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我国高校智库运行机制创新研究

2021-01-08 09:13陈银忠李海燕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智库成果机制

■陈银忠,李海燕

(1.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与贸易学院,重庆 400031;2.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2760)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国际形势的日趋错综复杂,对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和公共治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由于决策思维惯性及储备知识的局限性,使得党和政府越来越难以从容应对当前快速嬗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因此,亟需借力智库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服务。为此,近年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智库的建设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我国智库的建设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高校智库作为我国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策效应的不断释放,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并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等提供一系列高质量咨询服务。但《全球智库报告2020》显示,2020年我国共有8家智库进入到全球顶级智库综合百强榜单,其中,高校智库仅有2家,其他6家均为官方智库。由此可见,与官方智库相比,高校智库的建设发展还相对滞后。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数据信息呈几何级的速度增长,大数据逐渐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经济社会发展也开始进入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下,伴随着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和成功应用,如何运用大数据资源和技术推动高校智库实现高质量发展,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前高校智库建设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为此,关于该议题的研究逐渐吸引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智库的建设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学者们主要围绕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智库的建设发展路径[1-3]、建设发展策略[4-6]、治理转型[7]、内涵与变革[8]、信息化平台建设[9]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文章在参考与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大数据思维及技术,深入探讨我国高校智库运行机制的创新,尝试为推动我国高校智库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大数据时代下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发展的新特征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捕捉和分析,并挖掘出海量数据中蕴含的价值,这是大数据时代下构建以数据驱动发展的关键。大数据时代下数据资源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而且也成为社会问题研究的重要资源。大数据时代下,随着大数据思维在高校智库建设、运行、治理等方面的持续渗透,以及大数据技术在数据收集、分析、挖掘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必将推动高校智库的研究范式、运行机制和治理模式不断发生变革,并拓展了高校智库的内涵。为此,文章将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智库的内涵界定为: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收集、挖掘和科学预测分析,以公共政策研究和战略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为宗旨,具有科学建言、培养人才、引导舆论、促进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基于该内涵界定,大数据时代高校智库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建设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以及大数据思维给高校智库在运行、治理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加大体制机制的创新力度。

大数据不仅赋予高校智库新内涵,而且使得高校智库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新的特征。具体包括:一是开放共享。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云平台,不仅能够形成由高校智库、官方智库、民间智库、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等参与方构成的智库研究新生态系统,而且能够有效地汇集各方研究成果、数据信息、社会各界评论,并且能够及时获取云平台各参与方的需求,以及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利用协同创新云平台所具有的开放共享功能,还能够实现智库研究与社会各界决策需求的有效沟通与对接。二是技术驱动。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智库可利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数据分析、处理、管理和运用能力,增强高校智库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借助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新媒体传播手段能够大大地拓展成果传播渠道,提升高校智库的影响力。三是协同创新。通过协同创新云平台,能够增强协同创新云平台上各参与方间的合作,打造强强联手、资源互补共享的协同创新2.0。四是优化治理。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就是“决策源”。因此,基于大数据思维及技术,将重构传统以“行政力量”为主导的单中心治理模式,形成以政府、社会、学术三元力量相互制衡、协调、互动的现代化高校智库治理新模式,推动高校智库从单中心治理转向多元共治或多中心治理。

二、大数据时代下我国高校智库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与官方智库相比,我国高校智库发展起步较晚,但依托高校在人才、学科、研究实力等方面的优势,近年来高校智库获得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通过中国智库索引(CTTI)网站的机构检索,共可以检索出730个智库,其中,高校智库472个,占比达到了64.66%。显然,高校智库已是我国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高校智库与其所在高校间天然存在的特殊关系,使得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智库在运行机制方面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成果评价机制不合理

