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守正创新研究

2021-01-07 11:12
铜仁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贵州红色资源

孙 瑞

【思想政治教育】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守正创新研究

孙 瑞

(贵州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贵州十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贵州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从现状来看,还表现有对部分红色文化资源缺少系统研究和保护,存在资源灭失现象;交流宣传教育不够,品牌建设意识淡薄;文化资源产业化尚未形成应有规模,优化整合力度不够;红色文化资源特色的凝练不够,缺乏深度挖掘等尚未解决的问题。从优化路径来看,文章着力于从文化、教育、实践和制度四个维度思考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守正创新对策。具体表现在加强红色资源综合保护与优化整合,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创新红色教育方式与模式,释放红色文化教育功能;赓续红色基因的实践导向,培养新型文化业态,以红色文化多元化发展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为有效开展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贵州; 红色文化资源; 保护利用; 守正创新; 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红色文化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提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时代意义,以及守护好红色文化阵地的重要性。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到贵州调研视察,并反复强调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发扬革命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团结带领各族群众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始终活跃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对于我们学好党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守初心、担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一)红色文化概述

关于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首先,应由“红色”二字开始谈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红色”的民族,红色情结由来已久,流淌于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在人们的心目中,红色代表着权威、勇气、吉祥、喜庆、美丽与革命。在革命战争年代,红色已然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政治符号,是中国革命的象征。有着浴火重生,脱胎换骨的寓意。其次,什么是文化?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和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红色文化产生的沃土。关于红色文化的形态,学术界普遍认为包括物质文化形态,精神文化形态以及制度文化形态三重维度,于此同时还兼具科学性、民族性、大众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鲜明特征。其中,科学性即提倡实事求是、客观真理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反对一切歪曲的封建和迷信思想;民族性意指红色文化是对民族文化的“扬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汲取,对其糟粕进行摈弃,并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大众性是指红色文化的创造者来源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红色文化的实践主体。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党的传家宝——“群众路线”也正好印证了这一根本工作路线。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意识形态,体现了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前进与主流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取得进步和发展的密钥与动力,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正是中国共产党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最后,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产物和阶段性成果,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沉甸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着审视历史、传承文化、培育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与价值。

(二)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及特征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另一部分是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占据主体部分,包括革命遗址遗迹、革命遗物和革命文献资料等。而非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有革命精神、民间红色歌谣、红军标语和革命文化等。两者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贵州红色文化资源。贵州是一片富饶的红色热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军在贵州的活动时间长达6年之久,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68个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光辉足迹;红军先后在此建立了黔北、滇黔桂边区、黔东和黔西北4个革命根据地。[3]在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贵州占了十分之一。从区域具体分布层面来看,贵阳市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贵阳青岩古镇革命旧址、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以及位于开阳县的张学良将军幽禁地旧址等;遵义市的红色文化资源据不完整统计达518处,包括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红军警备司令部旧址,红军烈士陵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等革命遗址遗迹,红军四渡赤水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土城女红军纪念馆、青杠坡战斗遗址、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复兴场战斗遗址、赤水红军烈士陵园等,苟坝会议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以及湄潭县的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和浙江大学西迁陈列馆等等;毕节市地处三省交汇地界,其辖区内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鸡鸣三省”会议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司令部旧址、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七星关战斗旧址、毕节烈士陵园、钱壮飞烈士墓等30余处革命遗址遗迹;铜仁地处贵州东北部,享有“黔东门户”的美誉,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包括著名的“周逸群故居”、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旷继勋烈士故居、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以及枫香溪会议会址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素有“滇黔锁钥”之称,其境内著名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文化遗址、威舍镇猪场红军村、中共黔桂边委旧址以及白岩关战斗遗址等;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红色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以猴场会议会址、邓恩铭故居、深河桥抗日文化园等为代表;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确认全州共有革命遗址343处,较为著名的遗址有黎平会议纪念馆、镇远周达文故居、龙大道烈士故居、杨至成将军纪念馆和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等;六盘水市红色资源包括“盘县会议”会址纪念馆、大用湾寨烈士陵园和“龙场碗厂红军纪念基地”等;安顺市较为著名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王若飞故居,以及陆瑞光烈士纪念馆等。

