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路径探析

2021-01-08 07:06马光焱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学科

■马光焱,李 昊

(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课程思政是上海市教委率先提出来的,在高校中将所有的基础教育学科课程中贯穿思政育人的一项重大理念和重要举措,其核心要义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在大思政的格局和背景下,发挥思政课程主阵地、主渠道功能,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是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互融互通的关键。以二者整体性、循环性、联动性功能作指导有助于形成全校乃至全社会协同育人的整体效应。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现实境遇

(一)思政课程与其余基础教育课程尚未有机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以政治性和思想性为根本属性同时兼顾理性、知识性、多样性等特征的关键学科,对于正处在人生“拔节育穗”的大学生和青少年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大意义。一些基础性学科教育的专业性较强,例如数学、化学等学科的逻辑性清晰,模式化较强,往往可以通过套用传统公式输出正确答案。深入挖掘理性学科和思政课程的研究方法可以发现,理性学科中解决问题的发散性思维是与思政课程中的矛盾同一性理论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这也说明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联系。

就当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现状来看,二者融合的效果并不理想。专业课教师对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教学改革存在畏难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这归因于教师队伍尚未完全明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社会主义生力军的培育与发展,因此除了专业知识的授予更应注重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塑造。专业课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改革进程中来,主动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价值追求、教学方法,深度挖掘教授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握学生心理和理想诉求,发挥好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功能。然而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进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学科和思政课能够融合的路径并不是一以贯之的,而是要灵活变通方法和形式。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机械地融入思政元素,可能会给授课教师造成格外的课业压力,学生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要发掘行之有效的融入途径。

(二)就中小学教育角度而言,在市、县两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鲜少有明确分管领导和科室统筹负责思政课建设

首先,责任认定不明晰,主管部门权力交叉,当问题出现时容易出现部门之间任、管混杂的现象。其次,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对于学生升学率影响占比比较小,再加上学校有刻板印象将升学率等政绩观作为奉行准则,就导致了上至校领导到老师,下至学生家长到学生都存在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另外,中小学的思政教师在职称评定甚至是薪资待遇上都要明显弱于语数外任课教师,这也削弱了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幸福感、获得感。

思政课是青少年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课程,长期以来思政课在中小学校里被弱化、不受重视,甚至成为边缘性学科。例如在主科课程需要的情况下,思政课可以变为语文、数学、英语课。一方面,这是由于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得不够深入,对思政课存在偏颇认知和误区。中小学思政课程的专业性知识强度无法得到突出体现,教学方式倾向于课程本身亲和力和获得感的提升,因此学生们普遍喜爱上思政课,但同时思政课的课程数量和存在感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和降低。另一方面,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各学校配备的专业思政课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思政课很多都是由主科班主任兼任。孩子们在上班主任式思政课时往往会出现紧张的心理,同样也会影响到思政课内容的吸收和掌握。

(三)就课程设计角度而言,针对大学生必修的四门思政课,通过横向对比可以发现,内容存在趋同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重复接触同质性知识点时易产生惫懒心理,使得学生获得感不强。思政课程的授课方式理论性和说明性更强,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课程变得乏味和枯燥。周而复始,思政课在学生的认知中就会成为“透明”课,因此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进行双向转化尤为重要。首先,思政课程是大中小学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课程,所以在所有的基础性学科里,思政课的位置一定是顶端的。将思政课推向各个基础学科课程,不仅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还能从根本上培育出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改革者和创新者,这也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主旨要义,思政课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其次,课程思政是通过综合方面的学科发展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助力青少年成人成才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双向联动,螺旋上升的。

学生在由基础教育阶段升入到大学教育阶段的过程中,课程设计存在断层、衔接性不够的问题。从纵向上看,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多以人物事迹为学习载体,侧重于道德、价值观的感知和体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接触较少,思政课专业性知识学习和渗透性不足,因此导致学生升入大学后骤然接触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时会感到吃力和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推进进程。由于学生主体对思政课的认知较为模糊,因此无法得到启蒙或产生学习兴趣,易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建立的不完善等现状。另外,基于学科特点的不同,一些学科“先天”与思政课在价值传递、教学手段上更加接近,与思政课融合更为融洽,但是实际情况却是部分学科舍弃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天然优势,集中于专业知识的传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例如历史和地理课在文化课内容方面与思政课有着一脉相承的积淀,在课程教授和理解上充分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可以达到课程上的互融互通的。但课程之间融入的方式和创新的路径仍有待提高,大部分的高校还都止步于着眼本学科的知识点,想要达到知识性的连锁和联想,仍需要继续探索和深入研究。

