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视域下研究生课程建设若干问题思考——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为例

2021-01-08 08:43蒋梦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党史马克思主义学科

■蒋梦伟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一、“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发展历程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历程的见证人和活化石,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摆在更加突出的显著位置上,凸显出学习党史教育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1]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更是全党、全社会及高校师生学习党史的绝佳时机,也是发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课程蕴含的党史教育关联性与研究性,以及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机遇。党中央明确规定,要求全国各高校应将党的历史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公共理论课的学科支撑,以及相关课程的必修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能发挥其在课程教学中全面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创始建立背景、过程、发展的历史路径、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国执政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道路探索的真实经验和壮阔历史的课程。由于本课程创立开设时间都较晚,导致在课程建设上所积累的经验、方式及时间都较为偏少和偏短,抓住建党百年机遇针对本课程谋篇布局发展,利用当前时机拓展本学科教学影响,提升本学科教育能力具有其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是针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有力回击

历史虚无主义在意识形态斗争领域中的影响颇深,境内外各类反党反华反动势力擅长打歪曲的历史牌,以此对我国人民群众、青年学生进行渗透,对我国政权进行破坏和颠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2]苏联苏共的垮台,相当一部分原因正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恶劣散播影响,在苏联共产党员的思想领域生根发芽,将苏联苏共历史进行全盘否定,导致组织离心、人心涣散。历史虚无主义的险恶之处就在于从根本上全面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成果,全面否认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否认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几十年发展道路,使新中国政权从内部进行倾覆,其危害具有欺骗性、隐蔽性、渗透性、持久性。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走过百年发展历程,其对中国近现代百年发展巨大成就的贡献之深,对中国人民极力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愿望的奉献之真,其成就不容忽视。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点,更要警惕国内外颠覆势力在此重要时间点下针对高校青年学生思想领域进行渗透与干扰行动,依托“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课程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高举亮剑,守住意识形态安全壁垒,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在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领域头脑中立旗帜、正风向、守初心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2008年4月2日,简称“08方案”)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完善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课程体系,使得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范围和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加明确,但依然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属性认识上存在误解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科目下的二级学科,学科大类隶属于法学类。毋庸置疑,此科目是直接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科目,从归属上属于理论学科。其理论建设核心及设立目的是以“四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道路?”为研究线索的理论学科。但在此学科的认识与教学上,许多人会将其认为是历史学科,上的课程是历史课程,不少教师与学生为了简称称其为近现代史,甚至近代史。这不仅对学科性质认知不够准确,还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将该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潜移默化地进行分离,进而在心理上皈依于历史学大类下的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其余五个二级科目脱离其联系性。在学术研究与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极易将此学科向纯历史学科靠拢,课程内容以历史学专业的课程作为参考,教学方式着重于以纯历史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科研,其后果会导致该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学生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归属感减弱。而在学科领域内,具有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内容高度重合性的科目除了属于历史学门类中国史一级学科下的中国近现代史二级学科外,还包括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中共党史学科。此两门学科设立时间都较为长远,培养体系及课程建设相对成熟,也使得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课程建设进展颇为尴尬。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存在问题

一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余五个二级学科相比,相对晚设立了3年,加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涉发展时间也仅15年,反映出此课程在研究领域仍存在研究时间不足、研究内容较少、教学时间较短的问题,与其他课程相比还有明显的短板。二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布局的需要而与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四个二级科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招生名额上的比重也极为不同。从开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专业且在招生时按二级科目招生的各高校情况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基本招生数量仅为个位数,极少能达到较多的培养数量,与之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生数量则大多达到了十位数以上。从考生的报考情况和专业选择青睐度上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都不占优势。各二级学科不同比例的招生规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本课程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上的质量效果。三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开设上具有部分重合性。两者在基础课程中都会开设“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选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等课程,在一些高校研究生培养计划课程安排上由于上述两类专业开设时间此长彼短、招生规模此多彼少、学习热度此强彼弱,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在课程开设和学习内容上存在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依附”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不对等现象,两类专业大部分课程存在合班上课教学的问题,制约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课程的独立性。四是随着时代发展向前推进,理论问题和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也成为新的热点问题,党的建设这项新的伟大工程越发受到社会与学术关注。现在已有不少高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新增自设二级科目“党的建设(0305Z1)”,该学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也包含“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课程的相关内容,学科研究和教学内容的部分重叠与当下全党及全社会高度重视党建这一热度趋向,驱使大量教师与学生更加青睐于选择这一刚开设不久的新兴二级学科,甚至还有部分高校已不再开设此学科及课程方向,而将该学科招生名额与教学培养重心也转向党建方向,使得该学科的课程建设更为不利。