总体上而言,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类型丰富,分布广泛,主要密集于黔北、黔中和黔西等地。在境内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中,红色文化资源拥有量各不相同,其中以黔北遵义最为富集。此外,毕节市、铜仁市以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红色文化资源种类也较为丰富,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大体呈现为总体分散,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二、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近年来,贵州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做了许多功课,取得一些显著的成绩和建设经验:具体表现在相当一批革命遗址得到适当的保护和利用,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红色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知名度;同时由于政府的重视与引导,红色旅游发展较快,成为新的增长点。但是,在开发利用的实际现状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红色资源缺少系统研究和保护,存在资源灭失现象

贵州的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内涵丰富。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部分革命遗迹的原貌已经不复存在。同时,一些革命遗址虽然存在,但因为年久失修,甚至濒于损毁;一些纪念碑上碑文字迹残损,无法辨认;一些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因史实资料无从查证,缺乏明确责任主体,没有相应管理部门维护和管理。与此同时,部分红色文化资源史料搜集整理不到位,地处偏远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典籍的整理力度不够,导致知晓度不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与学习。对于一些当时流传的革命口号和宣传标语等,也因缺乏保护,很多已无从查证。近年来,随着贵州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视,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交通状况的改善,一些革命遗址遗迹得到了保护性抢修,部分稀缺的红色资源得到了及时有力的保护。

(二)部分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地区文化品牌意识欠缺,区域差异大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在历史上,曾提到贵州,总会让人联想到“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的贫困景象。过去交通闭塞,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使得外界对贵州红色文化的了解比较单一和片面。同时部分地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交流宣传教育方面成效不显著,创建地区文化品牌意识欠缺,角色形象比较模糊。这些都是在开发利用红色资源中凸显的痛点和难点问题。贵州的红色文化和红色品牌,人们更熟知的是规格高影响大的黔北遵义会议会址系列和红军四渡赤水系列,相较之下毕节、铜仁、黔东南和六盘水等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知名度较低,局部地区资源甚至鲜为人知,区域差异明显。究其原因,部分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抢救较晚,社会资源相对较少,政府的引导力较弱,品牌定位模糊,构建内容、宣传手段不够丰富,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交流不够,全省视域下加强各地红色文化品牌联合开发不充分等。如何缩小地区差异,突出各地优势,打造地区文化品牌和扩大知晓度,科学高效地进行广泛开发,诸如此类,还需继续深度思考和探索。

(三)文化资源产业化尚未形成应有规模,缺少统一规划,优化整合力度不够

文化一经发展成一定的产业链,可成为带动城市发展的引擎力,可助推地方经济跃升及实现脱贫摘帽。贵州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常出现割裂、分散发展的态势。文化资源产业发展模式也表现为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未形成应有规模,发展较为缓慢,成效不够显著。其次,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协同发展力度不够,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薄弱,红色文化的内涵凝练不到位,产品和消费者之间不能产生共鸣,“回头客”相对较少。红色文化价值开发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尚未脱离资源本体最传统、最直接、最粗放的发展路径,在红色文化与创意产业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尝试还不够。然后,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出现偏离红色文化为核心价值的旅游开发路径,两者间的互动性和融合性强度不够。最后,贵州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同质化较为严重。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城市文化品质提升和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缺乏全面发展的意识。从总体上,应形成合下“一盘棋”的全局观念,在文化底色展览项目、特色的红色文化主题体验项目、特色文化创意版权类项目、红色文化主题配套类项目和区域整体发展提升类项目等方面,建设进程仍然较为缓慢,优化整合力度较为薄弱。

