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的核心要义及发展路径

2021-01-07 11:12
铜仁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育网络建构生态

于 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的核心要义及发展路径

于 炎

(贵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新时代,对高校大学生来讲,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在此背景下,网络生态的建构不可避免地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成为涵养风清气正校园文化的重要方式,并逐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有必要对其核心要义进行充分的分析,在形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理论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探索其未来的发展走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载体和空间,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育人打下坚实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生态系统; 核心要义; 发展路径

新时代,营造风清气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顺应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更有利于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全新的育人平台和环境。长期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结合,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相应成果也非常丰富。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生态环境的营造或生态系统的建构研究成果不多。那么,如何正确理解网络生态系统的核心要义,并通过网络生态建设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然成为当前各界学者、有识之士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话题。

一、什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

新时代,互联网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推动力。对于高校来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空间的有效融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以全新的方式向前发展,已然成为一种发展态势,也展现出新的特点和面貌。一方面,因信息技术的融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来源发生变化,网络技术人员和公众人士等加入到教育主体行列中;另一方面,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成为新的思政教育载体,传播模式也随之从“一对多”向“多对多”的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高校思政教育网络生态系统是指包含网络生态系统、网络生态文化以及网络生态安全等多种元素在内的网络生态综合体。其中,网络生态系统主要包含硬件、软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建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等要素。网络生态文化则指基于网络生态平台而形成的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设。主要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等内容。而网络生态安全则是确保生态系统良好推进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包括网络相关规章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和方法等内容。狭义的高校思政教育网络生态系统主要指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良性运转的网络系统。[1]该系统中各种生产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网络生态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圈,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以全新的手段和载体达到新时代的育人目标,助推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主要指在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融合不断深化的社会背景下,以互联网为平台,由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多元系统,为高校大学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环境。[2]在这个环境中,高校可促进思想政治教师通过网络系统平台与学生相互交流信息、寓教于学,充分发挥网络生态系统的开放性、虚拟性的特征,更好地帮助教师和学生完成教与学的目标。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的呈现特征

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信息传输更加快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生态化创建了全新环境。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继承了虚拟性、交互性等网络空间的固有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与学生随时随地地沟通,进而掌握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由于网络生态系统兼具人类生态系统的智能特征,又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该系统作为可控制的人工生态系统,要认识其特殊性,首先要明确其自身特有的主要特征,进而对其形成科学的认识。

(一)鲜明的教育主体个性化

网络生态系统中,教育主体主要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监管服务者共同组成,他们之间交流互动,协同进化。通过有效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坚持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监管服务性,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进而保证高校思政网络教育的“以生为本”价值取向的顺利实现。在高校校园网络载体的支持下,这些教育主体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一是,教育主体的认知水平实现全面提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有效支撑,各主体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虚拟性实践,不断超越已有的思维模式和认知习惯,深化对高校思政网络教育内涵和规律的认识;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逐步推进思政网络教育实践的科学化进程。二是,各教育主体交互交往更加灵活快速。在便捷的网络载体支撑下,各主体实现了“个体解放”,其解放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更多的是突破了传统的书本限制。教育者借助多媒体更能将教育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也能突破校园时空的限制,各主体间思想等多方面的交流,有助于育人链条的形成和发展。三是,网络环境利于各主体的个性化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际关系更具开放性,显著提高了教学交往的效率和校园生活的质量。在这种背景下教育主体也开始具有了较高的自主性,通过合理支配自由时间和利用网络技术,不断提高自己,升华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从必然走向自由,进而实现全面化提高和个性化发展。

