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当代价值探析

2021-01-08 01:27公超熠张艳秋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

公超熠,张艳秋

一、“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城邦共同体”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受城邦政治形式和社会修养人士行为的影响,认为城邦国家是行使权力的利益共同体,维系城邦的共同利益需要共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所有的共同体都是为善而建立的”[1]151,“善”是共同体的最终价值追求,由此才建立起“城邦共同体”。对于个体来说,只有个人的行为奉行共同体的行为准则,才是更大的善,即善来自于共同体,而非来自个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是政治动物,共同体是基于人是社会动物的根本属性之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人必须依赖城邦国家来实现自身的功能。城邦先于个体,个体不能在城邦范畴之外实现功能,唯有依赖城邦才能生存、繁衍。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将“城邦共同体”中的个体与城邦的相互作用解读为机械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其过于强调整体的作用,忽视了个体对整体的反作用,导致个体在共同体中丧失主体性。即便如此,亚里士多德将“共同体观念”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为马克思提出“自由人的联合体”提供了思路源泉。

(二)马克思时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马克思的共同体是将物质资料生产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提出“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共同体思想的终极概念。马克思看到了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中的“虚假的共同体”形式,即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不可调节的矛盾必然导致共同利益被分割,形成两种独立存在的国家利益与全体利益。这种“虚幻的共同体”是非善的,因为它产生专治的同时还生产出奴役。马克思为打破这种虚假的共同体,在《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46。他认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共同体是人的类的存在物的本质,人只有占有自己同社会的一切关系,才能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那么,阶级必须消失,国家必须消亡,在这个时候,人不再受异己力量的控制,人得以解放并进入到革命无产者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因此,要想达到全人类的全面发展就要依赖于所有自由的个体的联合行动,只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采取共同体的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让无产阶级的共产党人代表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三)现代新儒家学派和谐共生的“道德共同体”

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杜维明从中国古代“儒文化”的全新视角出发探讨了共同体的含义。杜维明认为,共同体是以公民道德为前提,在不侵犯他者权利及自由的条件下,允许文化多样、信仰差异,社会成员分享共同价值,并致力于实现公善的“信赖社群”。这种“信赖社群”是建构于亚里士多德、马克思主张秩序约束优先的基础上,增加了道德感化作用的共同体,被视为前二者共同体的扩大化。在此关系内,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是共享平等与自由的。由此可见,新时代儒家文化视域下的共同体概念,不仅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天赋,同时证明了人类能够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对待生活在同一场域的其他自然存在物。这种现代的共同体更加先进的地方在于它重拾了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肯定了人类对天道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建立起人和自然万物互相信赖的全新的关系。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及主要内容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

全球性问题日趋复杂,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政策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引发全球性连锁反应。为解决各种全球性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一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结合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以和为贵”的基础上,站在全球视野提出的新的世界思路。该理念提倡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五大领域自由联合,从而打造“平等相待的伙伴关系、共建共享的国际格局、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与世界各国进一步建立起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的生动实践,还是同各国携手建构普遍、安全、开放、繁荣世界的“善”的呼吁,更是中国协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朝着平等、至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中国智慧。其不仅超越了西方单边主义立场,坚持了共同治理的观点,还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中心主义理念,开创了共同发展的“中国治理”新境界。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内容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世界各国解决全球化衍生出来的种种问题的全新视角,其依靠国与国之间联合建立起“五位一体”的共同体布局,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五个层面。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蕴平等协商的政治观。正如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突出“现实的人”是历史发展的前提一样,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国家之间的地位平等是保障各国主权不受侵犯的前提。在新型国际秩序中,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不论国力强弱地位一律平等,享有同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不允许任何国家以国力为衡量标准强行干涉、阻挠他国发展自身。另外,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各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共同利益,提倡建立起世界范围的平等合作关系,要求各国主动依照《联合国宪章》等相关的国际法律展开合作,本着民主协商的原则、交流对话的方式,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下达成共识,从而形成一个制度保障发展权的国际新格局。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蕴互利共赢的经济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全球化有过这样的阐述:“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33,即大工业革命使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对抗其共同的敌人——资产阶级,无产者胜利后,将实现“民族史”向“世界历史”的跨越。20 世纪后,全球联系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但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仍旧倾向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打破了国际惯有的利益趋向并深度发扬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价值,其强调世界范围的共同利益,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共同发展观,倡导各个国家维护、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互利共赢的共同体,提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福利,携手各国推动世界经济繁荣发展。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蕴兼收并蓄的文化观。大数据、云技术背景下形成了全球性的公共文化市场,国与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彼此在文化和思想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正因如此,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壁垒。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曾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文明之间的差异性与特色性常被视为产生“分歧”的根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对多样性文化作出不同解释,认为正是多元的文化背景及多样的文化观才赋予了世界繁荣的文化景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倡尊重、包容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主张在文化上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提倡兼收并蓄各国文化,打破各国文明之间的文化壁垒,倡导以交流互鉴的沟通方式遏制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坚持用“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扩宽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

