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2021-01-07 06:27褚树青
图书馆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关怀温暖图书馆

褚树青

“河南遭遇大暴雨,在郑州图书馆附近的被困人员不要冒险回家,图书馆提供无线网络、热水、简餐和休息场所!”2021年7月20日深夜,“央视新闻”微博转发了郑州图书馆(以下简称“郑图”)为在馆读者和被困群众提供暴雨避险的信息。这样一则消息通过网络迅速扩散,仿佛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暴雨夜里正在经历被困、滞留而感到彷徨、恐惧的心灵。郑图敢于担当、勇于尽责的举动也纾解了那些正为这座城市焦心的人们的紧张情绪,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图书馆是危急关头受灾民众温馨可靠的庇护所。

当洪水将整座城市分割成一块一块的孤岛,图书馆可以成为暴风雨中的一座灯塔,给困境中的人们带去温暖与希望。“照片里的就是我娃,担心了一下午!看到孩子平安无事,热泪涌出!感谢图书馆!”“图书馆不一定是天堂,但一定是庇护所,有时庇护灵魂,有时庇护身体。”“这就是图书馆存在的真正的意义,是用书籍和服务给人以力量,给人以人性的关怀,给人以社会的温暖。”这些来自公众由衷的赞美和滚烫的肯定,再一次坚定了图书馆人的职业荣誉感。

的确,这不是公共图书馆第一次获得这样的赞誉。就在一年前,广东东莞的农民工吴桂春在即将离开打工了17年的城市之际,给东莞图书馆深情留言:“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1]可以说,17年来这座城市给了他生存的机会和生活的支持,而城市中的图书馆更像是他寻求精神寄托的温暖港湾,让他能够在书的世界里憧憬未来。或许这也是他为何“万般不舍”,用简单而朴实的语言对图书馆写下“余生永不忘你”的原因吧。

我相信,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样温暖的故事一直在图书馆里反复发生着。比如,杭州图书馆不拒拾荒者、流浪者携行李入馆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图书馆让一座城市有了温度,同时也认识了一位普通的老人韦思浩朴实又不平凡的一面[2]。再如,浙江省丽水市图书馆为“坐了半小时公交、步行了40多分钟”远道而来的84岁老人在闭馆日开了一天馆,让这位“不做农活了,想看看书”的普通农民“破例”享受了“一个人的图书馆服务”[3],这背后彰显的是公共图书馆关爱弱势群体的一种行业自觉。还有浙江省龙泉市图书馆的盲人读者叶景芬,通过使用图书馆免费提供的视障学习资料,考取了2021年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研究生的故事[4],也是对图书馆平等服务理念的生动阐释。也许,这些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小故事有些可能早已被忘却,但对于公共图书馆行业乃至整个社会而言,它们所呈现的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光芒是璀璨且珍贵的。

在公共图书馆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上,公共图书馆的职责使命和社会功能从最初的教育教化,逐步发展为包括民众教育、文化传播、信息服务、促进阅读、知识获取、社会包容等内容在内的多重使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进程一直与社会民生、人民福祉联系在一起,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越来越丰富和厚重的内容。我一直认为,公共图书馆是最具文化慈善性质的社会机构。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人际交流更加快速、成本更低、范围更广,但填平物理空间的鸿沟并不代表人心的距离会拉近。人们需要在精神层面找寻心灵的归处,在情感层面寻求共鸣和寄托。公共图书馆的开放、包容、无差别属性恰恰能够提供这样的空间,扮演这样的角色,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展现出强大的人文精神与力量。郑州“7·20”特大暴雨事件,媒体将图书馆、医院等机构比作城市变成一片汪洋时闪现着互助光辉的“诺亚方舟”。其实,并非在大灾大难到来之时,即便在普通的日常,医院将人文关怀给了病人,公共图书馆把她的温度给予了每一个人的人生各个阶段。也是在这样看似平凡的过程里,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呈现出永恒的魅力。

我们必须要承认,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必将改变公共图书馆履行使命的方式,未来的公共图书馆也一定会更多地与技术融合在一起,但这不应成为阻碍公共图书馆坚守图书馆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职业伦理的理由。温暖和包容是公共图书馆深沉的底蕴,是镶嵌在公共图书馆肌理脉络中的独特标签,公共图书馆应该成为最具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之一。

十多年前,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里表达了对公共图书馆“自由穿行”理念的赞赏[5]。今天再来审视我们的公共图书馆,以人为本、共享惠民、融合发展和包容创新的理念已然镌刻在我们最普通、最日常的服务里。随着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越织越密、不断铺展,温暖人心的图书馆故事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关怀温暖图书馆
温暖冬夜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在温暖中流逝的美
温温暖暖
爱·温暖
图书馆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去图书馆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