得天漏了。

7月20日,本该是再平凡不过的一天,却因为这场特大暴雨,让郑州这座一直不是特别有存在感的中部城市一时间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早上上班路上,我特意在自己驾驶的车上应景地播放了张宇的《雨一直下》。那时道路虽有积水,但大体还是乐观的。

一到下午就不一样了,风声越来越紧,雨点越来越密,敲打在郑州图书馆(以下简称“郑图”)外墙玻璃上劈啪作响。

而到了下午三四点,天漆黑得与半夜无异。读者纷纷探出头去,显然也是从未见过如此阵仗。远处道路上的积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上涨,慢慢没过了路边的车轮,偶尔有胆大的司机推水而过,泛起一阵阵“涟漪”。可能是因为电力事故,周边的小区开始陆续停电,此时的郑图在一片漆黑中,像海面上一艘独自坚挺的轮船。

馆里发通知,让距家远、怀孕、哺乳、年龄大的职工先行下班。我赶紧与同在一个单位上班的媳妇联系,凭着十几年老司机的自信,决定冒险开车送她回家。遇到这种特大暴雨,才知道敬畏大自然,瓢泼攻势下,拼尽全力的雨刷不起丝毫作用,车辆进入“潜水模式”。好在前面有辆高大的越野车,一路紧紧跟随“大哥”,10分钟的路程走了将近40分钟,才将媳妇安全送到了家。路上我已经想好:如果顺利到家,负责新媒体运营的自己就“居家办公”。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到家不久,收到馆里通知:雨势太大,读者回家受阻,今天要随时做好彻夜开放的准备,让读者留宿。

我想立刻返回馆里。道路积水太深,开车是不可能了,我穿上外套拿上雨伞,准备步行到馆里。没经历过特大暴雨的人一定不知道,在雨势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所有伞都会漏雨。不一会我就全身湿透,索性收起伞,扫了一辆共享单车骑到了馆里。

“风雨无阻去上班”的我,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挺“伟大”。不过,一回到馆里,就看到平日里温文尔雅的男同事们个个裸着上身、光着膀子、喊着号子,有人背防滑地毯,有人扛沙袋建防水墙,有人赤脚踩进下水道掏污泥,有人在引导车辆停放……眼前的大家神情紧张却又分工明确、秩序井然,而领导班子都在第一线,所有人浑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干的,都变成了“雨人”,我才意识到自诩“伟大”的自己来晚了。

下午6点,馆里决定彻夜开放。从朋友圈和社交媒体上看到,不少市民被洪水困在下班途中,进退两难,地铁开始停运、公交线路中断、手机信号时有时无,金水路终于实至名归,水波荡漾。在工作人员劝说下,不少读者选择了留宿郑图,难免有几个勇于尝试的,也最终以重返郑图告终。家是回不去了,饭还是要吃的,馆里的咖啡厅为读者准备了简餐和热水。李红岩馆长带着几个同事开始搬沙发和桌椅,为读者准备休息的地方。慎重起见,进行了“男女分区”,带孩子的家长则被集中安排在了少儿阅览室。与此同时,馆里发通知,各部门主任开始确认所在部门同事的安全状态,据说有人在被困周围的酒店开了房间,有人选择了留守单位,而报刊部某女同事被困在了单位附近地铁1号线的东风南路站将近两个小时了。

晚上8点,读者休息等事务基本安排妥当,李馆长跟我说:“赶紧去发消息吧,让更多人尽早看到咱们今天不闭馆了,周围有被困的群众,也能来避一避。”没想到的是,“今夜郑图不闭馆,为您温情守候”的消息一经发出,短短两个小时阅读量就飙升到5 万多,读者留言300 多条。不少图书馆界的同行纷纷留言为郑图点赞,为郑州祈福加油;市民读者相互安慰、鼓劲、打气;一些爱心人士和企业通过后台联系,想通过捐赠物资的方式为郑州抗洪助力。两个多小时,微信和微博平台的消息提示一分钟都没有间断,每一条留言都饱含关心和暖意。而一位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安全在馆阅读的图片,动情留言,无数网友破防落泪。微博平台上群众自发转发,大声疾呼:“不要冒险回家,郑州图书馆提供热水、简餐、电源、WIFI和休息场所。”《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媒体也迅速加入转发大潮,“郑州图书馆提供休息场所”“郑州图书馆点亮所有灯”两个话题迅速冲上热搜,阅读量破亿。

危难关头,我第一次从一个亲历者和参与者的角度,深切体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民的力量无穷无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这一条条贴心而温暖的转发和留言,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条伟大的航船,无惧风雨、无惧挑战。

晚上11点,郑图窗外风雨依旧,窗内鼾声四起。松软的沙发上,读者们紧绷了一天的神经终于得到了放松。有人睡了,有人还在读书,也有几个睡不着的夜猫子在窃窃私语,交流不同寻常的一天。被困在地铁站的女同事,手机信号从断断续续到彻底失联,馆里派出了两位“智勇双全”的男同事徒步涉水前往救援,跑遍了4个出站口,终于将其安全带回馆里。我问她孤立无援时作何感受,她说被困在地铁站时很绝望,看到同事的一刹那就知道“家人来了”。

“快醒醒,有紧急安排!”晚上12点半,刚准备小睡一会儿的同事们被突然叫醒,原来馆里刚接到附近救援队通知,将安排120人左右的受困群众到馆休息。馆里赶紧安排咖啡厅蒸上米饭,煮了几大锅姜汤,盛在暖壶里,又添加了一些沙发和桌椅,做好了一切接待准备。

20日晚上,李馆长一夜没睡,和我们几个男同事一起坐在馆大厅入口处,一直坐到了清晨。

雨最终停了,积水也消退了。悬挂着“郑州加油”条幅的救援队伍从全国各地驰援而来。在这场无情的暴风雨中,郑州是幸运的,灾后的郑州全力以赴地恢复往日的生机。作为一名亲身经历了这场历史罕见灾害的图书馆馆员,我也曾抱怨过自己工作岗位平淡无奇,抱怨过图书管理工作缺乏挑战和乐趣。不过,在7月20日晚,当我看到夜半时分这座暗黑水城中央灯光点亮的郑图,仿若诺亚方舟一般,为天灾中的人们送去智慧的启迪和前进的力量,我才认识到:这束闪烁着人文关怀的温暖光芒,正是黑暗中人们心中最大的渴望,也是自己作为图书馆人的无上荣光。

猜你喜欢
雨势馆里男同事
美术馆里的少年
图书馆里排排坐
时髦美术馆
为什么
流泪
我们工作啦!
手摸过财神爷
请问您怎么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