第四,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蕴和平稳定的安全观。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世界经历了无数次起义与战争,每一次革命战争都多多少少给人类的生存制造了难题。即便是在当下时代,世界持久和平的形势仍无法保证,局部暴乱和战争屡见不鲜。为应对传统安全及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人类命运共同体发起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协商化解分歧,增进战略互信,恪守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打造世界安全新格局。

第五,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蕴绿色发展的自然观。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指出“人所栖息的方土必然是一个大实验厂,是一个武库,既提供劳动资料,又提供共同体居住的地方,即共同体的基础”[4]472。可见,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人类能够生存的基本前提,若没有自然界这个栖息地,人实现自身发展将成为幻影。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马克思的自然观,寻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模式,反对以个人私利打破自然规律,力求打造出适合人与自然共生共赢的生态体系,提议各国共担责任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绿水青山。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当代价值

(一)理论价值:创新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延伸和时代创新。其一,它的提出拓宽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空间。马克思时代的共同体思想是建立在阶级与国家消亡的基础上,但要想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必先把国家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因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又是人类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目标的首次跨越,更是中国以更大影响力走向国际之巅的应有之义。其二,它的出现是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最新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继新中国成立后历届领导人提出的“和平外交”“对外开放”“尊重世界多样性”“和谐世界”等思想的又一次凝练和升华;是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解决全球化治理难题作出的时代判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传统文化的自信彰显和历史选择。

(二)实践价值: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中国责任

在政治方面,中国坚持做好自我,承担国际义务。一方面,中国始终明确我国虽然进入了新时代,矛盾发生了改变,但我国国情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没有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也没有变。中国正视本国的国情,主动在国际社会中找准定位,始终将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的发展布局当中;坚持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不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将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相连,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衔接。正如,中国在世界脱贫减贫工作、医疗卫生援助等领域为世界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向世界彰显了中国智慧。另一方面,我国主动承担国际义务,以切身实践推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向世界作出了表率。在攻克新冠肺炎过程中,中国积极开展抗疫外交,为世界各国捐赠物资,向重灾国家提供医疗团队,主动开展对外宣介,这些措施有效地防止了疫情的蔓延。可见,面对全球化,挑战是共同的,责任是共同的,命运也是共同的。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可以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帮助有需要的国家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在经济方面,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同世界共享合作成果。“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沿线各个国家就主动了解“一带一路”合作的理念、重点、形式等,并广泛达成了共识,积极参与到合作当中。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大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的队伍中,携手共同搭建交流平台,投身于建立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沿线各国的共同梦想。目前,我国已与世界多国和国际组织开展了“一带一路”项目合作,这就足以表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各成员国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搭建双边互信的平台,扩大各国的经济往来,加深世界各国的共赢合作,进而有效促进了世界和平、和谐、包容和可持续发展;其次,“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使之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有力保障;再次,“一带一路”建设使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产能、金融、贸易合作密切,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快速发展,改变全球贸易体系由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格局;最后,“一带一路”建设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反应。作为谋求合作共赢的一项举措,“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推动地区均衡化经济发展,避免了“赢者通吃、以强凌弱”的轮回。