智库成果的客观评价直接影响着高校智库的发展,但目前我国高校智库成果的评价机制仍不够合理,具体表现在:一是评价导向学术化。由于高校智库依托高校而存在,其成果评价仍纳入高校科研管理评价体系中,但高校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往往具有严重的学术导向特征,例如在进行职称评定、考核奖励等环节上,对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学术论文(论著)等给予了较大的权重。高校智库侧重于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性、前瞻性的咨询对策,主要聚焦于应用研究,研究成果通常以调研报告、横向课题等形式呈现,因此在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中明显处于劣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开展应用研究的积极性,进而制约了高校智库的进一步发展。二是评价标准单一化。由于高校智库成果的应用价值往往难以进行客观评价,因此对智库成果价值的认定和客观评价也就比较困难。为了规避智库成果价值难以进行客观评价问题,当前大多数高校仅认可获得主要领导批示的智库成果,从而使得“唯批示”论逐渐成为高校智库成果评价根深蒂固的思想,而在网络、社交等媒体平台上发表的学术性言论及文章、或者通过采访及论坛等方式运用学术观点正确引导舆论的成果,往往被排斥在现行高校智库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之外。由于获得主要领导批示的难度较大,因此这种“唯批示”的单一化高校智库成果评价不仅不符合智库成果评价的初衷,而且极大地挫伤了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二)沟通合作机制不畅通

利用各自的优势互补建立紧密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是提升智库研究成果质量的关键,但当前我国高校智库仍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与相关各方的沟通交流机制仍不畅通。具体表现为:一是高校智库与政府部门关系松散,紧密性程度低。高校智库与政府部门松散的关系,导致两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十分不畅,高校智库无法及时了解政府的具体需求,以及掌握政府部门最新的数据信息资料,因此无法及时、有针对性地为政府部门提供高质量的智库成果。二是高校智库间各自为政,无法形成研究合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开展研究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许多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往往需要多个学科协同。由于不同高校的优势学科不同,使得高校智库开展研究依托的学科优势也不同。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智库研究项目,单靠一个高校智库显然是无法独立高质量完成的,往往需要依靠多个高校智库间进行协同研究。而高校智库间沟通合作机制的缺失,使得高校智库在面对日益复杂的智库研究项目上总显得束手无策,进而使得高校智库服务社会的能力大打折扣。三是与官方智库、民间智库脱离,无法形成优势互补。官方智库与民间智库一直专注于应用研究,在应用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但相对而言,理论知识的储备则较为欠缺,而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大部分来自于高校,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主要从事理论方面的研究,应用研究是其薄弱环节。因此,双方在开展智库项目研究上能够形成优势互补,但由于高校智库与官方智库、民间智库的沟通合作机制不畅通,导致高校智库在面对以应用研究为主的智库研究项目上往往无从下手,成果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三)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

人才是高校智库建设发展的根本,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于所在高校的各个院系,对外引进的专业型人才较少,也就是说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主要由所在高校的教师组成。由于智库项目研究的复杂性,其研究团队通常由来自各学科、各领域(理论界、业界、政界等)的研究人员组成,而单纯或绝大部分由所在高校教师组成的智库研究团队通常难以胜任日益复杂智库项目的研究,导致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智库人才管理机制的僵化及不完善,其主要症结是人事编制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人事管理权不独立。高校智库通常依托所在高校而存在,很多高校智库都是脱胎于原来的研究中心、研究所等。因此,通常并不具有独立的人事管理权。这也意味着高校智库人事管理通常被纳入到所在高校的通盘人事制度管理中。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及开展基础研究的重任,自然而然地在人事管理制度上优先保障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从而导致大部分高校智库难以获得足够的岗位编制,无法对外引进优秀研究人员,而来自于各个学院的智库研究人员通常以兼职的形式参与智库项目研究。由于受教学与科研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兼职研究人员在智库项目研究过程中投入的精力较有限,智库成果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二是选聘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由于受智库成果认定机制不完善的影响,研究人员参与智库项目研究的积极性通常并不高,因此难以吸引到所在高校优秀的研究人员,导致大部分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的选聘标准和选聘机制通常都形同虚设,难以真正有效地实施,并发挥作用。三是信息化管理机制缺失。由于大部分研究人员来自于所在高校,因此高校智库通常缺乏研究人员信息管理的相应机制,进而无法通过精准的人员信息管理使组建的研究团队达到最优。

三、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智库运行机制创新

大数据时代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成功应用,为创新高校智库运行机制,破解传统运行机制上存在的痼疾提供了新思路。为此,以下将基于大数据思维及技术探讨高校智库运行机制的创新。

