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行知、张謇“有教无师,则教不立”说起

2021-01-08 19:01吕景泉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张謇实业

吕景泉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350)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一、有业无教,则业不昌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的生平展陈。习近平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称赞其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张謇生于1853年,江苏南通人。正如他自己所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甲午战争(1894年)之后,张謇开启了实业救国的活动,他把家乡通州作为兴办实业的基地,埋头实干,拼命苦干。他提出“棉铁主义”,以棉纺织和钢铁工业为起点,发展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易经》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謇命名第一纱厂为“大生纱厂”,他利用盈利继续兴建二厂、三厂,他的实业救国之路初见成效。他的家乡南通也从一个闭塞小城步入具有近代意义的新型城市,享誉全国“模范”之名。大生纱厂是张謇实业救国的起点,也是他人生事业发展的基石,对其实施近代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创办实业的过程,让张謇深切意识到,中国实业发展面临一个大问题——劳动力知识水平低,直接影响实业持续发展。他是科举出身,1894年得中状元,“大魁天下”。他深知旧教育之弊,决定兴办实业教育(职业教育),“苟欲兴工,必先兴学”。张謇认为,不仅工业如此,“农工商皆资学问”。他提出“教育为实业之母”。有业无教,则业不昌。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

张謇在近代实业教育领域开启了独特探索。短短10余年时间,在通州师范学校设农学,兴办第一所棉纺织高等学校,设纺织染传习所,20余所职业学校破土而出。随后,他还创办了盲哑学校、伶工学社、中国公学、复旦学院、水产专门学校、南京高等师范、金陵文正书院西学堂等学校。

终生爱国、实业救国、教育报国,是张謇一生的追求。他把自己摸索的近代教育理念全部用在学校的办学实践中。他以“求忠实,力精进”作为办学宗旨,要求师生员工忠于科学,忠于实际,以诚相待,不奸不诈;精益求精,不避艰险,勇于实践,积极进取。他对校风学风建设认识颇深,每所学校都有明确的校训。对学生,张謇认识到,应该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全面培养,办学要抓好学生“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教育。在教学方式上,他要求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学生实习时间做出周密规定。在教学内容上,他主张通过国文教育,使学生确立“忠则不二、信则不欺、笃则不妄、敬则不偷”的准则,能够“谨行为、尽人道”。

二、有教无师,则教不立

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1914年,他以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毕业,远渡重洋赴美留学;1917年,学成归国的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积极倡导新教育,提出要以科学之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陶行知体会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在中国农村,“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要普及教育,就需开展乡村教育运动;要开展乡村教育,必须从乡村师范做起。1927年,陶行知首创乡村师范教育,建立晓庄师范。在晓庄师范,他亲自担任校长,对杜威的教育思想加以改造,逐渐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曾在《新教育评论》上发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文章提出,中国教育最急切的问题,就是师范教育之如何改造,新师范教育之如何建设。国家所托命之师范教育,是绝不容我们轻松放过的。他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热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毛泽东称,陶行知是人民教育家。

1902年,张謇刚刚开始将目光转向教育之时,他走出兴办教育的第一步,创立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从师范教育开始的。他说,“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他坚持己见,从头开始,从根本入手,奋力兴办师范教育,“家可毁,不可败师范。”他将办纱厂的多年积蓄拿出来创办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就这样成功开办。紧接着,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甲种师范讲习所、乙种小学教员讲习所、盲哑师范传习所等相继开办。

三、立德树人,实现师范教育振兴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都强调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前者提出到2035年,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后者明确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确定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已实施15年,累计为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补充了95万名中小学教师。这些教师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数量最多、学历最高、待遇保障最为齐全的新一代乡村教师。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国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普及梦已经高水平实现。张謇先生的“有教无师,则教不立”的担忧,也已经彻底消除。

回望中国师范教育的理论求索与实践探索,党和国家始终把师范教育视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师范教育始终将立德树人、精心育人作为主要任务。新时代,新使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着力于建立健全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与制度,实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目标,培养大批忠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

四、五业联动,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他要求,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从理论上讲,职业教育承担着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源供给、技术技能积累,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然而现实中,企业参与意愿不强,校企合作明显呈现出校方“一头热”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职业教育未能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固有的办学结构、人才供给不能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导致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