(二)虚实并存的二重现实体现

就现实中的生态系统而言,其自身的存在必然包括生态环境和维系其存在的各种生态要素。在这个系统中,各种生态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生态系统的运转和发展,使生态系统呈现和谐的状态。对于网络生态系统而言,其形成过程也是现实生态系统的延伸,其构成要素也必然基于现实的生态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亦是如此,其呈现的特征之一就是基于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加之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现实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点对点”“面对面”进行知识传播的过程。[3]因此,生态系统本身的现实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现实性,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本身的现实性。另一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与现实生态系统不同之处在于,网络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主要是依托网络展开的,对知识的接受与传播也主要是在“线上”进行。由于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因此,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同样呈现出“现实的虚拟性”。在网络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虚拟性的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更多的“现实虚拟”空间;同时,还可利用虚拟环境传播速度快,携带知识量大等特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新的育人目标,推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质的飞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又具备“虚拟性”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的虚实二重性就得到了相应的诠释和体现;也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表现出显著的生态区域虚实二重性。

(三)知识信息传播的快速便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其运行的前提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为强力支撑。伴随着新时代国家更加注重大数据的开发,以及5G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愈加呈现出快速、便捷的特征。基于网络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以往文字、图片资料,还可将视频、影视等资料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播的方式也打破了以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点对点”“面对面”信息传递的方式,更多的体现在“点对面”“面对广”的传播模式。“点对面”即以固定点的传输面对大多数的在线学生,突出信息传递的覆盖率及传递人群的广度。“面对广”即重点突出传递距离和范围的广度。在网络平台上,知识传递的距离不再受到局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任意一个有网络角落进行传递,使“地球村”的概念真正成为现实。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还可利用网络技术本身的运算逻辑,在充分分析受教育者个性化特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传递教育内容,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实现教育者信息传递快,受教育者信息接收快、消化快的目的,实现特色育人的目标。

(四)教育效果的生态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反映的是各教育主体间、教育主体与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作为高等教育生态的子系统,并非自发的纯自然系统,而是集社会开放性、文化多元性、信息复杂性、人类主体性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系统。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共同维系其内部的平衡与和谐共生。其中,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教育主体发挥着特定作用,彼此之间既各司其职,又相互融合,共同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如教育者作为高校思政网络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根据教育培养目标对受教育对象施加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网络教育实践活动;受教育者可以能动地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加强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或积极地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参与高校思政网络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监管服务主体提供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决策、优质化服务,确保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出现问题能及时解决。[4]可见,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教育主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动性有效控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而推动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实现教育效果的优化,这也是高校思政网络教育的生态化构建的现实依据。

(五)教育内容的生态空间

生态空间重点在于保持生态系统可持续的“生态性”,对于网络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保持其“生态性”,就必然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检视”,确保上层建筑符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新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网络信息化的高度发展,网络空间愈来愈成为各国意识形态争夺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国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方式,其主要内容代表了一个国家统治阶级的发展理念;而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受到关注和重视。加上当前我国正经历百年之未有大变局,西方敌对势力妄图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来“西化”和“分化”我国的图谋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各种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通过网络传播也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网络空间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加上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和渗透,就要求在网络地域空间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严格地“把关”,使网络空间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战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然要依托地域的网络空间而设置,不能逾越地域发展的界限而传播非主流的思想。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生态空间的依赖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从整体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由两方面构成,即“教育”和“系统”两个方面。“教育”方面主要突出主体和内容,“系统”方面则主要突出技术和环境。在整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发挥其能动性,通过网络信息、载体等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并最终推动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一)主体要素