二、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以顶层设计为出发点

首先,协同发展的制高点在于政府源头,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改革发展,需要从各级党委处发力,不断优化不同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系统设计和总体部署,在工作格局、体制机制、后勤保障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理念支撑。只有自上而下的改善、优化,强调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联动的重要性才能从根脉上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必须围绕课堂教学拓展应用。第一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直接接触的主渠道,也是教师之间经验积累和实践探索的主阵地。鼓励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交流学习、互相听课,开展教学论坛、主题实践等活动,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打破教师之间由于空间和时间等因素造成的学科融合的壁垒是行之有效的。在保证思政课保质保量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不同学科与思政课的融合点,积极寻找不同学科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保持在尊重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凸显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引领功能。

针对大中小学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理想信念状态,在课程设计上也要仔细推敲。中小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带有地域特色、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带有地方性标签的思政课程是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是丰富的育人资源。将带有地域优势和学科特色的思政课程与其他基础性学科交叉研究学习,是提升理解力和培养学生兴趣的良好路径。转变思政课程第一课堂教学模式,开发第二课堂实践拓展活动,形成课堂上理论指导,课堂下摸索前进的学科体系有助于坚定“四个自信”的继承与发扬,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基础。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以体制机制为落脚点

大中小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等特点,在国内改革纵深推进、网络快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就更需要一支理论素养扎实并且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但当前的思政课无论从量还是质上,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首先从制度着手,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提升、管理考核、教师评价机制,发挥领导干部和学术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中小学可以主动邀请高校思政教师开展讲座,不仅是给学生上课,更重要的是培训中小学的道德与法治专职教师们,以在教、育工作当中更好发挥专业学科优势。中小学校也要关注、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动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落实思政课程由上及下的方针政策。高校教师也应积极联系辅助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理论、思想上形成全社会协同育人的整体格局。另外,当下不同的学科体系缺乏有效合理的关于课程思政化的考察机制,在这一点上可适当参考目前思政课的师生互评机制,专业课教师更能接触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因此相比较于笔试考察的方式,更能直接把握学生价值选择,从而给予指导改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使教师更深刻地感受到自身在课程思政化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进步。另外,还可以适度增加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科研项目申请、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机会,从而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幸福感,激发中小学教师的内生动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其根本在于思政课程本身,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更加关心和爱护思政教师,用体制机制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保驾护航。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应以教师队伍为主要抓手

思政课教师是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首先思政课教师应站稳自身的政治立场。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的商品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学生们的视野当中,在全球化进程中势必伴随着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侵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共产主义信仰需要重点描画和宣传。西方的社会思潮伴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来,学生们思想尚未成熟,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因而教师队伍就必须扎根于中国大地,在教学中以透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辅助学生抵御不良思潮文化的侵袭。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政课教师必须时刻谨记自身立场,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进程中亮出马克思主义底色。

其次应加强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想要达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目标,关键在于教师。思政课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想要上好思政课,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和价值诉求。新时代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与当下发展相结合,内化为思想,外化为教学方案。第一,辅助学生认清当前的国际形式,树立国际眼光,建立大国意识。例如此次疫情防控攻坚战就是一堂最为生动的思政课,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加强学生与祖国之间的血肉情感,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祖国的强大。第二,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要依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小学阶段重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产生初步的认知并正向地引导是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发展中喜爱思政课的基础。初中阶段注重体验性学习,利用第二课堂和主题实践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建构对思政课的学科印象。高中阶段注重常识性学习,知识性的学习是高中阶段学生的普遍现象,将思政课内容作为必修课程进行学习,是学生日后继续研修经历的必要环节。大学生侧重于理论性学习,提升和加深是此阶段的任务,这也侧面决定了部分学生今后的人生方向。第三,还应把握思政教学过程中的“八个统一”。教师要灵活使用教育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说教式课堂,让学生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科学。在课堂教学中以自身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工程的热情感人,以自身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服人,让思政课堂更有温度,真正做到思政课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发自内心认可并在生活中积极践行。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想要培养好新生力量,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教育知识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分数和职业技巧,而在于教师热爱本职的教育工作,通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人格魅力,陶冶受教育者的心性,实现受教育者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政课程是学生正确三观认识培养的关键,就是要传递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根本课程。课程思政就是将为民族培养人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合进课程当中,有助于建立全方面育人体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就是将丰满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的基础课程融合起来,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课程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要从不同课程中激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培育能够肩负得起祖国未来的青年一代。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