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对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启示

2021-01-07 13:34李国胜
天中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灌输列宁政党

李国胜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新挑战。这一时期,俄国自发性的群众革命运动开始高涨,各种思想流派在革命队伍中扩散并相互影响,使革命力量难以集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在干扰和侵蚀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和性质。俄国的革命运动迫切需要解决思想理论上的问题,并通过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走向自觉和胜利。为此,列宁于1901年底至1902年初创作了《怎么办?》一书,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创建一个新型政党领导革命的问题。《怎么办?》是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著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对推动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起到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坚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1]。《怎么办?》中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论述以及对当时错误思潮的批判,对当前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动“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48,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自发性”和“自觉性”:必须用创新理论武装全党

恩格斯逝世后,国际上出现了一股修正主义思潮,俄国因此出现了机会主义派别,即“经济派”,这导致俄国社会主义民主党内出现了思想混乱和派别对立。此时,俄国的工农运动开始高涨,革命形势也在向前发展,但工人运动缺少统一的理论指导和革命方向,如列宁在《怎么办?》中所指出:“当前运动的力量在于群众(主要是工业无产阶级)的觉醒,而它的弱点却在于身为领导者的革命家缺乏自觉性和首创精神。”[3]315在此背景下,“经济派”崇拜自发性,诋毁理论工作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以“反对正统”为名批判无产阶级政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认为要发挥工人运动自身的积极性而不是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积极性,而列宁主张加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以保证工人运动的自觉性和正确的革命方向,指出:“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3]327他认为,只有坚持党对革命活动的领导,不断加强理论宣传和政治教育,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促使工人运动不断提高自觉性并走向社会主义。

新时代,各种思想价值不断涌现,而且传播速度非常快,很容易导致思想混乱。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如果忽视党的理论建设,特别是忽视对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的宣传引导和思想教育,很容易导致组织涣散、战斗力弱化,也会导致国家缺少统一意志,难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甚至会被分化或瓦解。因此,必须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用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提高各方面力量在党的领导下为“伟大事业”努力奋斗的自觉性。一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政治理论研究和学习。“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311中国共产党通过理论建设,成为自觉的党,成为革命建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员干部要通过理论学习成为自觉的革命的共产主义者,自觉成为坚强的担当的先锋队成员。二是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4]110党的领导首先是政治领导,是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领导,理论宣传教育是实现和巩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途径。党要通过加强对党员群众的理论宣传和政治教育,使广大群众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全体党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的自觉性,进一步明确奋斗方向并坚定理想信念。三是必须以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3]312因此,全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特别是最新成果的理论武装,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提高马克思主义实践运用能力,共同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实践力量。

二、“手工业方式”和“职业革命家组织”:必须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1900年前后,俄国的群众性运动开始高涨,工人农民在各种思想的鼓动下掀起了革命运动的新高潮,但是“革命家无论在自己的‘理论’或自己的活动中,都落后于这个高潮,没有建立起一种连续不断的、前后相承的、能够领导全部运动的组织”[3]339。列宁敏锐而又深刻地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在革命运动事业中具有关键核心作用。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斗争中,列宁明确提出了建设“职业革命家组织”这一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目标。“经济派”主张的手工业方式革命组织,缺乏装备和训练,缺少联系和沟通,没有长远的步骤和计划,活动完全靠自发,不可避免地会偏离正确的革命方向或遭受彻底的失败。列宁批判了“经济派”为当时存在的小组习气和手工业方式辩护的谬论,提出工人阶级只有在“由职业革命家组成”[3]382的组织之下,才能彻底取得革命的胜利。因此,“必须建设一个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建立职业革命家组织作为党的核心,制定和实行统一的纲领、计划,结束社会民主运动中的‘手工业方式’,这是克服自发性、提高自觉性的组织保证”[5]233。

新时代,我们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一些老问题反弹回潮的因素依然存在,实践中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些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没有解决”[2]515-516。因此,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实践落实列宁的“职业革命家”思想,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一是要健全党的组织体系,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3]526因此,必须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6]11通过建设职业革命家党组织,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党员干部,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实现“四个伟大”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二是要积极组织、动员、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当好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组织只有通过组织、动员、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才能不断巩固、提升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决策部署,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奋发向上。人民群众也要从政治鼓动和政治参与中获得全面的政治教育,培养努力奋斗新时代的积极性。党组织要服务好人民群众,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始终把代表好、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最大的使命担当;同时,也要通过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不断壮大党的组织力量。“我们所以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自发觉醒起来的群众也会从自己的队伍中选拔出愈来愈多的‘职业革命家’”[3]392。三是要加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党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途径,加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7]。

三、“反对思想僵化”与“批评自由”:必须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以“经济派”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派别,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反对阶级斗争学说,传播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污蔑马克思主义是过时的思想,试图将俄国革命党变为改良主义政党,引起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内部极大的理论混乱和思想对立。“经济派”以“反对思想僵化”和“批评自由”为借口,歪曲、攻击和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反对革命,主张改良。列宁准确揭示了“经济派”思想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本质,指出了“批评自由”等思想有诱使工人阶级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附庸的危险[8]。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思潮“是直接从资产阶级的书刊上搬到社会主义的书刊上来的”[3]295,“批评自由”看似彻底批评马克思主义,“这在实践上就是想把刚刚开始的工人运动变成自由派的尾巴”[3]305,这样的学说会腐蚀工农运动的革命性,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并把工人运动引向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工联主义。“反对思想僵化”“批评自由”无非就是“机会主义派在社会民主党内的自由,就是把社会民主党变为主张改良的民主政党的自由,就是把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因素灌输到社会主义运动中来的自由”[3]297。因此,所谓“反对思想僵化”,“只不过是用来掩饰人们对理论思想发展的冷淡和无能”[3]310;而所谓“批评自由”,实际上是“自由地抛弃任何完整的和周密的理论”[3]311。