(四)红色文化资源特色的凝练不够,有待深度挖掘

贵州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主要是联同红色旅游进行。但是,在形式上却多以参观革命遗址、遗迹为主,产品开发载体类型较为单一;同时,尚未形成地区红色文化发展特色,展示内容多有雷同,缺乏新意,导致出现精品特色资源较少。在全国范围内,贵州除了遵义会议红色文化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外,其他地方的红色文化知晓度仍旧不够高,缺乏一定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特别是在贵州民族文化层面上,目前仍有很大的空白需要进行深耕细作,缺乏一批优秀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研究人才和相关资源体系的建设。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不能一味地追求数量上的开发,更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的凝练与融合,找到自己的特色和内涵所在。在贵州的高校办学中也是同理。如何将红色文化作为学校和相关学院的办学和招生特色进行落实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显著,高校在借助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中,普遍流于形式并没有深挖地方红色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导致其活动的开展意义不大,收获甚微。同时,就目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数据来看,关于科学有效整合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方面的著作屈指可数。所以在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特色凝练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可以借鉴,缺乏一定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简而言之,在贵州这片红色大地上,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更应精细化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时代新内涵,以凸显其地域特色,彰显独特时代魅力,增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守正创新路径选择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贵州视察工作,要求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用好红色资源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如何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关切,还是新时代有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所在。2021年3月,贵州省在召开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会议时强调,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注重守正创新,充分挖掘利用我省独特红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做好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守正创新。核心在于守正创新,两者体现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要求做到培元固本、坚持实事求是,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径,意味着对“旧”的突破和超越。适应时势主动求变,积极应变,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以推动事物向新的发展阶段迈进。

(一)文化之维:加强红色资源综合保护与优化整合,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与血脉,同时也是发展中更基本、更持久、更深沉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充分展示文化内在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首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大研究力度,摸清家底,进行资源的优化与整合,进一步使红色资源发挥出最大效能。各部门、高校和党史研究系统之间要形成通力合作之势,对贵州的红色文化进行有系统有组织地梳理并继而开展广泛地调查研究,做好收集整理工作。其次,要加强地区间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交流与合作,凝心聚力谋发展。比如黔北地区与黔中、黔东、黔南等地区要在红色文化的发展中,加强区域良性联系与整合,让贵州的红色文化铺成一张有效衔接的网络格局,坚持系统发展理念,确保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最后,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要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做好提炼与阐释以弘扬革命新意,展现红色文化独特魅力。在整理历史红色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也需要不断挖掘新时代贵州精神。比如贵州脱贫攻坚工作,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等等。最后,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宣传贵州独特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影视产业相结合,重现相关历史事件,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整体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4]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一份坚定的信心。贵州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享有“文化千岛”的美誉。这其中“红色”是多彩贵州最鲜亮的底色,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期不断得以继承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体现。

(二)教育之维:创新红色教育方式与模式,释放红色文化教育功能

红色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不断挖掘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今价值,对于我们做好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守正创新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当前开展“四史”主题学习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在高校教育中,文化传承创新还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是高校基本职能之一[5]。就目前而言,贵州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发挥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寻求红色文化与学校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加强红色理论、红色历史教育。在大中小学大力弘扬红色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学校通过积极营造“红色文化”宣传氛围,开展相关红色文化主题学习活动,以红色基因传承为主线,开展丰富的学术、艺术、娱乐活动。如以诗歌朗诵、唱红歌、排演话剧、绘画、书法、摄影、雕塑、动漫等为活动载体,学习并追忆贵州红色文化。同时将一些红色经典贯穿思政教育教学全过程;改革思政课程体系,邀请著名学者,优秀师生代表开讲红色故事;创新课堂模式,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地开展思政教育活动。还应以红色足迹拓展思政教育新渠道,充分利用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师生开展红色主题实践研修活动,深入革命老区开展帮扶支教活动。第二,坚持文旅融合,致力于将贵州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研修基地和旅游基地,成为一些单位、机构、公司以及相关协会研究专家的首选研修基地。贵州在这方面要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以进一步做到文化与旅游的交相辉映,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VR、AR等显著技术优势去宣传贵州的红色文化,改变传统红色文化教育模式,因地制宜,找到新的突破口,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三)实践之维:赓续红色基因的实践导向,培养新型文化业态,以红色文化多元化发展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贵州是红色高地,要让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文化熠熠生辉,需要突出主题和重点,树立红色文化品牌,这是当前贵州进行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比如遵义有“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红色文化品牌形象,省内所辖其他地区也要加快对红色文化品牌的凝练,利用自身优势,推出一系列精品文化资源产品,坚持文化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明确品牌定位,适时进行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升级,才能加大红色品牌影响力,彰显独特文化魅力。目前,贵州在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化发展基础设施弱、红色文化资源引导产业联动发展效应不强,以及产业化发展人才较为匮乏。因此,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要不断地完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便捷、安全、舒适、高效”的交通体系,打破地域的限制,加强与其他省、市、县的交通联系;同时,在省内也需要增设主要红色景区之间的旅游专线大巴客运,友好地衔接各景区之间的联动发展。其次,要形成更为丰富多元的红色产品,比如一系列长征红色文化公园建设要接续推进。在横向延伸方面,建立“红色文化+”产品体系,比如“红色文化+影视”“红色文化+服务业”“红色文化+大数据”“红色文化+旅游”;在纵向延伸方面,建立“+红色文化”产品体系,例如“健康服务业+红色文化”、“食品加工业+红色文化”,着力于将“红色文化”作为贵州发展的内生动力,做优做强红色文化产业链,以助推贵州经济社会的有效发展。最后,持续强化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学者指出,在对于人才培养方面,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而不重视对红色文化资源未来长期发展中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的培养。[6]所以,贵州对优秀产业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要加大,要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团队。这在产业发展的规划设计、企业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都大有裨益,能给予红色文化保护利用中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将更有助于本土高效益的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建设。