(三)师资力量培养上较为薄弱

专业师资队伍培养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作为研究生课程对于其授课教师专业水平、学术资历、教学方式等具有高门槛要求。课程建设需要学科建设的支撑,而学科专业是否拥有博士点以及能否顺利开展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是衡量高等教育研究单位和机构该学科学术能力和学生培养层次的重要参考标志。本学科博士点的设置与教学以2010年为节点,在此之前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的21所高等教育机构(含中共中央党校及社会科学研究院等)中已有12所开展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招生管理与培育工作[3]。本学科自创立以来历经十余年发展历程,据笔者统计,截至2020年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含党校、社会科学研究院等)达88所,具有博士授权点二级学科的高校(含党校、社会科学研究院等)达17所。但是具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或学科研究方向博士点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仅仅只达44所,博士点和培养方向数量与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相比大幅缩水。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短板问题会直接反映在课程建设后备师资专业水平与教学体系上的欠缺与不足,这也是阻碍本课程建设的一大重要因素。

三、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课程建设

(一)课程属性上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色

在学科基本属性上,毋庸置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二级学科,在课程属性上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与历史学大类下的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明显区别在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所面临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及线索进行讲述和教学,以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爆发跨入近代社会历史到党的十九大进入新时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为主线,让学生具备分析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的国情中尝试如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共和制、美国总统制等改革方案和不彻底革命都不能挽救民族危亡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为引领力量实现民族独立,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道路实现国家富强的“大历史”视野,在弄清楚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事件以及基本发展线索的成果基础上着重于对“四个选择”关键问题实现内化认同,对相关历史规律及主要经验进行领悟,而不是对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化的历史细节、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等各方面详尽的史实进行阐述和研究。在课程教学上更加突出其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与意识形态筑牢功能,并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主线,贯穿时代线索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职工作,切忌将本学科讲授为纯粹的历史课程,而不是所能达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教学侧重点应放在“四个选择”关键问题及理论分析、价值导向和资政育人功能,而不是单纯对于历史的细节或纯粹时空观的教育。教师在教学的第一课中就要为学生定下学科基调,在正式教授本学科教学内容之前为学生厘清本学科属性和与专业历史性学科的差异,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框架下打好本课程基础。

(二)师资力量上加强专业教师培育力度,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是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高素质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学科带头者和教师团队是学科研究和教学的灵魂和标杆。本学科自创立以来,其担任学科建设与教学的专门人才队伍较为缺乏,由于本学科设立时间较晚,拥有本学科专业背景且资历较深的研究专家和师资队伍极为稀缺,学科研究者和教学者多为党史专业和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出身,其学科视野和教学范式都不能满足此学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需求。因此,针对已在本学科背景培养下的年轻学者和教师应重视其人力资源,在科研资源和相关项目上予以适当倾斜,针对现有跨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则要定期开展专业教育方法的系统培训,追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理论前沿问题。二是学科培养层次上重视博士点单位的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具有博士授权点的高校中开设比例较多,但拥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博士点或研究方向的高校比例则大幅降低,应重视本学科博士点建设,才能系统化、专门化培养本课程理论体系和教学后备人才。三是发挥党政领导干部和革命前辈在课程教育上的引领力和感染力。本学科与党建党史事务联系紧密,并与党史教育宣传内容覆盖呼应,本课程在教学和研究上不能仅仅依托教材书本和学科专业教师,在教学感染力培养过程中,除了常规进行党的经典电影放映、革命歌舞剧表演、红色基地参观等实践活动之外,还应发挥当地党政领导干部的指导作用。高校要利用建党百年的有利时机,定期邀约当地党政领导和革命前辈等书本外的“第二教师”对本课程学生进行党务理论实践教育,讲述党史革命亲身经历,使师生能透过课堂书本实际感染党的理论和党的历史,这是纯课堂教学所远远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

(三)发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课程在高校党史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4]高校是开展党史研究、学习和宣传的重要基地,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任务的前排堡垒,针对高校青年学生进行党史理论与内容教学是在当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重要节点上的标杆行动。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等专业虽是能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及中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性、专业性、专门性的研究学习,但两者都属于专门性学科专业,其自身的专业性及学术性属性较强,面向对象基本局限于本专业学生及任课教师,能开设中共党史本科及研究生专业教育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数量也寥寥无几,不能面向各不同专业学生,不能满足全体师生的需求;在各高校开展的党课教育学习中也会开设党史专题学习,党课教育虽然能够面向各不同专业学生,但受众群体也只能集中于极少比例的党员学生群体。无论是专门的中共党史专业还是党课学习教育都无法将党史教育做到普适化和全面化。由此,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作为党史宣传教育的专业载体其优越性愈发展现出来。不同于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专业化和小众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所对应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做到对高校全体不同专业的所有学生进行党史教育范围的全覆盖,党史教育知识的普及化,党史教育目的的内省化,其作为学科支撑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和课程能在党史宣传教育上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力和支撑力。

因此,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课程建设要充分利用党史教育的学习热潮、课程内容和党史知识的包含性及覆盖性提升本学科地位、重视程度,在课程设计与开发上将党史教育功能充分融入高校课堂教学,这对于推动党史研究宣传教育以及促进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课程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及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党史马克思主义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党史上的今天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