从现实意义上来看,主体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主体和监管服务主体。教育者主体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者和解读者,承担着“引领”“传承”“推动发展”的重要任务。[5]“引领”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传承”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播,使更多的受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知识,同时,也实现着知识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发展”即通过知识的传播,让中华文化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一般来讲,传统意识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分为三类,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作用已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引领和传承,更多的赋予全新的发展理念,即成为新时代网络空间中信息的“生产者”,主要“生产”和“加工”符合大学生教育特点的知识和理念;同时借助网络平台的全新特征,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推动大学生的发展的主导力量。受教育者主体主要为在校大学生,也包括部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受教育者主体充分利用便捷的网络条件,释放自身的活力,展现时代的风采,赢得教育者主体的认同。监管服务主体主要指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活动密切关联的教育类单位,主要包括具有纵向生态承续性的各级教育管理单位和具有横向生态牵制性的各类教育服务单位。从纵向管理来看,各级教育管理单位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的级别及顺序特性,如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工委或教育厅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和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等高校相关管理部门。从横向服务来看,各类教育服务单位体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网络生态系统的多样共生特性。如高校的各类行政部门或学生资助中心、后勤部门等服务部门。他们针对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等成长特点,通过必要人文关怀,及时心理疏导等具体途径,消除大学生的负面情绪,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切实开展提供有效保障。[6]

(二)环境要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生态环境是影响网络生态系统建构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从高校当前的发展来看,网络生态环境可分为三类。一是,校园网络环境。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为重要的依托,保障其健康有序地发展也是牢牢把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重要前提。特别考虑到,新时代的网络环境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种种机遇,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突出体现在各种不良舆论和行为的频发等方面。因此,传统的宣讲和教育效果远远不够,加快推动校园网络环境的优化,进而保障校园网络系统的安全已然成为当前和今后的重要课题。校园网络环境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前景,也直接影响到网络生态系统的建构。二是,高校网络虚拟社区环境。高校校园网络虽然存在虚拟性的特征,但是参与主体却是带有感性特点的人。因此,各参与主体应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实现高校网络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重新建构,并基于共同的理想信念、文化价值或利益基础等因素推动理性高校网络社会秩序的形成,进而促进高校网络虚拟社区的产生。三是,高校网络文化环境。高校校园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社会生活空间的延伸,不仅是技术性的存在物,也是人文性的存在物。教育生态学认为,文化具有强大的渗透能力,影响着教育体制、理念等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高校网络文化环境是网络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四是,网络生态系统外环境,主要是指大学生所身处的时代大环境和所居住的周边小环境,这些都能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一定的影响。就宏观大环境来说,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前进方向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就微观小环境来说,大学生所处的周边环境因素对其价值观念的形成也具有较强的直接影响,特别是良好的家庭环境,更加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信息要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要素,主要指在高校网络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教育信息,以及承载信息的多样化教育载体。它与主体要素和环境要素并存,突出呈现新时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多媒体化的信息内容。广义上的信息内容,不仅指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活动的信息内容,也包括网络空间中能对思政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类流动性信息。这是因为在自媒体时代,网络的“去中心化”特征明显,这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碎片化信息量也呈现爆炸式增长,很多信息呈现出娱乐化、商业化倾向,甚至呈现出非理性化、负面化倾向;这些会严重削弱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活动效果。在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对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和获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广播、报纸等传统的物质承载实体虽然提供的信息更为详尽和完整,但需要花费的时间也更多,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结合,无论在内容上还是传播方式上,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内容的供应上,打破了以往传统教育方式效果不明显的现象,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呈现出“快、准、优”的特征。“快”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速度快;“准”即大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接收信息,准确无误地吸收;“优”即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的效果优,达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二是,多样化的信息载体。信息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平台,对信息的传播起到枢纽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信息载体也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其中,不仅包括诸如“腾讯课堂”“雨课堂”“学习通”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还包括大量的校园数字终端,如“大学生思想交流平台”“大学生思想论坛”等。这些多样化的信息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信息要素,对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影响着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走向。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虽然高校对多样化的信息载体监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了更多机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将教育的内容与网络载体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目标。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建构的现实选择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建构,重点需要明确方向、掌控动态、坚持主体、拓展空间、形成整体。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向性选择: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为导向

把准方向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建构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引领高校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基础性原则。所谓方向性选择,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在确保方向正确的前提下,遵从网络生态化建构的方式方法,正确运用网络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法律等教育,引领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把准政治方向,争做“四有”合格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7]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生态化构建必须提高贯彻方向性原则的自觉性,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前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二)动态性选择:以现实情况的变化发展为依据