在文化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信仰,尊重各国文化自主地位,提倡构建文化共同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文化体系。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交流为前提尊重多样性文化共同发展,鼓励各国开展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活动,通过开展文化合作增强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在践行文化共同体中,兼收并蓄外国文化,为世界作出了良好的示范。提倡各国要在保护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他国优秀的文化,推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始终坚持民族文化同世界文化相平衡,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渊源特点及各民族文化的价值旨趣,不否定任何一国文化的传统历史,促进世界文化交融。当然,文化交融不等同于文化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在文化上谋求集合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倡导世界各国发扬本国的文化价值的同时,充分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习俗。秉持互学互鉴的态度同他国文明展开对话,以此达成在沟通中引发共鸣,在竞争中取长补短的文化基调。

在安全方面,中国准确抓住了国际安全形势,提倡树立命运与共的安全观,打造和谐安定的国际环境。毋庸置疑,国家安全不仅是个别国家的特殊利益,更是全球的共同利益。当下,各国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例如,恐怖主义抬头引发难民流离失所、霸权国家的强权政治遏制他国发展、领土争端以及资源掠夺造成地区冲突、重大传染性疾病威胁人类生存等现象时有发生,足以表明全球正面临着安全挑战。这就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挥其时代作用,让每个国家抛开戒心,增进战略互信,维护世界持久安全。正如此次疫情,不仅威胁着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向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发起了严峻的挑战,甚至影响到国际经济的有序发展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对安全问题,没有超然的旁观者,只有国际合作的躬行者。其中,中国秉持安全共同体理念,在此次全球性的疫情当中,为世界作出了表率。本着“对中国人民负责,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的原则,中国以坚决、彻底的措施和手段抗击疫情,勇于担当、冲锋在前,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扼制疫情扩散,不仅彰显了中国格局,也凸显出中国的凝聚力。

在生态方面,中国坚持“天人合一”思想,提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自然环境关乎各国人民的福祉,关乎人类的未来。若要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世界各国应携手共同应对全球生态问题,持续加大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主动分享治理技术,加深生态合作,持续推动全球树立起“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意识。就目前而言,全球治理面临着全球变暖、跨区域污染、臭氧层空洞等诸多环境问题,已威胁到人类社会唯一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继续把生态和谐和自然共生放在首位,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让每一代人都有可供生存的居所和可供享用的资源。近年来,中国积极践行生态共同体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总布局,举办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开展黄河治理行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前沿问题等举措,推进了世界生态治理的进程,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生态治理热潮。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全人类的事业,中国主动以实际行动向各国人民普及生态保护意识,为国际发展探索出一个公平合理、行之有效的全球生态治理方案。

(三)全球价值:探索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这是中国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刻,对加速变革全球治理体系、调整提升全球治理效能、革新完善全球治理方式上的伟大创举,更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价值和世界意义的生动阐释。首先,人类共同体思想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全球史观高度,一经提出就为现代化全球治理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回击“冷战思维”“文明冲突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言论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发挥全球治理效能构建了良好平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各国主动融入全球治理,倡导各国有权共同制定国际规则、解决全球事务、共享发展成果,向全球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担当。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方式提供了全新视野。其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为目标,以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为原则,为世界同塑全球治理新局面提供了新的价值选择。

四、结语

全球的发展囊括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未来影响全球的未来。当今世界形势变化多端,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多重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满足全球治理要求的可能性选择,打破了独善其身发展方式的窠臼,其思想不是凭空臆造,而是溯源于马克思的共同体理念,将各国的命运根植于世界历史的土壤中。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应当抓住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同各国一道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方面建构起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持续贡献坚实力量。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马克思像
爱的共同体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