新时代,党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党内还存在一定的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在信息化社会和价值多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也受到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冲击,干扰了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和党的集体统一领导,削弱了党和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列宁对机会主义思潮的批判,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一是要坚持守正创新,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2]74,我们一定要坚持基本的政治立场不动摇,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中国的问题,真正把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同时也要认识到,“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2]75。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二是要强化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突出特点和优势。团结一致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挑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原因和保障。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政治属性。因此,要强化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全国一盘棋,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思想有力、团结集中、上下一致。同时要坚持和发挥民主集中制的显著优势,防止把民主和集中割裂、对立起来,要通过民主和集中的相辅相成,达到党的团结统一。三是要坚持理论论争,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升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和革命性。列宁指出:“公开承认错误,揭露犯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才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这才是党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才是教育和训练阶级,进而又教育和训练群众。”[9]167他在《怎么办?》中也赞同“党内斗争给党以力量和生气。党本身模糊不清,界限不明,是党软弱的最大明证”[3]290。列宁通过理论论争清算了“经济派”在党内的错误影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性[10],有力地巩固了党的团结统一和正确的革命方向,提升了革命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也是对列宁党内批评和理论斗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11]44,不断提升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和革命性。

四、“工联主义”与“灌输”:必须持续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经济派”崇拜工人自发运动和松散的手工业的小组活动,反对党对工人阶级的领导,号召工人运动只关注经济要求,而在政治要求上主张后退。针对这一机会主义错误思想以及“经济派”实际上是为资本主义辩护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列宁明确指出:“工人运动的自发的发展,恰恰导致运动受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支配……受资产阶级的思想奴役。因此,我们……就是要反对自发性……把它吸引到革命的社会民主党的羽翼下来。”[3]327同时,列宁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强调社会民主党人不能局限于经济斗争或把此当作主要任务,而是应该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积极地对他们进行政治教育,发展他们的政治意识,号召他们在政治上继续前进,巩固革命组织、扩大政治活动。经济斗争只能使工人狭隘地认识和处理政府同自身的关系问题,虽然工联主义也有一定的政治斗争,但永远不能在这个任务范围内发展出工人的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工人阶级的工联主义政治也就是工人阶级的资产阶级政治”[3]368,“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3]317。列宁强调,工人也会参加创立思想体系的工作,但他们不是以工人而是以社会主义理论家的身份参加的。因此,“为了使工人能更多地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尽量设法提高全体工人的觉悟水平”[3]326。

“灌输论”给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指明了主要途径和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工农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灌输”到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全体人民群众中去。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坚持“灌输论”的基本原则,加强政治理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和各界群众的社会主义自觉意识。一是要持续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开展党内学习教育活动,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显著特色和成功经验,也是对列宁“灌输”理论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共产党人“不应当是工联书记,而应当是人民的代言人”[3]364。党要通过持续不断的政治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和先锋队本色,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领路人,始终成为革命、建设、改革的领导者而不是“尾巴主义者”。二是要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活动。列宁指出:“为了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3]363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加强党的理论创新宣传教育,通过系统、全面、持续的理论宣传、政治教育和“极有条理的组织性灌输”[3]451,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提升和壮大人民群众的理论素养、革命意志、斗争精神和政治自觉。我们要通过“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组织一个和自发工人运动有紧密联系的革命政党”[3]285,从而使人民群众自觉地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并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三是“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2]331。列宁的“灌输论”是思想教育的基本原则,但不是具体方法,也不能对此进行狭隘的认识或歪曲的理解。这里的“灌输”,并不是简单的“填鸭”或“洗脑”,而是“职业革命家”或“社会主义理论家”通过一定的教育或宣传方式,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自身不能自发形成的科学理论和政治思想;同时,“灌输”是政治理论内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觉悟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在启发性作用下逐渐成为“职业革命家”和“社会主义理论家”的过程。因此,要坚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在坚持“灌输”的同时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在不断的启发中提高理论的自觉性。

总之,《怎么办?》是列宁针对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而撰写的战斗檄文,对于反击机会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或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攻击和挑战、对于统一党的思想理论、对于提升工人阶级的革命自觉、对于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十月革命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列宁在文中,从教条主义和“批评自由”、群众的自发性和社会民主党的自觉性、工联主义的政治和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派”的手工业方式和革命家的组织、全俄政治报“计划”五个方面全面批判和揭露了经济主义派在轻视理论、忽视政治斗争、偏离革命路线、反对党的领导等方面的错误思想,体现了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政党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新时代,我们党要继承和发扬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通过读经典、悟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1],全面提高党的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得自觉性,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本色。

猜你喜欢
灌输列宁政党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用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