所谓动态性选择,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构建中,必须坚持辩证的唯物思想,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动态性原则是立足于客观世界的永恒发展特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依据,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属性,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动态性的选择强调以现实情况的变化发展为依据,不断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发展态势。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的建构来讲,就是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发展为主要方向标,对网络生态系统中的内容以及各种信息要素进行更新;并在教育过程中,运用适宜于学生发展的方式来不断完善和发展生态系统本身,实现生态系统建构的与时俱进。因此,在遵循正确的总体方向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生态化建构必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以现实情况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进行调整和优化;这既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特性所决定的,也是提高教育工作的时代性,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落到实处的必然选择。

(三)主体性选择: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为根基

所谓主体性选择,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构建中,将网络具备的特征与大学的特征进行充分结合,利用网络智能化的特征,以及对数据的计算能力,为每位大学生量身打造一套适宜于其发展的教育方式,满足每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渴求。前面已经提到过,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教育主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的个性化需求,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建构的主体性选择。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离开了学生,一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必须来源于学生、服务学生的发展理念;坚持教育的内容围绕着不同群体、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展开,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大学生的头脑,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不断推动高校校园环境的和谐文明。可见,主体性选择是新时代“以生为本”原则的深入贯彻和实践运用,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延伸和拓展,对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主体性选择作为高校思政网络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要求,也必须从一而终,不断在发展中坚持和贯彻。

(四)开放性选择:以拓展生态空间及增强生命活力为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生态化建构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空间的拓展和生命活力的增强。随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体系构成越来越庞大,这就需要不断拓展网络生态系统的空间,以满足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求。同时,为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必须补充新鲜的内容和方式以增强教育的活力。这就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构建中,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不仅要考虑内在各生态要素的联系,还要注重系统同外部的联系,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性指导地位”与非主流思想观念的“多元性共同发展”的关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敢于推陈出新,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开拓研究视野,利于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的创建和全员育人的教育合力的形成。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构建中,要用开放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存在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不断地增强理论武装,并在实践中通过依法治网,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真正把握网络生态化建构的主导权,传播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画好同心圆,让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教育的活力,接受教育的能量,实现育人的目标。

(五)整体性选择:形成整体育人的生态效应

在信息化时代,随着各类网络平台的崛起、发展和大范围的应用,传统以班级为管理单元的教育模式正受到冲击,而突出个性化的发展理念则盛行。诚然,充分利用网络的智能化特征,推动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整体效应的形成,即整体育人的发展理念。[8]个性化的发展是针对每一位大学生的,而整体的生态效应是在尊重每一位个性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并不冲突。从当前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效果来看,传统班级形成的集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发展理念有所冲突,不利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更不利于形成网络生态系统中整体育人的生态效应。因此,整体性选择,就是要求从全局层面把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把其教育机制本身看做一个有机整体,形成教育合力,与其社会结构和关系相一致;也要从微观上协调各要素形成统一的链条效应,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具体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意识。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构建中,必须落实整体性原则,要全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内容,全员开展思想政治网络教育,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系统的诸要素,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环境,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这既有利于整体育人的生态效应的形成,也是增强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的发展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未来将愈加凸显网络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否将直接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个人的利益得失。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营造绿色的生态网络空间,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未来网络时代发展的最终走向。因此,围绕着这一发展理念,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生态要素,推动实现网络生态系统的绿色建构。当前,高校的网络生态建构已经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发展良好的态势,为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示范作用等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在网络生态建构初具规模的同时,网络生态危机也有所显现,甚至已经威胁到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建构的重要性。因此,强化网络生态系统构建,不断抵御网络生态危机的深化和蔓延,在引领网络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进程中,坚持网络生态系统的建构原则,把握好网络生态系统的建构方法,发挥好每一个生态要素的重要作用,切实构建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的重要课题。[9]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应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持续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其基础和首要前提是网络空间中,应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把准方向的同时,认清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大学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思考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尤其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具体要求的认识。同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体系充分融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到新时代国际、国内的变化对大学生未来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聪明才智的决心和信心,争做时代新人。