一百多年前,张謇兴办大生纱厂,践行实业救国,兴办师范教育,创建专门学校,服务公益,造福乡梓,振兴南通。立志从商之后,他对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分析,发现中国输入的最大宗商品是棉纺织品和钢铁。这两种商品背后的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棉纺织产业关系人民生活,制铁产业关系国家生存,于是他倡导并践行“棉铁主义”。他投资建立榨油厂、肥皂厂、冶铁厂、造纸厂、印刷厂,构建了以棉纺织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并大力发展运输、仓储、电力、通讯、食品、金融、地产等其他产业,将南通建成了中国近代“第一城”,为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张謇创办的20余所专门学校、一生兴办300多所各类学校,都是针对南通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实业需要、民生民力增进之所为。

2014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围绕办学模式,“五业联动”,即“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悄然兴起。2018年,“服务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五度引领,五业联动,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广第三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方面:推进“五业联动”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

五业联动,是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它基于长期实践探索,理论研究,经验总结,成果推广过程,植根于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经过实践检验,是一种有效的职业院校办学发展模式。

五业联动其内涵是: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专业建设方面与产业、行业、企业等要素密切联系,通过整合资源,相互对接、协同联动,将专业建设的各项内容落实到教学与实训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办学结构和效能优化。

五、EPIP,提高职业教育适应能力

一百多年前,陶行知批判旧学校“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创办了与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多种新型学校,也开创了山海工学团等新型的教育形式。他以“爱满天下”的情怀与中西合璧的智慧,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完整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生活教育是指“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EPIP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在深度梳理、广泛汲取中国本土教育思想,立足中国本土职业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经验而创立的。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EPIP是工程(Engineering)、实践(Practice)、创新(Innovation)、项目(Project)四个元素的有机组合,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和基础,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和贯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和归依,强化实践创新,强化项目统领。

EPIP深挖吸收墨子的朴素唯物思想,转化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育教学实践。在宏观层面上,EPIP指出,职业教育发展不仅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EPIP注重以真实工程、真实世界、现实生活为根基进行全面育人,探索构建“服务-累积-孕育-优化”的核心竞争力建设机制,提高了职教适应能力。在中观层面,EPIP体现为“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建设模式。校企共同调研决定专业的核心技术技能,通过“四个一体化”实施,为校企共同开发专业、协同教学、培养人才提供合作发展平台,打造了校企共赢发展的命运共同载体,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专业适应能力。EPIP强调,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国际产能布局协同发展。在微观层面,EPIP涉及课程所含的知识、技术(技能)、素养都要以工程为基础。这个工程为师生提供了一个由真实情境、真实问题、真实需求构成的世界。在此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地从这个真实世界中去寻找确定课程实施主题、设计项目、选择内容。整个课程和教学过程就是真实世界、现实生活。它提高了每个教学单元的适应能力。

职业院校的一切部门、岗位、课程、管理都要以服务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是在各自岗位以各自方式“做”每一项工程实践创新“项目”,“做”的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完整”和“真实”的项目。EPIP的应用范围广阔,可用于打造优秀企业文化,培养劳动精神,崇尚劳模精神,孕育工匠精神,设置反映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实践教学现场、营造全程化真实,开展学风、教风、班风、考风、校风建设。同时,在院校办学实践中的各方面、各线路、各时段、各环节、各空间,都可以做“精”EPIP,提高院校整体教学管理与教育服务的适应能力。

六、新时代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开启其拯救乡村、教育救国梦想。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兴办通州师范,实施其“教育为实业之母”“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主张,踏上其爱国、救国、报国之路。

五业联动,通过职业教育人才供给链与经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之精髓的创新发展。EPIP模式,坚持以用立业,聚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院校核心竞争力、构建专业核心技术技能、推进知技协进、德技并修、精致育人的路径,更是职教先贤给予我们的启示。

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潜心读书、精心育人,是新时代师范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新要求。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做“五业联动”的开拓者,做产业发展关注者、行业发展受益者、企业发展服务者、职业发展指导者、专业发展贡献者。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教师,也应该做“EPIP”的探索者,关注真实工程,关照真实世界,关切真实生活。

中国职业教育要为青年成长成才办,要为人人有出彩的机会办,要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办,要结合中国实际办,要围绕重大战略办。2021年10月18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为纪念陶行知先生130周年诞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校园内的“行知园”已焕然一新,它向世人宣示:学校秉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立足培养“工匠之师”,培养“中国制造卓越雕塑师”的决心与信心;向世界昭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以服务为宗旨,以改革作动力,以质量谋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提升适应能力,全面开启迈向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新征程的决心与信心。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张謇实业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家马相伯与实业家张謇的爱国情谊
高举师范教育大旗 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天水师范学院创新办学模式纪实
心无旁骛做实业 扶贫助困为人民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