(一)基于大数据技术创新成果评价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价机制是高校智库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障。大数据时代下大数据技术为完善成果评价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轻松地将智库研究人员在网络媒体平台发表的学术性言论、文章、评论、言论或文章的阅读量、接受媒体采访的次数等信息收集起来,进而为多维度评价智库成果提供了基础。此外,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还能够对获得的批示开展后续评价,例如是否体现到具体的公共政策中,或组织实施后对社会的影响是否积极、社会公众的好评度等,从而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批示的价值,有效地摒弃智库成果评价的“唯批示”论。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智库应积极主动拥抱大数据,高度重视大数据技术在破解成果评价学术导向和单一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完善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的海量信息,构建多维成果评价体系,客观地评价智库成果的价值,以充分调动高校智库研究人员从事智库项目研究的积极性。

(二)基于云平台创新沟通合作机制

沟通合作机制不畅通是导致高校智库成果质量不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数据时代下,通过构建协同创新云平台,将政府部门、高校智库、官方智库、民间智库及社会公众等整合到云平台上,实现高校智库与参与各方的沟通合作。利用云平台,政府部门可以及时发布政策咨询需求,使得高校智库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政府部门的需求,并组织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实现政府部门需求与高校智库研究的及时、有效对接。高校智库也可以利用云平台发布最新的研究成果,激发政府的潜在需求以及社会公众的广泛讨论,提升高校智库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利用云平台多元主体参与的特征,将政府部门的需求与高校智库自立项目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思想碰撞、充分交流,以获得符合政府部门需求且更具科学性的研究成果。通过云平台参与各方对自立项目研究的研讨,梳理未来研究的主攻方向,并为开展前瞻性研究提供思路。此外,利用云平台还可以围绕某一重大选题组织云平台各参与方展开讨论,以拓展和梳理议题研究的思路,开阔研究眼界和视野,并可以依托各参与方的研究优势,组建研究团队,开展联合研究,提升智库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基于数据信息创新人事管理机制

高校智库对研究人员管理缺乏独立性,是导致高校智库难以吸引优秀研究人员参与项目研究的主因。在大数据时代下,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研究人员详尽数据信息,除了包括性别、学历、毕业学校等基本信息外,还包括研究人员最新的研究兴趣、研究关系网络、社会影响、学术影响等详尽的信息,以形成研究人员信息数据库。数据库中的研究人员信息除了来自于协同创新云平台各参与方研究人员的信息外,还包括来自于协同创新云平台外的各领域研究人员的信息。在建立拥有详尽的研究人员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可以借鉴美国知名高校智库(胡佛研究所、贝尔福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亚洲竞争力研究所等)的研究人员管理模式,以项目制的方式,围绕项目的研究内容,组建项目研究团队,以达到研究人员构成的最优化。同时,根据项目的周期确定聘用研究人员的周期,并在聘用期内按照聘用合同约定发放薪酬,并提供项目研究经费。基于研究人员信息数据库基础上的项目制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管理机制,一方面可以大大地优化研究团队的结构组成,使得团队成员不仅可以来自于所在高校,也可以来自于协同创新云平台的各参与方,甚至云平台外的各方,有效地摆脱了当前高校智库主要来自所在高校的困局;另一方面以项目研究周期来确定研究人员的聘用周期,能够使研究人员专职从事研究,解决了智库项目研究人员兼职从事研究,时间、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此外,为研究人员在聘用期内发放薪酬及提供研究经费,还可以让研究人员专注于项目研究,提高了研究人员开展智库项目研究的积极性。

四、结论

本文在深入分析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智库新内涵及新特征,以及高校智库传统运行机制方面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基于数据技术创新成果评价机制、基于云平台创新沟通合作机制、基于数据信息创新人事管理机制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创新。其中,基于数据技术的成果评价机制创新可以客观对智库成果进行评价,破解当前成果评价学术导向和单一化问题,提高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基于云平台的沟通合作机制创新能够实现云平台各参与方的有效沟通,摆脱当前高校智库沟通不畅,研究自我封闭的局面;基于数据信息的人事管理机制创新能够优化研究团队,避免大部分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于所在高校,研究热情不高的困局出现。在大数据时代下,本文的研究可为推动高校智库运行机制创新,实现高质量建设发展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智库成果机制
民居智库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工大成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