(二)不断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建构的方法

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建的方法,就要转换传统的灌输理念,深化“翻转课堂”的运用,让“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交流,通过采用更具平等性、亲和性、包容性的师生互动模式,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状态,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并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把思想传递给受教育者,进而达到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预期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借助在线交流、网站吸引等网络信息传递方式,在坚持对话、理解、欣赏的互动原则下,通过挖掘交流共同话题、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营造轻松的互动氛围进行沟通、谈心、交友等,实现“键对键”的互动向“心对心”的亲近飞跃,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此提高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导向性和实效性,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指导、人格辅导、行为引导等,使教育实践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三)以网络规约机制推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宏观方面,要从国家层面完善网络体制机制建设。如网络监督机制、网络规约机制等,以长效的机制保障网络生态化建构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断完善网络平台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以具体的、完善的规范和制度约束人,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平台空间提供坚强的制度保证。在微观方面,活跃在高校网络平台中的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主体和网络监督主体要三位合一,在共同遵守网络规约的同时,各尽其责,共同推动网络平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对于网络平台中的教育主体来讲,要充分认清自身在平台中的核心作用,寻找、发现或创造性地产出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改变陈旧的或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式,营造和谐稳定的交流环境,以优质的产品塑造人,以合理的方式鼓舞人,以和谐的环境改变人,逐步引导大学生将网络平台当作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对于受教育者主体来讲,要充分认清自己的职责定位,坚定政治立场不动摇,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善于在网络空间中发现知识,接受知识。要注重自身道德法律素质的养成,遵守网络平台的规定,不信谣、不传谣,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作新时代合格的大学生。最后,对于网络监督者来讲,要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一旦发现不法的言论,立刻实行禁言管制,杜绝不良的社会思潮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确保网络平台的良性运转,推动实现网络平台文明健康的向前发展。同时,网络监督者也应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越性,加强自身建设;与教育者、受教育者一起,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的建构,使其达到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10]

六、结语

新时代,高校网络生态系统的建构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也日趋深入。未来,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生态化建构也必将随着高校意识形态的深入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实现动态平衡的同时,不断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张云飞.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0-13.

[2] 孙计红.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良性生态圈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200-201.

[3] 林耀华.网络生态文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35-37.

[4] 侯晓晨.网络生态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2):53-55.

[5] 侯长林.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教学的教育性[J].铜仁学院学报,2019(5):25-31.

[6] 胡秀锦.网络舆论生态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路径探析[J].智库时代,2020(10):290-291.

[7]杨晶.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优化策略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0):88-89.

[8] 兰秋林,赖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20(1):54-60.

[9] 叶丹.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探析[J].铜仁学院学报,2020(1):1-9.

[10] 阮博.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制约因素及其破解[J].思想理论教育,2019(6):106-111.

The Core Essence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twork Eco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U Yan

( School of Marxism,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

In the new era, for college students, cyberspace has become one of the necessary resource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context,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ecology is inevitably mentioned on the important agenda,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conserve the wind and clean up the campus culture, and gradually affect the study and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clear up its core principles, in the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twork ecological theory,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utur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 a good carrier and space, and to achieve the all-round educ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twork ecosystem, core essence, development trend

G640

A

1673-9639 (2021) 03-0052-09

2021-03-20

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青年课题“贵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生态现状分析及建构思考”(2018C016)。

于 炎(1985-),男,河南漯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薛 娇)(责任校对 张凤祥)(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教育网络建构生态
基于人工智能辅助的职业教育网络培训管理研究
“生态养生”娱晚年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长沙市教育局召开教育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会议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谈寄宿制高中学生的管理策略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