(四)制度之维: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为有效开展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有效地开展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制度是起着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作用的。没有一个健全的保障机制,很难有效提升工作开展的水平、能力与效果。目前,全国多地已经陆续对红色文化进行立法保护,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地方在城市道路、新城区规划建设中,时有出现破坏红色文化遗址遗存的现象,针对这类现象,亟待制定《红色遗产保护法》以加强保护。贵州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中要加紧出台并完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创新管理体制,从而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分级分类保护体系,避免出现多个部门对红色文化资源联合管理导致管理上的重叠,以及权责不清等诸多问题;要抓住、抓实关键环节,在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认定、保护与管理、申报与研究以及传承与利用等方面,都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标准,出台规范性和合理性评价体制机制,完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办法;此外,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社会公益基金、人才保障、社会义务、表彰奖励、合作交流、专项保护资金等也需要作相关的制度规定。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有学者提出要成立相应的红色文化资源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管理方面的工作[7],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目的。总而言之,在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中,贵州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出台一系列完备的制度体系和法规条例;内容详实,重点突出、协调发展,避免出现一系列失衡现象。用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各项工作,深入推进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好根植红色基因,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从而大大提升治理效能。

四、结语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守正创新研究,其关键词是红色文化资源,宗旨是保护利用,策略是守正创新。其守正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就包括如何讲好其中红色故事、根植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三个实践逻辑层面问题。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100年华诞。在这样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全党上下组织集中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是我们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亦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梦想的关键所在。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影响深远、价值重大。我们更要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信心以狠抓落实,勇于开拓创新之举高质量高标准地做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这篇大文章,谱写贵州多彩文化发展新篇章。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3] 覃爱华.保护好贵州红色文化根基[J].教育文化论坛,2011,3(1):112-116.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9.

[5] 朱洪波,马彦涛,任彧.遵循全面从严治党规律推进高校党建科学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7):142-146.

[6] 万生更.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35-38.

[7]刘鹤.论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研究的发展路径[J].遵义师范学院报,2015,17(6):1-5.

A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Guizhou

SUN Rui

( School of Marxism, Gu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uiyang 550003, Guizhou, China )

Rich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Guizhou ar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left to us by history. In recent years, Guizhou has made a series of useful explora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has made som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owever,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of som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a phenomenon of resource loss. Communicatio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re not enough, and the awareness of brand building is weak.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has not yet formed its proper scale, and the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are not enough. The lack of concis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lack of deep mining have not been solv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timization path,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ositive and innova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from four dimensions of culture, education, practice and system. The details are as follows: to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red resources, and enhance the influence, cohesion and charisma of red culture; to innovate the way and mode of red education and releas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red culture; to continue the practice orientation of red gene, cultivate new cultural formats, and boos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e;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ecurity mechanism to provide a strong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d resources.

Guizhou, red cul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keeping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path selection

D64

A

1673-9639 (2021) 03-0061-07

2021-04-12

2020年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政课项目“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守正创新研究”(2020SZK008)。

孙 瑞(1978-),女,贵州贵阳人,贵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薛 娇)(责任校对 张凤祥)(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贵州红色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红色是什么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红色在哪里?
贵州,有多美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