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剖面上的文化诗学阐释
——评于慧《清代嘉庆道光之际诗歌研究》

2021-01-07 23:45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士人诗学人格

张 鹏

(泰山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是一种历史存在,与王朝的交叠更替、国家的盛衰兴亡紧密相连,特别是在社会巨变之时,两者的交汇激荡往往会爆发出悲怆壮美的人文景观。清代嘉庆、道光之际,正是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巨变时代。近读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于慧的新著《清代嘉庆道光之际诗歌研究》,对这一特殊时代的诗人和诗歌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感受。该书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2019年12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有着紧密的关系,政治渗透到文学中,成为文学的一种原质。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文学与政治具有一体化的倾向和态势,它们共存于文化这一载体中。文学与政治的这种整合质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肌体和细胞。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学的政教功能,提倡文以载道和知人论世。这种倾向与当代的文化诗学有某些共通之处,两者可以相互发明和接续,因而使得文化诗学在当代中国被广泛运用。《清代嘉道之际诗歌研究》即是运用文化诗学进行诗歌阶段史研究的尝试。

该书的突出特色是显示了文化诗学的学术自觉。文化诗学将诗学问题纳入文化范围进行考量与书写,拥有开阔的学术视野。作者运用这一理论进行研究时,打开了论析的空间,具备了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文化诗学研究也是对社会现实和文化生活的一种比对与回应,其根本诉求是通过对诗歌文本和诗坛现象的解析,建构深层的精神文化。可以说,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深层的文化抉择,体现了民族文化精神。中国文学研究具有厚重的人文传统,与当代流行的文化诗学自然而然地相互递接融合,形成了当代中国特色的文化诗学。当代中国的文化诗学重视诗歌的人文维度,倡导人文关怀,关心世道冷暖,提倡诗意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向度;它对负面文化进行批评与纠错,针砭特定社会生活中一切浅薄、庸俗、丑恶和反人性、反道德、反诗意的精神因素。该书在嘉道诗歌的现象陈述和理论分析中,也自然而然地彰显了这样的价值抉择。

该书“总论”部分从嘉道之际士人人格的转变入手,从中国古代士人政文合一的双重身份说起,梳理出士人人格的两条线索,即政治责任感和独立意识。这也关涉到其人生道路的选择——穷达意识。作者进而提炼出士人的思想要素——忠君、爱国、爱民、执着学术、洁身自好等。险象环生的时局,催生了嘉道人格的变迁。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的人格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士人的独立人格也初步孵化成型。时局骤变与士风转换相辅相成,士人们济世救民、针砭时弊、臧否人物、谋划天下,显示了强烈的入世情怀和独立意识。士人人格的树立,为诗歌创作蓄积了丰富底蕴和昂扬气度。

“总论”部分还分析了嘉道之际的学术精神及其对诗学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经世致用、开放包容的学术精神格外突出,它们在社会中起到了激发精神、起衰振弊的作用。学术创新促进了诗学观念的融合变化与标新立异。精神的提振、思维的活跃、视野的开阔,使这一时期的诗歌洋溢着活力与激情,迥异于乾嘉时期的狭隘与僵化。在学术理念嬗变的背景下,龚自珍、魏源等具有个性解放思想和经世致用理念的一批诗人应运而生。该书在提取嘉道学术精神特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诗学思想、论述诗歌潮流,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史旨趣以及诗学上的精深造诣。

该书在“分论”部分,论析了这一时期的各派诗人。性灵余响诗人均重真性情,但也各有千秋。例如,张唯屏的诗走出了乾嘉格调,陈沆的诗升华了性灵,龚自珍的诗以一箫一剑的心路历程成就了超卓的价值。学人之诗在这一时期可谓洪波涌起,学者的谨严与诗意的自由,汇成了情、理、趣俱佳的浓郁书卷气。桐城派诗人如姚莹、方东树、梅曾亮等,或洞达世务,或长于论辩,其诗直承桐城古文家的言之有物、明畅条达,清真雅正的文章余绪在诗中得以发扬。危机四伏的时代困局,使得魏源等经世诗人焦灼地放眼书斋之外,心牵家国时运,以诗歌来揭露社会积弊、反映民生疾苦,并以实际行动匡扶大厦于将倾。

“分论”部分对嘉道诗歌的描述让我们看到,那是与同国家命运休戚与共的诗人们振聋发聩的呐喊,是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和自励图强的民族精神的写照。它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而且从一个断面呈现出了中华民族饱受挫折而又筚路蓝缕、奋勇前行的历史,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智慧与气度,增添了后来者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该书对嘉道诗歌的研究,渗透了作者对人文历史的热切关注,也表达了对文化传统的一往情深。“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怀抱纵深的历史感,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才会源源不绝。作者结合史实对诗歌艺术的阐发,显示了良好的史识、史才以及文心史笔的珠联璧合。我们从中既看到诗人的思想、情趣和人格,也看到它们对作者的影响。

除了文化诗学的学术自觉,该书还有一些特色需要特别指出。

第一,对嘉道诗歌做出了整体研究。作者将这一阶段的诗歌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从文史互证的角度还原诗史,使得过去研究中一些被忽略的历史细部逐渐清晰起来。应该说,这种弥合历史长卷裂缝的工作做得相当成功,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第二,从宏观到微观的论述线路。该书先以文化诗学的视角,在广阔的文化空间里系统论述了嘉道之际的文化氛围与诗坛风会,继而以点带面地对诗人和诗歌进行具体详细的个案分析,并注意对诗人心路历程及其诗意呈现进行客观真实的描述,着力从诗歌的艺术表现上做出切中肯綮的评析。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作者在历时性梳理与共时性观照的经纬交织中,寻觅出当时诗歌发展的情形和脉络。这种书写,便于让读者读懂那个时代的世道人心、社会态势以及生长其中的诗歌艺术,也使研究的视野广度、思想深度和精神力度超出了一般著述。

第三,全书以文化诗学统领全局,借助历史学、文献学、文艺心理学、接受美学等理论和方法,对嘉道诗歌进行了诸如从历史情境到艺术肌理、从文学潮流到个体诗人的多方位研究。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在偌大的语境中凌空蹈虚,而是回归到断代诗史研究的艺术本位。可以说,这是对清诗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是一项裨补缺漏、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和镜鉴性价值的工作。

猜你喜欢
士人诗学人格
背诗学写话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明朝的区域来源、政权性格与“江浙士人”
君子制义与两汉士人的政治际遇
地域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